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州水文化资源及开发利用
摘 要:古城扬州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各个角落。文章以水为切入口,以水文化为抓手,对如何整合资源做强扬州旅游业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水文化,资源,开发
一、引言
水文化是社会文化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水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李雄飞主编的《城市特色与古建筑》一书指出,城市特色构成的六种文化形态是:建筑文化、城市环境历史文化、雕塑文化、水文化、绿文化和现代城市景观文化。强调了水象征着文明与灵性,水的存在使城市充满了灵性的艺术魅力,没有一种自然物能像水那样充分地表现了人类文化的外沿与内涵。
近几年来,不少优秀旅游城市都在弘扬水文化,实施亲水战略,大做水文章。例如苏州不满足做上海的“后花园”这个被动角色,着眼国际旅游大都市这个目标,倾力打造“天堂苏州,东南水域”这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形象标志。
国家旅游局编印的内部刊物《旅游调研》2007年第4期上发表了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写的文章《抓机遇,破瓶颈,全力构造水上旅游城市》,讲到上海拥有丰富的水系资源。上海旅委会正准备充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并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着力打造上海水文化资源。
二、扬州是中国水文化之都
扬州水文化是扬州文化中个性最鲜明的一种文化形态,扬州的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水”渗透、映衬了古老扬州2500年的历史文脉,也唤发、延续着现代扬州的生命活力。
古扬州城从诞生之日起,就和水结成了不解之缘,今扬州一带,最早由西周在此建立干国,干(音hán),本有涯岗之义,同“干”做国名,表明这个封国的地理特征是临近江海之滨,后来“于”字又加上编务“邑”,成为“邗”字,读音未变。在春秋时期,邗国被吴国所灭,吴王夫君为此上争霸中原,于公元前486年在邗国故地开邗沟、筑邗城。邗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人工运河,邗城是历史上最早的扬州城,从夫差筑邗城算起,迄今扬州已经有2495年的建城史。“扬州”之名称,最早是于战国时代儒家经典《尚书·禹贡》:“淮海唯扬州”,为我国古九州之一。扬州的名之由来,源于“州界多水,水扬波”。作为古城的扬州,历代有种种名称,作为正式的政区名称主要有邗城、广陵、江都、邗江、江阳、甘泉,这些名称都是和“水”有密切关联的。
2000多年来,扬州水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与扬州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相一致的:邗盛于汉,复盛于唐,再盛于清。西汉吴王刘濞建都广陵,他利用封地内有铜山,东靠大海,自然资源丰富的条件,积极扩充实力,“盗铸钱,煮海水为盐”《史记》,为流通财货,方便盐铁运输,便于广陵城东北20公里开运盐河(今老通扬运河)。隋炀帝时代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促进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扬州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成为一大都会。扬州地处江淮地区的中心位于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上,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唐代的扬州是大江与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是对外文化联络和外贸交往极其兴旺的城市,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港口。全国水运的枢纽,水通则商通,商通则财通。扬州在水通、商兴、财聚的同时,也融汇了四海文化,水孕育了文化名城。唐时,扬州蜀冈上下河道纵横,古运河由城江北流入城区与下入江,具有典型的水上都会特色。
