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百涌归清 复活水城记忆

作者:陶达嫔    文章来源:今日广东    点击数:2091    更新时间:2010/10/5

一步一新景,处处有笑声。广州城市环境的“靓”变,再没有哪处比“今年此时”与“去年那时”的东濠涌变化之大了!那边是行车如流,这边是游人如织;那边是高楼大树,这边是小桥流水;那边是城市快节奏,这边是涌边悠闲游。

沿广州东濠涌移步换景,很难把眼前的景象与一年前的“黑色臭涌”东濠涌联系起来。但涌内欢呼雀跃的戏水童声却在告诉你,这儿就是今日此时的东濠涌。

戏水、玩耍,“水在城中、城在水中”,东濠涌水景是广州“水城”的一个缩影与代表。广州本就是一座水城,水、城相融,历史比著名的水城威尼斯还悠久。这座位于河网密布的珠三角区域的城市,交织的河涌仿若城市经脉一般盘活了整座广州城,让广州拥有了“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格局,也催生了广州千年之久的海上商贸繁荣。

然而,与世界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阵痛相似,在近代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化文明给这座城市水系、水网带来痛殃。通舟戏水不再,“水城”之水不再亲切,取而代之的是“河涌变臭涌”、“污泥满河床”等等脏、乱、差现象,与广州作为南粤“首善之区”、迎接亚运盛会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遥遥不相及。

广州治水便是在这种鞭笞和使命下开始推进。从2009年年初开始,广州市全力推进大型治水工程,首批121条河涌纳入综合整治,历时近两年。

今天此时,当我们重新打开这座城市的“水城”容颜,给这座城市、这座城里的人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涌清水动,芳草满园地,一草一木间、亭台小憩里,都显露出曾经的岭南河涌风情。

这种久别的惊喜,重新回归人们的脸上。就像在东濠涌边居住了60多年的八旬老人赵伯,他多少回梦想曾经通舟戏水的家门前东濠涌可以再出现,而现在这种景象真的出现了,这种梦想照进现实,让老人家慈祥的脸上,每一条皱纹里都满藏笑容。这也曾是一代人的梦想。

羊城百涌之水重返清澈,不仅仅是让“老广们”对河涌的温情记忆走进现实,对于广州这座依水而建的城市而言,“重金”治理包括东濠涌在内的121条城市河涌,也是在重启这座城市的生命命脉。治理水系和重新开发利用水资源,将为广州聚集在更高层次聚集“产业”和“人气”提供现实基础。

千年文溪:广州水城活历史

在广州,听惯了广州的西关小姐、东山少爷的传说和千年古道、南越国宫署的故事,却甚少听闻千年文溪,殊不知它就是我们身边日常见到的东濠涌。

东濠涌是珠江广州段的主要河涌之一。其发源于白云山下的麓湖,在麓景路入地下暗河,经下塘西路至小北路,在北较场路附近转为明渠,沿越秀路一直南下,在江湾大酒店旁注入珠江,全长约5公里。这条横跨广州环市路、东风路、中山路三条黄金主干道的城中心河涌,因曾经涌水流量较大而位居广州城中心河涌之冠,也是广州目前仅存的护城河。明初始为护城河

文史专家黄淼章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东濠涌水清可游泳,源自白云山之下东濠涌的水,曾经养育了一代代广州人。而一直研究广州城市地理变迁的专家冯沛祖认为,要了解广州的城市建设史,就不能不研究东濠涌。

东濠涌自明初担任广州护城河之后,一直充当着广州重要的交通航道及市内的主要排水渠道,不仅见证了广州的城市建设史,同时演绎了以河涌沿岸繁华景象为代表的广州旧时水城风貌。

文溪古河道,原经小北花圈穿城而过,明成化三年(1467)始凿开黄华塘峡谷,使文溪转东南流入东濠,由此水脉相连。当年繁荣依稀可辨

东濠涌这种自古戏水通舟的温情场面,对不少广州人尤其老广而言仍记忆犹新。在豆瓣网站活跃的广州市环保志愿小组成员“坚持”就告诉记者,小时候上学常常要经过东濠涌,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的东濠涌,夏天涨潮时水会漫上岸边,孩子们会在河里游泳。

据冯沛祖的研究发现,东濠涌正式得名在明代,并从这个时期开始确定为广州东城的护城河。护城河功能一直延续至明清两代,直到民国前期拆城墙、筑马路,城墙没有了,东濠涌才失去护城的功用,但还保持着排水的作用,至今仍是广州市内的主要排水渠道。

如今,东濠涌是珠江广州段的主要河涌之一。沿着东濠涌边寻访,仍能看到今还保留有糙米栏、猪栏等表现出当时河涌沿岸繁荣商贸的街名。

千年之久,东濠涌依然存放在这座城市的大字典里,成为见证广州千年城市建筑史的“活历史”。专家冯沛祖就认为,要了解广州的城市建设史,就不能不研究东濠涌。文溪改道免除水患

据介绍,东濠涌曾与广州城建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即文溪改道。史料记载,原文溪河谷地带水源丰富,但为低地,春夏雨水盛时,易为水患。明代前期,常使今天的小北路一带积水成灾。至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终于有人提出从文溪上游下手来治理水患的办法。当时官府特意开凿水道,斜引文溪水向东南导入东濠涌。这段新开凿的水道,即为现在东濠涌的北段,即今天法政路以北一段。

