
这是雄伟壮丽的昆仑雪山(2008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侯德强 摄
 |
这是烽火台遗址(2007年7月2日摄)。近日,青海省文化部门在乐都县境内发现从明代中期至清代的烽火台遗址12处,这些烽火台在古代承担着传递军事信息的重要任务。新华社记者杨寿德摄 |
“有菜没菜单”的青海旅游
事实上,青海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并不比西藏差,但外界对西藏的关注度却远远高于青海。大多数人把青藏高原等同于西藏而忽略了青海。客观地说,这其中有历史、民族、宗教等因素,但也暴露出青海对外宣传的不足。西藏的宗教神秘感和纯净的雪域高原风光广为人知,“坐着火车去拉萨”是“驴友们”最时尚的话题。但说起青海,外界对其了解仅局限于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一位青海导游前些年在外省参加旅游会议时发现,竟有不少旅游业的同行把青海和青岛混为一谈。
青海康辉国际旅行社董事长杨成才认为,旅游品牌的宣传需要景点、酒店、航空公司、交通、旅行社等多个行业的协同合作。所有相关行业围绕一个主题,共同打造一个品牌,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
2007年9月2日,雪山下的“云海”恍若仙境。当日,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地区气温降低,秋雨绵绵,湖畔的日月山呈现“雪山云海”景观,恍若仙境。 新华社记者 侯德强 |
 |
2007年9月2日,青海湖畔的佛塔与“雪山云海”景观相映成趣。 新华社记者 侯德强 摄 |
但目前的问题是,青海缺乏一个定位具体、准确的旅游总品牌。据了解,青海旅游开始有品牌意识不过5、6年的时间。2002年,根据西宁夏无酷暑,适宜避暑的特点,西宁市打造了“中国夏都”城市旅游品牌,准备依托“夏都”,以西宁为圆心形成一个旅游圈。但“夏都”难以代表整个青海和无法拓展秋冬季旅游的局限性逐渐凸显。2005年初,青海省旅游局又推出了“大美青海”的主题,以突出青海大山、大水、大草原的雄奇壮丽。然而,有旅游界人士指出,“大美”的提法过于空泛,缺乏独一无二的品牌内涵,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多个省份都可以称之为“大美”,因此青海的独特性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此外,旅游品牌的支撑点――青海现有旅游产品开发利用不足,也是导致青海旅游业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青海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是青海湖和塔尔寺。但大部分游客反映,到青海湖游玩的时间大多用在路途了,而到达目的地后除了看湖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加之旅游内容太过单一,151景区100元的门票价格让人感到有所不值,也因此有了“到了青海,不去青海湖遗憾终生,去了终生遗憾”的说法。

成群绵羊点缀着美丽的青海湖草原(2006年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
2007年7月1日,一艘游船在青海湖航行。新华社记者 杨寿德摄 |
游过塔尔寺,看过青海湖之后还能去哪里,是游客们问得最多的问题。青海桑珠青年旅舍的服务员们在去年旅游旺季时,被无数询问旅游资讯的背包族“折腾”得疲惫不堪。这暴露出青海潜在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和产品宣传不到位的问题。
尽管所有青海人都知道“天下黄河贵德清”,但这种当地人眼中的“常识”在外地游客那里却是鲜为人知。一个热爱户外探险的青海人告诉记者这样一个笑话,他曾把外地的朋友带到贵德,告诉他们脚下清澈见底的河流就是黄河,结果朋友们一致认为他在开玩笑。
青海省文联副主席、旅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马有义认为,青海是多种文明交汇之处,且地质地理情况复杂多变,旅游资源具有厚、宽、广的特点,尽管发展前景非常好,但目前却存在开发宣传不到位的问题。新疆克拉玛依“魔鬼城”驰名中外,而中国最大的风蚀雅丹地形区青海柴达木盆地的“魔鬼城”,却只有少数旅游探险者的足迹。如今,西藏的唐卡身价倍增,但青海黄南地区独树一帜的热贡艺术却鲜为人知。由于众多的旅游资源被“养在深闺”,不为世人所了解,因此青海旅游也被戏称为“有菜没菜单”。
 |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的“碧水丹山”奇景(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侯德强 摄 |
 |
在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一只“乌龟”“畅游”黄河(2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侯德强 摄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