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技术(1)
作者:贵州长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0674  更新时间:2010/3/6 17:32:16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第四章  国家重点环保技术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介绍

一、工艺技术简况

1、工艺技术名称:污水处理导流曝气生物滤池

2、工艺技术名英文名称:导流曝气生物滤池简称CCB

3、技术定性:国家重点环保技术

4、产品认可:国家环保认定产品

5、技术性质: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6、技术专利号:ZL200420033672.4

7、工程示范:中国污水处理示范工程

8、工艺技术水平:国家创新技术产品

9、工艺技术单位:贵州长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10、单位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小河区西南环路200号

11、联系电话:0851-3801917 3800610 3800620 3800580(传真),手机13608510988

12、E-mail:lf60529@sina.com

13、法人代表:刘  飞

二、导流曝气生物滤池介绍

1、技术来源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是在传统的曝气生物滤池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下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法、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法、SBR法、AB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膜法、人工快滤法、沉降分离法、无泵污泥回流法、给水快滤法等十者的设计手法和二级或三级污水处理工艺的特点而开发研制出来的污水处理新工艺、新技术。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已在我国的北京、河北、天津、贵州、山西、四川、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苏、吉林、河南、湖北等地已有工程实例,经应用证明:出水水质CODcr一般在30mg/L以下,最低5.95mg/L;BOD5一般在20mg/L以下,最低3.50mg/L;SS一般在30mg/L以下,最低6.55mg/L。由于出水水质可达到中水回用,适合我国越来越严的环保要求,没有升级改造的后顾之忧,是新建污水处理工程和旧污水处理工程升级改造的理想技术,也是污水处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建设中,现在和今后长期发展方向和目标。

2、工艺过程

 

预处理池主要由格栅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或厌氧池三部分组成。其功能是降低污水中的SS和一定程度的BOD5、CODcr等指标。

3、构造形式

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的单元构造为U型双锥、三区、三级、三相导流、沉降分离和无泵污泥回流反应器。由内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也称(一区)锥底即导流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区也称(二区)和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也称(三区)。

在内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一区)和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三区)设有滤料,在导流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区(二区)内装有导沉板和排泥管。在内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一区)、和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三区),与锥底即导流沉降分离无泵污泥排泥区(二区)之间,设有反冲洗空气管和水管,其结构详见图2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构筑示意图。   4、工艺技术

(1)、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区

预处理后的污水自上而下进入内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一区)内,通过滤料空隙间曲折下行,空气是自下而上,通过滤料空隙间曲折上升,在对流接触氧化的过程中,与污水及滤料上附着的生物膜充分接触,在好氧条件下发生气、液、固三相反应。

该区借鉴了接触氧化法、下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法、人工快滤法、生物膜法、给水快滤法等五者的设计手法。继而使污水在导流曝气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的内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生物过滤区(一区)内,综合完成污水在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中的第一级处理过程。

(2)、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区

通过内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氧化生物过滤区(一区)处理后的污水,在重力作用下继续下行,进入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二区)内,在导流板的作用,并借助于流体下行的重力,使重于水的污泥顺势下沉于锥底,并在上部的水压作用下,压入锥底排泥管,排入污泥槽,流至污泥干化池。污泥流至干化池后,上清液和污泥在干化过程中外排的废液都通过回流槽回流到污水处理池前端,进入厌氧池或水解酸化池进行反硝化处理,干化污泥外运处理。

污水在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沉降排泥后分离出来的水,在导流板的作用下进入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三区)继续处理。

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借鉴沉降分离法、无泵污泥回流法二者的设计手法,继而实现泥水分离,分离出来的污泥外排并回流,分离出来的污水导入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从而使污水在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中的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区(二区)内,综合完成第二级处理过程。

(3)、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

导流沉降分离出来的水在导流板的作用下进入到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三区),与空气一道自下而上,通过滤料空隙间曲折上升,与污水及滤料上附着的生物膜充分接触,在好氧条件下,发生气、液、固三相反应。该区借鉴了接触氧化法、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法、生物膜法、人工快滤法、给水快滤法五者的设计手法,继而使污水在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这个基本单元内,综合完成污水在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中的第三级处理。

污水在外锥,即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三区)的处理过程中、也要产生一定的污泥,产生的污泥同样借助于重力作用,使重于水的污泥通过导流板间隙,也同样下沉于底部的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还同样通过上部水的压力,将污泥压入锥底的排泥管,排入污泥槽,流至干化池。在这里不难看出,污水在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中,综合实现了两次曝气,而共用一个沉淀区的综合作用,因此导流曝气生物滤池(CCB)还具备两曝两沉的污水处理工艺特征。污泥流至干化池后,上清液和污泥干化过程中外排的废液通过回流槽,回流到污水处理池前端,进入厌氧池或水解酸化池反硝化处理。污泥消毒干化后外运处理。

(4)、气、水、泥运行线路

1)、曝气过程

曝气(内锥即下向流对流接触气化区)→不曝气(导流沉降无泵污泥回流区)→曝气(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

2)、污水处理过程

下向流(内锥即下向流接触氧化区)→下向流(沉降分离无泵污泥回流区)→上向流(上向流曝气生物过滤区)→消毒→排放或回用

3)、气、水混合运行过程

水下行↓气上行↑,气水对流接触(内锥即对流接触氧化区)→泥下行↓水上行↑,曝气混合液借重力下行进入导流沉降分离无泵回流区→水上行↑气下行↑(外锥即曝气生物过滤区)

4)、污泥流动过程   5)、硝化反硝化过程


 

图3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