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人工增雨
新华网昆明3月28日电(记者吉哲鹏) 一辆皮卡车,一具火箭弹发射架,一张厚厚的防雨帆布,这是一个人工增雨作业小组的主要设备。在自然条件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从27日到28日,云南省久旱地区大面积迎来了喜雨。28日晚,记者来到云南省临沧市气象部门,近距离了解了人工增雨的过程。
在苦等一百多天后,3月27日傍晚,伴随着电闪雷鸣,云南省临沧市8县(区)迎来了一场久违的及时雨。到28日20时,全市100个乡镇自动雨量站监测数据显示,5个乡镇出现大雨,37个乡镇出现中雨,其余乡镇出现小雨,双江县大文青平水库降雨量最大,达到26毫米。
临沧市气象局副局长白升达介绍说,人工增雨作业在这次降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干旱发生以来,临沧市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的工作人员就时刻准备着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气象部门压力大、工作异常紧张。旱情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此背景下公众对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成效的期望值相当高。”白升达说。
正在紧张安排新一轮增雨作业的临沧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任郑东明说,人工增雨作业必须依靠准确的气象预报。气象预报人员通过综合分析多种气象资料,应用卫星云图、天气雷达等现代化手段监测天气变化,当发现有利条件时指挥外场作业人员,才能有效地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在充分掌握气象信息后,利用飞机、火箭、炮弹等载体把催化剂播撒到云中的适宜部位,这个有利时机和适宜部位把握好了,人工增雨才能真正提高效率。”郑东明说,人工增雨作业需在充足冷空气和水汽的气象条件下进行,二者缺一不可。由于各个作业点的地理、气象条件不同,实际操作中增雨作业的效果也有所差异。
在增雨条件出现后,气象人员不失时机开展了增雨作业。仅从27日13时至28日14时,郑东明和同事们就进行了33点次的人工增雨作业,发射各种型号人工增雨火箭弹91发。
“目前看来,这些火箭弹已将云层中的水汽形成一次有效降雨。”郑东明很欣慰,这场降雨最大作用在于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对全市的旱情有一定程度缓解。
28日晚,临沧市区又有雨点洒落时,郑东明和28名同事正在附近的作业点忙碌着。“只要天不晴,我们就不会从山上撤回。我们希望能为抗旱多作些贡献。”他在电话里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