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治污可以“照方抓药”
本报记者文雯
在2016江苏环保新技术交流会上,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展区,由清华大学水专项团队承担的“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以下简称“环太湖示范项目”)成果展台吸引来了众多的参观者。
精美的展板,向人们介绍的是破解城市水环境整治难题的重要技术成果。
■硕果累累——
突破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关键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提升,城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流域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不仅严重威胁到流域水环境安全,还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专家教授以及在城市面源污染治理、水环境污染控制等领域具有优势的20多家单位组成研究团队,紧密围绕“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太湖治理工程规划,以氮磷污染控制为主线,以控源减污、水系结构优化与水动力调控、生态修复与重建、水环境监控等关键技术突破为核心,以老城区、城市快速发展区、高新城区、工业园区、水乡城镇等典型城市空间单元为技术集成依托,实施多层次、多尺度的工程示范和区域性水环境协调管理,力图实现城市水体污染综合控制和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
“十一五”时期,项目攻克了48项关键技术,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69项,建成了示范工程35项,培养了一批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的研究和管理人才,为环太湖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十年磨剑——
开展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集成
环太湖示范项目的展板上,记者看到,经过“十一五”“十二五”两个时期,环太湖示范项目已经形成了污废水处理提标改造技术、污泥减量化技术、管网优化运行控制技术和工业园区清洁生产技术四大系列的产业化技术。
在对环太湖地区城市的水质、水量分析的基础上,项目归纳出苏锡常发展模式中水污染特征规律,系统集成了污水处理一级A达标、污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固体废物资源化、管网的优化运行与调度、城市水体质量安全监管、水环境系统规划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开展了城市水环境整治的综合示范和系统应用。
北京投资40.54亿元,利用城市水体综合整治技术治理4条河流,治理河道总长度达到100公里,通过生态修复,湿地恢复等措施,这些河流面源污染削减50%以上,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湿地恢复面积达到1.02万平方米。
在常州,37条河流、66公里的河道利用城市水体综合整治技术进行了整治,使城区范围内52条河全面消除黑臭水体,面源污染削减40%以上,水质提升1个等级,透明度1米以上,沿河居民满意度超过90%。
截至目前,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全国10个省的近20个地区得到了推广应用,设计在建及已经建成应用工程30项,新增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能力近150万m3/d,污泥干化处理能力630t/d。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改进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了治污降耗的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十年磨一剑,项目团队终于基本实现了清华大学水专项团队制定的开展城市水环境研究的预期目标。
目前,环太湖示范项目基于水环境污染总体战略和区域内不同类型城市单元的经济与水污染特征,提出了不同类型城市单元的水污染控制策略,初步形成城市水系统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指导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整体提升。
同时,建立起一套以构建可持续城市水系统为核心的行之有效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可从理论指导、技术设备支持、工程实施等角度全面支撑饮用水安全保障、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整治等工作的开展。
■破茧成蝶——
形成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体系
业内人士评价说,环太湖示范项目取得的各项突破性成果意义重大,将大幅度提升我国城镇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技术水平。环太湖示范项目为治理城市水污染建立了一套“治病方略”,将所需要的技术体系化、模块化。各个城市可以根据自己水污染的“脉象”来“照方抓药”。
基于水环境污染总体战略和区域内不同类型城市单元的经济与水污染特征,环太湖示范项目提出了不同类型城市单元的水污染控制策略。基于城镇水环境治理技术突破与技术集成,环太湖示范项目开展了不同类型与规模的示范工程,涉及污染负荷削减、水环境质量改善与资源化等诸方面。环太湖示范项目还建立了3座试验平台,即城市排水管网效能检测与运行维护技术试验平台、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升级改造与优化运行技术试验平台、城市水系水环境在线监测与监控预警技术试验平台。
“十三五”期间,清华大学水专项团队将立足太湖流域,开展流域尺度上的城市水环境整治和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为推动我国城市水环境改善、建设城市水生态文明谱写新的篇章。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