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宁海古戏台:散落中的聚合
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宁波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28
 

  曾经的精神家园

  前两年,修西溪水库时,黄坛镇徐家村需要整体搬迁到梅林街道提树村,村民们扔掉好多生活用具,重新建造了房舍,唯有村里的戏台被原汁原味地搬过来。他们说,一定要原汁原味,那是清康熙年间建造的,是他们曾经的精神家园。

  “原汁原味”,这个“汁”和“味”都是由依山靠海的文化元素勾兑出来的。不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经由宁海,开始自己行游脚步时,是否留意过身边的戏台。不过,在他以后的岁月里,距他所踏过“官道”不远的戏台上,被编入各类戏剧的宁海故事却“你刚演罢,我登场”,从未间断过。

  魏文灶是强蛟镇下浦村老年协会会长,今年72岁。每隔四五天,他总会打开紧锁的祠堂门,到里面转转。隔一两个月,还要雇人进行清扫,每次40元,要他自己掏腰包。祠堂建于康熙八年,道光年间扩建,光绪十六年建仪门、戏台、厢楼等。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修,族人每户出二三十元钱,多的上万,共募集到几十万元。魏文灶负责维修工程,两年间,他没拿一分工钱。他说:“小时候在里面读私塾,有四五年时间,很有感情。”

  过去,每逢南瓜丰收时,村里都会请来戏班演戏,热闹时连演十几夜,邻村的人也都来看戏,多时有几千人,邻村上了年岁的老人干脆就住在他们村。演的剧目都是传统戏,像:《魁星点状元》、《送蟠桃》、《双龙会》、《狸猫换太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魏文灶自豪地给我们讲解戏台上的雕工和彩绘,戏台为两连贯藻井,戏台藻井牛毛螺旋式,富丽堂皇。第二藻井下建有多排木凳,魏文灶说:“这是专为客人准备的,本村人不能坐。厢房楼下为女生专坐,楼上为孩童区域,本村男人要自带凳子坐在大殿里观看。”台上演得起劲,台下秩序井然,透过天井,越过飞檐,飘散的唱腔曾美美地滋润着山乡的男男女女,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就在这咿咿呀呀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现在,这样的场面不见了。可魏文灶还是坚持隔几日到祠堂来走走,像是查看,更像是寻找。在大殿的梁枋间亦或戏台的斗拱处,守护者还能听到那逝去的绕梁之音吗?

  古戏台到底承载着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传承着怎样的精神文化信息?慰藉过哪些渴求的心灵?恐怕没人能说清楚,我们只能从斑驳的彩绘、风化的木雕和沉积的瓦片中去觅找蛛丝马迹了。

  聚合的时代印记

  一张宁海古戏台分布现状图,显示出古戏台星星点点的分布状况,全县各个角落都有,从图上似乎也能看出宁海人自古对戏剧的偏爱。

  演戏,在乡间是件大事,演戏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传说宁海深山岙里某村准备请戏班去演戏,但不托底,遂派三叔公先到城里打探。城里的戏正演到高潮,饰关公的演员忙中出错,上场忘了带胡须。诸葛亮急忙救场,大声念白:“关平,尔父何故不来?”关公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疏忽,连忙对答:“哦,我去叫来!”他赶紧到后台戴上胡须,重新登场。三叔公把戏班请到村里,戏一开演,当然缺少这一情节,三叔公顿时火冒三丈,认为戏班在欺负山里人,非要罚戏不可。

  传统的戏班如今已难觅踪影,“三叔公”再也不用如此细致入微地考察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各类公益或商业性演出,古戏台也已容不下现代的“声光电”手段,如今的舞台越搭越大,越搭越豪华。从曾经的红红火火,转而渐进衰微,古戏台的利用率已降至最低,即使用也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场面。胡氏宗祠算是利用较多的场所,村文化中心设在里面,只是老年人搞些棋牌类活动,此外偶尔做做戏、办办酒席。

  强蛟镇加爵科村林氏家庙修缮的比较好,夕阳下,几位老人正在古戏台前玩麻将,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前年,陈逸飞执导的电影《理发师》中结婚的场面,是在强蛟镇下浦村魏氏宗祠的戏台前拍摄的,魏文灶谈起此事很自豪:“场面十分壮观,足足拍了一整天。”

  “宁海的古戏台已被列入国家古戏台研究项目,文化部的官员也来考察过。”徐培良告诉我们:“现在祠堂里已不允许办酒席了,村里对戏台小修小补要征得我们同意,修缮要体现修旧如旧的原则。”徐培良在资料稀缺的情况下,潜心调查研究,已撰写出《宁海古戏台》一书的初稿。

  古戏台散落在偏远山村较多,许多已年久失修,蚁蛀、漏雨、剥落、松动等问题较为严重。尽管文物部门在抓,但实际上却还是村老年协会在管理,多数受经费等困扰,保护起来困难重重。村里明确到人,有的给管理员发些补助,有的却没有。自从10处古戏台被公布为“国保”后,村民们对戏台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一些没有被列入的村,也找到县文物部门,主动要求也能列入保护,现在全县古戏台文保点、县保、国保已达17处,有3个村还新建了戏台。

  娱乐教化曾是古戏台的重要职能,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作用几乎降到了最低点。但保护起来,是为了不让传统文化中的这面墙倒塌,不再孤独矗立,散落乡村。因为它是一种符号、一种记忆、一种存留。捆绑起来,是为了走向更远……

上一页  [1] [2]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新浪ViVi QQ书签 365Key网摘 天极网摘 Yahoo书签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