冯沛祖介绍,此次工程之所以在广州城建史上堪称一件大事,是因为文溪改道后不再穿城而过,因此改变了广州城市的部分水道结构,减轻了老城北城区一带的水患。而原流经城内的文溪河道因水源被截流而水量减少,且随着城中人口增多而水道渐窄,以致最后淤断成陆。而文溪改道后的东濠涌,则变得长达5公里,水源之富曾为全城之冠。

东濠涌还曾见证了广州壮烈的抗洪史。据了解,在东濠涌成为护城河后,下游两岸民居越来越多,各种生活垃圾废物尽向涌中倾倒,造成河床淤积日益严重,河道逐渐收窄。每逢暴雨,屡有水患。1932年7月29日,广州暴雨,山洪暴发,城内水深盈尺,小北一带首当其冲,屋塌人亡。后于1935年建越秀桥,同时疏浚整治东濠涌,令白云山蒲涧水经东濠涌,直泻珠江,使广州免受洪水之灾。

沿涌都有亲水平台 劝君信步闲游戏水

走近东濠涌的水岸边,迎面扑来的是绿荫红花,绿树间是一条条人行小道,许多市民在小道中休闲、散步、遛狗。道路的两边种满了具有岭南特色的花木,高低错落,风情万种。

为了与东濠涌沿岸园林式的景观形成自然一体的景貌,在过水断面有条件的地段,将原先直壁式的石砌挡墙变成了自然式的生态驳岸。利用起伏地形,种植了不同的植被,并放置了一些人工景观,而没条件的地方,也是建成梯田式的堤岸,逐层种植了不同的绿色植被,有勒杜鹃、肾蕨、蜘蛛兰、水生美人蕉、菖蒲等。同时岸边还砌筑了种植池,种植了莲花。

而在没有条件的地段,堤岸也被做成了梯田式的堤岸,在堤岸中逐层种植了绿色植被。这使得堤岸原本沉闷单调的混泥土景观变成了绿色的生态景观,给东濠涌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河边刚刚建好的观景公园,也增建了别致的人工景观,有一泻而下的瀑布,也又奔腾作响的激流景观,别有一番南国园林风情。这些沿涌而建的亲水平台,为了使东濠涌的水达到娱乐性用水的标准,已经对补充进东濠涌的水进行了净化及消毒措施,还对大肠杆菌等各种病菌经过药物处理,达到了对人无伤害的程度。市民若洗个脸、在水中走一走,都不会伤害到眼睛和皮肤。

羊城内涌见证海上商贸繁荣

广州的内河涌在以前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过往商船避风港的功能。陈大震《大德南海志》记:“三城(按:指子城、东城、西城)南临海,旧无内濠,海飓风至,则害舟楫。大中祥符(1008~1016)间,邵旷知广州,始凿内濠,以通舟楫,州人便之。”而根据《宋史》反映的事实来看,宋代广州内港在飓风来袭时,船舶的安全也大受威胁,直到景德(1004~1007)、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南濠、内濠相继开辟之后,情况才得以改善。“凡作为过弯商船避风港的内河涌,都与当时的商贸业有着直接的联系。”长期研究岭南商贸史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立人分析认为,不少贸易港在正常作业的锚地之外,还辟有供船只躲避大风浪的港湾,即避风港。古代广州的南濠和内濠显然也承担了避风港的使命。

在当时的条件下,大型商贸港口的选址一般需要几个条件:有深水道直通大洋,以航行巨艘;有广深港湾,以抵御风浪,以供轮船之湾泊,而保轮船之安全;有连接之陆地,以便陆上之交通;及有联络之河道,以便水上之运输;有充足地方,为现在设施,及将来发展之用;距离商业中心不远。而东西南濠在当时,就承载了这样一些港口的商船避风港功能。

广州与“水”的不解之缘

广州人的确与“水”有不解之缘。首先是粤方言中不少有“水”字的词语不解作水的本义,广州俗语“水为财”,把“水”与“钱财”相通,“磅水”即给钱,“回水”即还钱,“掠水”即搜刮钱财等等。但解作他义的也不少,“心水”解作心意,“命水”解作命运,“威水”解作威风,“吹水”解作随意谈话,“醒水”解作有所领悟,“风生水起”解作商场得意,“水皮”解作平庸等等,这些词语多是老广州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其次,是广州人喜欢“煲汤”,令初到广州的外省人瞠目结舌。

外眼看水上浮城

乾隆三十年(1768年),英国商人威廉·希克讲道:“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的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上的帆船形式不一,还有大帆船。在外国人眼里,再没有比排列在珠江上长达几海里的帆船更为壮观的了。”沙面没有成为租界之前,因受十三行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繁华的水上“浮城”。在19世纪前期,8万多“疍民”大多集中在沙基一带。通过河流网联系着古代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

美国人威廉·亨特这样描述1825年他所看到的“浮城”景象:“从内地来的货船、客船、水上居民和从内地来的船艇、政府的巡船及花艇等数目是惊人的。此外,还有舢板以及来往广州河南的渡船,还有些剃头艇和出售各种食物、衣服、玩具及岸上店铺出售的日用品的船;另外还有算命的和耍把戏的艇———总而言之是一座水上浮城。”

本版采写陶达嫔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森林储存的碳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40%,是陆地上除永冻土之…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