明末清初,康熙亲政不久,就把沿河、漕运、平藩列为最重要的三件大事。漕、盐、河为“东南三大政”,扬州“地兼三者之利”,条件更为优越。雍正、乾隆年间,仍然大力治理扬州运河河工,使运河漕运畅通无阻,漕运除运送战粮供应京师外,也带动了与北方商业的流通,处于漕运中心地位的扬州,成为最繁盛的商品交易市场和集散地。
三、扬州水文化旅游景观的四大亮点
1.瘦西湖。瘦西湖原名炮山河、保障湖为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也是蜀冈山水流向运河的泄洪渠道,后经官商拓宽渗深,并经造园名家精心营造成湖上园林,至乾隆时于极盛,沿湖多达二十四景区,有“两堤花柳会依山,一路楼台直到山”之誉。
瘦西湖自然风光带景观绝妙地运用“因地制宜”、“巧于因借”、“随形得景”、“相形度势”的造园艺术手法,在有限的河道水面上创造出无限的山水空间,成为巧夺天工的湖岗胜景,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在《说园》中写道:“瘦西湖妙在瘦字,本来瘦西湖是一私家园林群,其妙在各园依水而筑,独立成园,既分又合,历历成景,宛如图画,虽瘦而不是寒酸,及窈窕多姿。”《中国古典名园》一书赞赏瘦西湖说:“其烟诸柔波之自然,其婉如妩媚之气质,其人工等自然相融合之天衣无缝,窈折幽胜,仍为苏杭等地之园林所无法比拟者。”著名建筑学家刘教桢教授也评价说:“狭长朱石,通过桥、岛、堤、岸的划分,成为有狭、有圆、有方的许多空间,而在空间的纠放,层次的变幻上,也都有独到之处,湖两岸的建筑,依山绣水,各园小院相套,自成系统,但又以瘦西湖作为共同的空间,视野之开阔为苏州园林所不及,而相互呼应又较杭州西湖为紧凑。”
2.古运河。春秋时代吴王夫君在扬州开邗沟“沟通江维”,是古运河最早的发端;后有隋炀帝大规模全线打通古运河,也是以扬州为中心进行南北扩招和连接的。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古运河虽历经迁缆,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来没有变化过,而且总是以此为中心直指历代中央政府。古运河哺育了扬州,古运河一经贯通,即为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扬州则成为这条大动脉上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各类商品的集散中心
作为整条京杭大运河中最古老一段的扬州古运河,与2400多年前的古邗沟的线路大致重合,和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完全契合。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近30公里,这一段运河历史遗迹丰富,人文景观众多。扬州城区段古运河沿岸,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动的著名场所琼花观(西汉·道教)、高曼寺(隋代,佛教)、仙鹤圭及普哈丁墓园(宋代·伊斯兰教)、耶稣圣心堂(清代·天主教);有反映扬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遗址水斗门、龙首关(钞关)、东关古渡、宋大城东门遗址(双翁城)和古湾头闸;有帝王巡幸扬州时留下的遗迹瓜洲古渡锦春园、高曼寺行宫御园和龙衣庵;有体现“富比王侯”的盐商住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以及汪氏小苑、南河下盐商住宅群等;有唐代扬州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启航地文峰塔。在这条运河线上,留下了历代著名文人墨客大量的诗文名篇,描绘了古代扬州曾经有过的极尽繁华的辉煌时代,而这一切无不与运河气脉相承。
业内人士认为,扬州古运河城区段的水上游览价值极高,它集长江和运河、天然和人工、历史和现实、城市和乡村于一体,构成一条色彩斑谰、风情万种的水上旅游线路,能与长江游览线相连接。从运河与长江交汇的瓜洲上船,顺古运河北上,到东关古渡以北的北城河口,经过便益门闸站换小船,循北城河西行至天宁寺门前的御马头,就能与乾隆水上游览线自然连接,这就完全做足了“水”的文章,突出了古城扬州历史上“车马少于船”的特色,使游客深刻感受扬州历史与水文化的魅力。
3.长江、淮河、大运河三大水系交汇地。扬州地处江、淮、运三大水系交汇地,从北至南,水域包括:白马湖——宝应湖——邵伯湖——淮河人江水道(七河八岛)——廖家沟——芒稻河——夹江——三江营(长江)。扬州拥有全国少见的复杂水系,生态环境优越,水景资源丰富,是扬州独有的宝贵的旅游资源。
