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汇展 | 读书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低碳 | 下载 | 图库 | 留言 | 环保频道 | 环保会展 | 生态博客 | WIKI | RSS
玉树:七千里经幡飘拂心路
Eedu.org.cn 作者:老丹    文章来源:21CN旅游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4
 

  太阳部落,永不失落的梦

  在号称太阳部落的地方,也许期逢雨季,没见到阳光,然而,即使阴雨天,其仍不失原始、质朴、神秘的诱惑。从色须寺踏上前往有着世界第一长誉称的巴格嘛尼墙,越野车在泥沼、水泽、湿滑的草地上挣扎,短短16公里竟消耗了一小时二十分钟,作为补偿,沿途金黄无垠的草原上,成群的牦牛、羊、牦牛毛编成的黑帐篷、身着康区特色服饰的牧民、生火升起的袅袅炊烟……难得一见的人文风光让我们大饱眼福。行进中,遇到一条水深湍急的河流,停车问路,巴格嘛尼墙就在不远的草原深处,河上快要废弃的吊索桥是必经之路。正在修建的新桥上游不远,有-座跨河而过,长约60米的钢绳为索简单地铺着木板的吊桥,其宽仅容一辆越野车,桥墩写明负重1.5吨以下的警告字样。我们的车自重均超此负荷,能否安全通过成了头等大事。担心成了多余,甘地、小宋的驾技未让大家失望,待乘员徒步过桥过后,他们小心翼翼地在桥的摇摇晃晃和吱吱作响中分别把丰吉和切诺基开过桥来。欢呼中上车,沿泥泞不平的土路向着目标驰骋。

  路边的几顶白色帐篷传来阵阵凿石的声音,停车略看,知其乃为延长嘛尼墙不断雕刻嘛尼石的作坊。再前行二里,静静地横亘在深黄色的草原上的嘛尼墙显现眼帘。嘛尼墙附近的草地上新扎了几顶鲜艳的大帐篷,听说是专为迎接由当地政府从成都组织的自驾车队而备。

  终于莅临巴格嘛尼墙,闭住眼晴,深深呼吸大草原的氤氲沁人心肺的湿气,双手抚摸着被雨雪浸透而冰润的墙上嘛尼石,那整整-上午因激盼而紧张的情愫在此刻得以缓释。旅途的心情就是如此难以捉摸,几百公里之远的行程,除疲怠外,往往心情宽松舒畅,觉得时间太快,不知不觉就到达目的地,十几公里近的目标,往往却因精力集中而倍感压抑,充满对近在咫尺地方的想象中产生虚幻的不真实的遥远,害怕目标的倏然消失,感到时光走得太慢,而且,离追寻的所在愈近,激切的渴望就愈强烈,刺激愈重。就在这样的氛围里,不仅用手和眼拥抱巴格嘛尼墙,还依稀闻到了它载负着灵性的神圣气息。它不是传说,它真实地存在于扎溪卡草原茫茫深处……

  巴格嘛尼墙,资料上记载为1.6公里长,现经甘地用越野车上计程器测量,实际长度为2公里,而且,牧民们还不断往长垒砌嘛尼石,墙在向前继续延伸。嘛尼墙最高处约3米,最宽处约2米,间隔一定的距离由几座白塔相联,墙两边还布有一定数量的“窗口”,内摆精巧的着色的雕于石块上的佛像或经文。凝思之时,身边擦肩而过一戴康区帽饰的转墙牧女,她挨着墙边,顺着墙势,愈走离我们愈远,仿佛和那远端地平线上的墙体一道淡化在云翳里。这是承载希望和理想的,有着生命的信仰之墙。

  返色须寺途中,与来自成都自驾车队相遇,二十多辆车,其中有几辆竟是捷达、赛欧等轿车,真让我们驾着全副武装的越野车者汗颜,搞不清他们一路如何闯过来的?与本次活动的策划组织者石渠县李副县长、旅游局嘎玛局长闲喧中,得知为筹备此次活动花了几个月时间,石渠县还每年7月定期举行盛大的草原“帐篷节”,邀请我们届时光临,在灿烂的阳光下品尝太阳部落的热情。足见当地政府对旅游的重视,相信色须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能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成为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聚宝盆.

