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雨水遁走无形 城市需学会“与水共生”

作者:栾海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1447    更新时间:2011/7/11

  新华网北京7月10日电(记者 栾海)美国核电站被洪水围困;越南多个省市被洪水袭扰,近千所房屋冲垮;北京等中国城市在强降雨中交通受阻、发生内涝……今年夏季,水已成为许多国家的烦恼。如何更科学、长效地“与水共生”,是很多国家面临新的课题。它们的经验、教训,富有启迪意义。

  让雨水遁走无形

  暴雨来临之际,城市需要尽快排水,否则内涝将很快使一个城市瘫痪。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一点在法国巴黎得到很好的诠释。

  巴黎的下水道大多位于地面以下50米处,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总长2347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负责维护这一庞大下水系统的专业工人超过1300名。市内数个由电脑操控的污水和雨水泵站,还能让下水道内的废水和雨水加速流动。因此当巴黎遭遇倾盆大雨时,雨水能很快排掉,路面不会深度积水。

  随着人口增长,巴黎还修建了4条直径4米、总长34公里的排水渠,将雨水和废水导入多个净化站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另一部分排入穿城而过的塞纳河,而塞纳河河底的7条自动虹吸通道,可使过多的雨水顺暗渠流向巴黎郊外。

  无独有偶。日本东京外围也建有一条规模居世界前列的分洪暗河。当东京周边河流水位超过一定高度时,洪水会自然通过引水设施流入暗河沿线的立坑,进而汇入一个底面相当于两个足球场、深约20米的“调压水池”,从而削弱来水水势。当蓄水超过一定深度后,多个水泵会立即启动,向附近的大河排水。此外,日本还不断改造下水道,建造泵站,推广具有储存和渗透功能的雨水井,在新建道路时用渗水材料铺设路面,确保强降雨时既能迅速排水,又可补给地下水。

  与之相比,荷兰鹿特丹的排涝方法更为简便。位于海平面以下的这座海港城市,时时面临海水、河水、雨水和地下水的威胁。为配合现有河道沟渠,鹿特丹将市内很多低洼区建成广场、停车场和步行区,平时供民众正常使用,当大雨滂沱时,它们可瞬间变成储水蓄洪的“水广场”。各个“水广场”之间有渠道相连,可让雨水循环流动,或被抽取用作淡水资源,因此城区街道上不会明显积水。

  与硬件设施的长远用途相比,机制建设凸显“近战”功效。在日本,防涝与其他防灾工作一样,被纳入预警、快速反应和救灾机制。比如,日本气象厅负责发布预测1至6小时后降雨量的“短期降水预报”,一旦预测到每小时超过30毫米的降雨就会发布“关注大雨预报”,超过50毫米则发布“大雨警报”。如预测到多年不遇的强降雨,他们则发布“创纪录短期大雨情报”。这些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和互联网等手段及时传递给各级防灾机构和民众,让人们能减少强降雨带来的损失。

  安得长缨缚洪魔

  纵观各项防洪措施,筑坝修堤仍是抵御洪魔的不二法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概莫能外。

  法国境内的罗讷河长约500公里,其流量、流速在法国大河中首屈一指。为防洪和开发,法国将这条河分成多个落差较小的梯级来规划,在每个梯级修建拦河坝,迄今已建坝25座,建水电站约20座。大坝所形成的水库两岸建有围堤,围堤的最高防洪标准按千年一遇设计。同时,在适宜分洪的河段设有分洪区,一些大容量的河槽被用于迟滞洪水,削弱洪峰,并且减少泥沙对航运的影响。据测算,经过如此规划的罗讷河可使4万公顷土地免遭水灾,沿岸的不少城市得益于此。类似的例子在其他亚洲和美洲国家不胜枚举。

  当然,防洪不能只靠“堵”。保持丰富茂盛的绿色植被,有助于防范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这一点在德国、美国、日本等森林资源保护良好的国家尤为明显。除严格实施采伐许可制度以外,这些国家还不约而同地规定,砍伐林木的机构或个人必须确保栽活与采伐量相同的林木。此外,美国还注重保护河湖周边的滩涂和湿地,让它们如海绵一般吸收部分洪水,减弱洪水的冲击,吸附洪水中的部分泥沙,减轻河湖淤塞以及对河床的抬升。

  在防洪责任分配方面,日本将其河流分为两级,较小的二级河流和一级河流的上游部分由地方政府负责治理,人口密集的下游地区由中央政府治理。治河经费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分担,通常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为辅。

  荷兰在疏浚防洪时,主张在加强全河段堤防的基础上加深、拓宽河道,清除河床上的非水利设施,加强河流中上游的蓄水蓄洪能力,还河流以流淌空间。

  开源节流护水源

  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水,如果城市供水总是“有去无回”、“入不敷出”,绝非可持续发展之道。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发布的消息显示,城市供水量的80%会成为污水,但经过收集净化处理,其中约70%的污水可转变为再生水使用。如此算来,即使供水量不增加,城市用水量也能增加50%以上。因此,再生水作为一种可回补的水资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

  新加坡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废水回收利用。如今,新加坡的所有废水都能排入专用管道,输送至回收厂处理。经过微孔膜过滤、反向渗透法和紫外线消毒等环节,便可成为供再次使用的“新生水”。新加坡现有5座再生水厂,其供水量可满足该国约30%的用水需求。预计到2020年,新加坡的再生水产量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34.1万立方米,满足40%的用水需求。

  日本东京的新宿地区于1984年开始供应再生水,目前东京地区分布着20多个再生水处理中心。2007年,东京地区的再生水日均消耗量已达50万立方米。此外,日本的高端水处理膜和特种水泵制造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其掌握的渗透膜和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可将下水道污水和海水转变成可供饮用的清洁水。

  当然,对付污水首先应治污减排。流经欧洲中西部多个国家的莱茵河,在上世纪70年代一度因污染严重被称为“欧洲下水道”。此后,在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和沿岸各国的共同努力下,肆意排放废水的企业面临重罚,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难逃关闭命运。沿岸大型制药、化工企业开始如开拓新市场一般积极开发环保技术,或转而专门从事高技术产品研发。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欧洲下水道”再次恢复了生机。

  农业生产也并非与生活用水无关。由于法国75%的水系都含农药成分,因此该国在2005年出台新《水法》,对农药的使用环境、时间、用量作出明确规定,并根据谁污染谁支付的原则,增设农药使用税和违章处罚条例。

  应该看到,水资源整体布局和分配是一个国家的大战略。美国中央河谷北水南调工程、埃及和平渠西水东调工程以及尼罗河水灌溉埃及西南的工程,对这些国家都具有深远意义。

  国家虽有“大战略”,但对普通人而言“小措施”也必不可少。日本官方资料显示,仅及时更换老化输水管这一项措施,在1990至2000年间就将日本的自来水利用率提高了10%。在日本工厂,防止水管跑、冒、滴、漏是经营管理的最基本标准之一。此外,耐用的厨房卫浴设施可杜绝“常流水”现象,购买节水型家电、将盆浴改为淋浴、洗漱间隙关闭水龙头、收集雨水“补贴”家用,都可显著节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排涝、防洪、供水、治污是一系列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工程,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全球气候变化,这些问题的内涵不断更新,对城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一些专家所言,为有效应对这些老问题的新挑战,必须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多方面作出努力,探索“与水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