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三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以生态、田园风格为基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好场所。宝应的莲藕生态农业区,柳堡水乡是很好的生态旅游资源。高邮湖是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秀美的高邮湖是鱼类的世界,鸟类的天堂,水生植物的博物馆。水生植物资源(芡实、菱、藕、芦苇、茨菇等),吕禽(高邮麻鸭、扬州鹅等),各种水产品等,也均为水文化的反映,宝应荷藕、高邮双黄鸭蛋、邵伯菱,专称“运河三宝”。在邵伯湖与淮河入江水道的连接处,有凤凰岛生态旅游区和扬州市级茱萸湾风景名胜区,凤凰岛生态旅游区是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级森林公园。
4.江都水利枢纽。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扬州市东14公里,江都县城西南,在淮河归江河道芒稻河和新通扬运河的会合处,距淮河入江口门约12公里,这是江苏省江水东引北调、引江济淮的“龙头工程”,也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正程的起点,整个枢纽工程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机站、12座节制闸、2个地下涵洞,5座船闸,2条输水干河以及变电站、高压输变电线路等组成,是一项实行跨流域调水,远距离输水,具有灌排涝、排洪、调水、发电、航运以及提供城乡工业,生活用水和沿海垦区洗碱冲淤等综合作用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
四、利用现有水资源开发旅游线路
1.乾隆水上游览线。清代扬州盛行水上游览,昔日乾隆下扬州,从驻跸的天宁寺行宫门前御马头登龙舟,经过冶春诗社、卷石洞天、西园曲水、绿扬城郭、虹桥览胜、长堤春柳、荷浦熏风、四桥烟雨、梅岭春深、水云胜概、玲珑花界、春台明月、静香书屋、石壁流淙、春流画舫、锦泉花屿、蜀冈朝旭等景点,直达蜀冈大明寺,尽赏“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上园林风光。1991年春季,扬州市旅游园林部门经过几年的开发和建设,终于开通了乾隆水上游览线。
2.古运河游览线。2006年初,扬州成立了扬州古运河游船旅游公司,具体筹办古运河水上游览,于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开幕之日古运河游览线正式开通、运营。游览河船是从五台山大桥南面的便益门广场到大水湾康山文化园,定时开船每小时一班,船从便益门广场开到康山文化园后再返回便益门广场。船上配有导游员,扼要讲解沿线的旅游景点,但此船中途是不停靠任何景点的。只需要半个小时,扬州的古运河游览就算完成了。
笔者认为,这样的古运河水上游览是不完美的。古运河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古运河两岸众多的名胜古迹上,游览古运河,既要坐在船上观赏沿河景色,也要下船观赏运河两岸的历史遗存和人文风物。对外地游客,可以开辟一条旅游专线:古运河一日游(或古运河半日游),古运河游览线今后应逐步加以延伸,向北可到邵伯镇,向南可到反洲镇。我们认为,从邵伯至瓜洲的古运河游览线可以划分15个不同性质的游览区,以古运河作为主轴线,把沿河的各类旅游资源整合起来。(1)邵伯古镇及邵伯湖水上游览区;(2)凤凰岛生态旅游区;(3)湾头古镇及茱萸湾旅游区;(4)古邗沟遗址及大王庙游览区;(5)东关街、东圈门历史街区游览区;(6)东关古渡、宋大城东门遗址游览区;(7)普哈丁伊斯兰文化及吴道台宅第游览区;(8)天主教堂、长生寺阁游览区;(9)康山文化园、卢氏住宅,盐宗庙游览区;(10)何园、小盘谷、古典园林游览区;(11)南河下历史街区及盐商住宅群游览区;(12)唐城南门遗址游览区;(13)文峰寺塔庙及三湾子游览区;(14)高曼寺佛教禅宗文化游览区;(15)瓜洲古渡历史文化游览区。
五、弘扬扬州水文化的几点建议
1.保护现有古井,有选择性地开发古井。扬州多井,有“井城”之称,据统计,在解放初,扬州城区有1400余口水井,1985年,留有600余口水井,至今约有500余口,分布均匀,水质较好。
扬州名井有天下第五泉、玉钩洞天井、董井、蜀井、宋井、四眼井、玉井、板井、马监古井、七奶奶井、沙锅并、牛背井、流龙并、八卦井、青龙泉、桃花泉、教场四大井等。
笔者认为应对现有的古井加以保护,并重点利用大明寺内天下第五泉充分做水文章,做成品牌,形成实际的旅游收入。
