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漆桥镇斑驳的老房墙上留下岁月的痕迹 廖素冰/摄
拒绝百亿元投资项目
为坚持“生态立县”,高淳叫停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任何涉及污染的企业都没有“豁免权”。目前已关闭境内所有水泥厂和砖瓦厂,23家建材厂也在逐步关停。近年来,高淳放弃了50多亿元的化工产业,拒绝了百亿元的投资项目,因环评通不过而被否定的项目更是有上百个。一些上市企业的涉污产业也不得不搬出了高淳。如今,在固城湖边上走着,没有一家企业排污,目力所及,尽是螃蟹养殖区和农家乐,游客可边品尝美味螃蟹,边欣赏湖光山色。
“其实,我们现在招商引资的压力很大,近期一个投资10个亿的项目都没敢要,就因为是高污染企业,我们必须要坚守生态底线。”陈春花部长说。这种坚守的结果是,“从全省来看,我们的人均GDP排在第三方阵,经济收入排在第二方阵,但是幸福指数排在第一方阵。”“金山银山,比不上绿水青山。”说话办事干脆利落的陈春花部长总是一语中的。
在周边经济发达区域包围的压力下,敢于对经济发展做减法,抑制挣大钱的冲动,高淳确实展现了勇气和智慧。

桠溪“慢城”里的小山村掩映在水光山色中 廖素冰/摄
环境连片整治百姓受益
顶层设计再好,要是无法落实,仍是一纸空谈。在现有发展模式下,中国一些地方的农村,渐渐成为城市的垃圾场,生态破坏严重。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有失社会公平地污染源空间转移。高淳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城乡一体化,除了保护现有自然风光外,还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河塘清淤、村容村貌等方面狠抓落实,促使村民提高环境意识,改变生活方式,最后上升到生态自觉。
“生态立县战略的重点是环境整治,环境整治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光说观点不行,还要看落实。”高淳区环保局副局长陈双全向《环境与生活》介绍说,他是高淳本地人,毕业于南京大学环境系,负责高淳农村的连片整治工作。他对这项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有整套思路和具体操作方法,熟悉治下每一处村子的情况。他递给记者一张《2010~2017年度高淳区农村环境综合(连片)整治区域分布图》,记者看到,上面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列出了每个村子的整治时间,目标是“2013~2017年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全区8镇全面展开,计划整治村庄423个,区域面积400平方公里,受益人口20万以上”。陈双全说,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要见效果就要连片整治,先做基础设施,而不是为了宣传和政绩只做几个点充门面。“这样百姓才能真正受益。”
经过整治,高淳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镇污水处理厂、区镇村三级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农村环境整治覆盖率、受益面均居全国第一。

“慢城”的乡村美景 范群/摄
花钱少 可复制 可推广
在走访高淳蒋山村、大山村的过程中,记者不时能看到整洁的公厕和污水处理设施,看上去和城市的卫生设施差不多。在大山村农家乐的后厨,屋主每天收集垃圾,再运到村里的垃圾分类处。各家各户门前屋后都干净整洁。记者碰上蒋山村修路的村民,已快完工,这是离固城湖最近的村子,可以想象,完工后的村容将多么漂亮。据同行的高淳区委工作人员小诸介绍,这个村子过去很穷,全村一年收入才11万元左右。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见了成效,在外面办企业很成功的村支书,也回到村里带动全村致富,种芦笋,养螃蟹,把集体经济搞上去了,现在村里年收入达几百万元。
看来,“生态立县”的结果确实让百姓受了益,不仅生活环境好了,人均收入也大幅提升。经济发展速度看似“慢”了下来,但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反而提升了。
其实,像高淳这样具有生态优势的地区,放眼全国并非绝无仅有,高淳的价值在于可以复制。“花大钱做生态建设的地方不少,但我们高淳模式是花钱少、可复制、可推广。”陈春花部长说。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