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难治理河流”见证今昔变迁

作者:蔡敏 詹婷…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1160    更新时间:2010/10/24

  新华网合肥10月23日电(记者蔡敏詹婷婷)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23日在安徽省蚌埠市举行。这条曾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已形成较为完整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

  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公里的淮河,本是一条通畅的河流,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这条河流也就变得泛滥成灾,非涝即旱。“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是过去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开创了新中国治理淮河的新纪元,淮河也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60年来,新中国在这条河流上展开了一场长时间跨度的综合治理工程,中央政府先后12次召开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

  如今,总投资447亿元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已基本完成。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专家组评估报告显示:治淮19项骨干工程已经形成较为完整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其中中下游主要防洪保护区和重要城市防洪标准从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沂沭泗河中下游主要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专家组评定,由堤防、行蓄洪区、水库、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共同组成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能够基本保障重要城市和主要防洪保护区的安全。

  事实上,治淮骨干工程已经在近年的淮河防汛中发挥出巨大减灾效益。2007年夏,淮河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然而重要堤防无一决口,水库无一垮坝,行蓄洪区群众转移无一伤亡。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介绍说,与1991年和2003年洪量级别相当的年份相比,2007年淮河流域受灾面积、受灾人口、倒塌房屋、转移人口、直接经济损失等各项灾害指标比2003年减少30%以上,比1991年减少50%以上。

  水利部部长陈雷在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60年治理工程彻底扭转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面貌,流域总体防洪能力、水土资源保护水平、水功能区治污工作、流域机构管理水平均显著增强,实现了沿淮人民的千年夙愿。

  受益于淮河流域大规模的移民迁建工程,安徽淮南田家庵区陈玉云一家终于从住了半辈子的淮河河滩地搬了出来,在淮南移民安置小区安上了新家,再不用为洪水担心。

  “从2003年淮河大水之后算起,安徽省就有9万户、40万群众搬迁,让道于淮河。”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说。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汪斌说,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淮河治理、防汛工作仍以“严防死守”为标准,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人民的生命安全”“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放在第一位,逐渐成为治淮的重要指导思想。

  为实现“人水和谐”,行蓄洪区改造成为近年来治淮工程重点。对于标准很低、应用频繁的行洪区,老百姓逐步从里面迁出来,给洪水留足空间,或是开凿分洪道“让路于水”;对明显盘占河道的行蓄洪区则彻底废弃,恢复河道。

  不过,陈雷也强调,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矿产基地和制造业基地,是贯通南北、联结东西的交通枢纽,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淮河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是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瓶颈。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