2.修建虹桥修楔景点。修楔,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俗。最初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到水边用香蕉草药沐浴,以消除不祥;自魏以后,日期固定在三月三日,内容也逐渐改变为游春宴饮,成了文人们的野外诗会。在晋代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2人,会于绍兴兰亭,他们坐在曲水边,让酒觞慢慢流淌,觞停在谁身边,谁就得罚酒咏诗。会毕,人们汇集37首诗,请王羲之作序,记述聚会经过,这便是享誉千古的《兰亭序》。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则被视为书法圣地。于是“兰亭修楔,曲水流觞”成为文坛佳话。
康熙元年春,扬州府推官王士祯邀诸名士修楔于红桥,游宴赋诗。王士桢作《浣溪沙·红桥怀古》三首,其一为:“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扬城郭是扬州。西望雪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绿杨城郭是扬州”句勾画出扬州杨柳依依、绿色满城的风貌,同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句一样,都是千古丽句,读之令人神往。康熙三年春,王士祯又邀诸名士修楔红桥,王士桢作了《冶春绝句》20首,其一为“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众人皆和韵作诗,一时传为佳话。后人还采用了他诗的意境在今冶春茶社建造了香影廊。康熙二十七年春,孔尚任及诸文友泛舟红桥之下,临流赋诗,各抒襟怀,并作《红桥修楔序》。乾隆元年,把红桥(木板桥)改建为石拱桥,易名红桥。乾隆十六年,为躬迎乾隆首次南巡,两淮巡盐御史在虹桥上建亭,在桥畔造修禊楼。乾隆二十二年,两淮巡盐御史卢见曾主持虹桥修楔活动,荟集了在扬诸名士,有袁枚、马日官、马日璐、郑板桥、高凤翰、汪士慎等,响应步韵和咏者多达7000多人,编成诗集300余卷,极一时之盛。
为使后人永远纪念乏羲之《兰亭集序》杰作的诞生,从1984年起,绍兴定于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在兰亭举办国际书法节,国内外名家云集。大家席地而坐,有的还扮成古人,曲水流觞,饮酒作诗,盛况空前。对比绍兴每年举行的兰亭修楔,扬州虹桥修楔的故事似乎被人们遗忘了,这是十分遗憾的。“虹桥修楔”是清代康乾盛世扬州的文坛雅事,将它好好包装是完全可以作为一项旅游产品向海内外游客推出的。笔者建议在瘦西湖景区着力恢复虹桥修楔景点。
3.恢复古桥、古驿景观。古桥:自从唐代名诗人杜牧在扬州写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诗句,扬州二十四桥就闻名于世。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感慨寄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乾隆南巡,也曾即兴赋诗:“明朝又放征帆下,去向扬州廿四桥”。唐宋以来,二十四桥成为扬州的意象指代,她的名字,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水文化存在。多少人前来扬州寻梦,寻找印象中的二十四桥。根据文物部门的考古发掘和考古鉴定,二十四桥的桥址位置均已确定,分布于原唐城范围内,现基本为扬州城区所覆盖。旅游专家周武忠教授建议有选择性地恢复二十四桥景观。如果古桥原址现在已不需要桥梁交通,则在此立统一制作的二十四桥原址石碑;如果原址现在仍需要桥梁交通或可以建造桥梁,则因地制宜,建造仿古风格的桥梁,并立统一制作的二十四桥原址石碑,恢复古桥的景观效果。笔者对此建议深表赞同。桥梁的建造应使用原生态的材料,不破坏原有的植被、地形、水系等,力求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特色鲜明的水文化的景观。
古驿站:明代扬州的广陵驿与高邮的盂城驿齐名,同为运河边上十分著名的水陆兼备的古驿站。如今盂城驿已经修复,重建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广陵驿早已荡然无存。广陵驿原址在扬州南门外大街边上“馆驿前”街,是扬州与外界联系的窗口,也是中外交往的要道,建议修复广陵驿,以弘扬运河文化和邮驿文化。(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