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海水将为全球淡水供应开辟广阔前景
现状
全球淡水资源正在枯竭,已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从人类的终极生存目标而言,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水危机的最后防线和救赎。目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中东地区,已经把海水淡化作为主要的淡水资源。
海水淡化是解决我国沿海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必然趋势,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日臻成熟和海水淡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海水淡化”将呈现出比“跨流域、远距离调水”更大的价格优势。
据了解,我国在反渗透法、蒸馏法等主流海水淡化关键技术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立方米/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以及5000立方米/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已建成运行的海水淡化水产量约为3.1万立方米/日;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已进入万立方米/小时级产业化示范阶段。我国海水淡化成本逐步下降,目前已接近5元/立方米。
难题
虽然大力发展海水淡化的时机已成熟,但业内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制约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还有三道坎:
一是水价相对高海水淡化吨水成本虽已经降到4至5元/吨左右,但相对于大部分沿海城市1至3元/吨的自来水价格而言,仍然偏高,这是因为海水淡化水价计算是按照工程成本计算,而自来水价格是政府指导价格,享受财政补贴。如果政府能加快水价改革,建立淡化水和自来水公平的竞争机制,势必会加快我国海水淡化的步伐。
二是核心技术少膜法海水淡化三大核心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技术,仍被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所垄断,基本依赖进口。我国已成为继美国陶氏、海德能、科氏和日本东丽等公司之后,全球第五个具有反渗透膜生产能力的企业。但和发达国家的投资规模相比,我们还相差甚远,国内目前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基本采用的仍是进口膜。而一套海水淡化工程,仅膜装置就要占到工程总投资的40%左右。
三是危机意识差我国目前海水淡化工程数量少、规模小,日产量仅为世界的1%。我国现已投入运营的20多个海水淡化工程,总产量在10万吨/日左右,还抵不上以色列、沙特等国家一个工程的水处理量。靠海不吃“海”,根本原因还在于对我国水资源方面的危机意识不够,对海水淡化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认识不足。
前景
据专家预测,未来20年国际海水淡化市场将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我国应占有充分份额。根据全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到2010年,我国海水淡化规模将达到每日80万至100万吨,2020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每日250万至300万吨。届时,我国海水淡化的成本还将逐步下降。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