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角鸮。 熊飞 摄
紫玉盘。 卢刚 摄
豹猫。 卢刚 摄
水菜花。 熊一军 摄
就因为大部分地区为缝隙发达、很难承载水体的火山岩地貌,也因为结构性缺水导致坡地多、水田少,使得羊山在人们的感性中是“无水”的干旱之地。而实际上,羊山的湿地并不少,有水就能滋养生命———动物、植物、微生物,就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羊山,因其特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成为海口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绿色屏障,被誉为“海口之肺”和“海口之肾”。这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自然遗产,潜藏着很高的生态价值。然而,目前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中极少有关该区域的报道。这片神秘的地方究竟蕴藏着什么呢?
“海口之肾”
由于地下水位低,土壤透水性强,羊山地区所涵养的丰富地下水会在其北边和东边地势较低的地方以泉水的形式流出,形成了特殊的火山泉眼湿地景观。阴晴云雨,汛起潮落,河、湖、泉、沼、田、池,受水流浸渍而成湿地。这些为数众多,大小不一、种类各异的湿地,统称为羊山湿地。因其强大的水净化功能,被誉为“海口之肾”。
这里水域面积广大,调查小组根据谷歌地图卫星照片测算,15处重点调查湿地的水域总面积7.45平方公里,称之为“水的王国”并不夸张。
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驻海南保育主任卢刚说,羊山湿地类型非常丰富,涵括淡水泉、溪流、洪泛区、沼泽、湖泊、水稻田、池塘、水库等多种类型。
“羊山湿地水质普遍较好,尤其是泉水附近的湿地水质清澈透亮,如博片村和玉龙泉。”卢刚说,这里水生植物的覆盖度很高。这些沉水植物或浮叶植物的生长,都需要比较洁净的水体,它们往往是水质良好的指标,“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对环境非常敏感。”
在羊山湿地周边,多为茂密的树林和灌丛,森林与湿地共同构成水陆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这在海南其他地方并不多见,潜藏着很高的生态与景观价值。”海南大学教授杨小波说。
在众多专家的描述中,羊山湿地中水、森林与湿地的关系逐渐清晰。
雨季时,森林集水和储水,乃至调节暴雨时的洪水;旱季时,森林释放储水,为湿地补水。同样,洪涝时湿地总能够缓冲、储蓄和吸收洪水;旱季又能够将水分释放给更需要水的地方。
森林与湿地一直在进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湿地上的植被摇荡起伏,减轻或减缓了水体对岸线、河湾及湖岸的侵蚀,从而保护住森林。
湿地与森林,共同构成一个循环,调节海口城市雨旱季的水分资源不均。淫雨霏霏之时,湿地默默地将过多的雨水深情吸纳;炎炎烈日之下,湿地给干裂的土地以滋润。湿地纳水,吐水,做足了水文章。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