  时间过隙,我们还要赶往色达。路上只能频频回望这格萨尔王的故乡---海拔四千多米,足以使众多高山失色,离太阳很近的地方。

  别石渠,奔色达

  车到雀儿山海拨四千六百多米的垭口,绵延的雪山之巅仿佛触手可及,路边彩色的经幡在雨雪里、寒风中孤零飘舞。突然,一束阳光撕破那阴暗的云层,穿透迷朦混沌的天空,照射在远处山边草甸上,无与伦比的神秘、辉煌。这就是高原特有的魔幻般的自然景象!未待细细心赏,太阳吝惜地收回他那无以言状的光芒。此刻,如果可以永无失落地留住那缕光,我愿用生命来换取!

  雨夜,达古城甘孜,由驴友甘地在“鹅肠王”宴请大家吃了一顿正宗的重庆火锅后,宿甘孜宾馆。各人早早入睡,权作小小休整,默默期待着天明的色达之旅。

  从甘孜到色达,我们走了一条地图未标的路,近三十多公里为柏油路面,此后的一百多公里变成了沙石路,而且多是盘山路或在峡谷穿行。-神山路旁,见到用人骷髅制成似乎用以祈祷的图腾,路遇的经幡也颇为壮观和奇特,大多经幡架成阁楼状,有十几米高,在草原上巍然耸立。

  在仅有一条街道,却不失整洁的色达县城吃完豆花火锅午餐后,赶到距县城16公里的喇荣沟口。五明佛学院牌坊、几座石砌的佛塔于沟口寂清伫立,没见传闻中的人气,如此强烈反差,使沟内未知世界更显奇魅,诱人神往。

  在治安处办妥入沟手续,便沿沟内唯一的行车土路,顺山势爬行,路边开始出现木屋并渐渐多了起来,遇到的行人多为僧人或尼姑。越过一山坡,转过一山坳,惊鸿目睹五明佛学院澒洞全貌。沟底到三边的高远山脊,形如一统的单层的羯色小木屋弥漫无际,沟底的经堂、北面最高山梁处的坛城被木屋众星捧月,傲然屹立,金碧夺目,东面山巅插满宁玛派颜色象征的红色幡旗,久历雪打风吹,其色褪而泛白,失却了往日的彤艳。这一切,包括穿梭甚至可用熙攘来描述的僧众人流,被经堂边三十多米高的立柱顶端硕大的金光闪闪的大鹏鸟,于风雪中冷冷俯视……这几万僧众的浩然景象,藏传佛教最古老教派宁玛教派上师晋美彭措法王于1980年创建五明佛学院时是否就己预见?由区区几十人,进而吸引全国各地的僧众,发展至今形成全国佛学院无出其右的规模,个中因缘造化,莫不令人寻思。后知有极大心智的晋美彭措法王于2004年1月于成都圆寂,又有多少佛密随此而逝。

  寻思间,来到学院的露天厨房,两支高耸插天的烟囱,两座大灶台,分别支着两口直径约2米的大锅,一些僧人不断往里加水、加茶、加奶、加酥油,反复搅拌,一些僧人则提着灌满酥油茶的铜壶送往各处……腾腾的蒸气把冷冷的雪消融,寒寒的风驱散,热烈沸腾,分不清孰梦孰真。与厨房热闹环境有天壤之别的地方是大经堂,在我看来,它可能是全沟最幽静和祥和的圣地。穿过门额题有“喇荣五明佛学院”几个斑驳字样的大门,便可见到密密麻麻的藏族信众坐满了经堂四周廻廊,他们默默地坐着,大部份人手里摇着小经筒,倾听着经堂里传出颂经音,再无外界那种喧闹和繁杂,这是何等纯净的虔诚!

  路过一小商店,不少的僧人和尼姑围在其侧的木墙前,阅读钉满那堵木墙的各式各样的寻人启事,分别有藏文、汉文写的,有照片,有工作证、毕业证,甚至还有结婚证,资料中主人公来自各地,大多如花年纪。莫非他(她)们远离故乡,远离家人,到此寻求理想?内心如电颤栗,今天面对的所有僧众,难以查考他们中有多少是真正为了信仰的追求,有多少迷恋其氛围,可以相信其中绝大多数就在海拨四千多米的高原山谷里经历粗砺严酷的现实,苦苦地用《大圆满》的观修,体验着如何解脱生死出离轮回,如何修证成就佛的身智。

  雪在飘,心在烧,脸庞冰湿,不知滑落的是雪水是泪水。蓦然回首,宁玛的红辉在曲折中己穿越了一千多年的纷纷扰扰红尘……


摄影/作者:老丹

上一页  [1] [2] [3] [4]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新浪ViVi QQ书签 365Key网摘 天极网摘 Yahoo书签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文章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