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保护与开发之博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环境保护    点击数:3070    更新时间:2011/10/18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祖先曾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劳作,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然而与此同时,黄河流域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以其全国2%的水资源,承载了全国12%的人口和15%的耕地。从源头到入海口,黄河流域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本刊记者近期跟随黄河十年行考察团走访了黄河流域,探查和记录了黄河流域面临的问题及生态保护的现状。

    黄河源呼唤生态安全

    滚滚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出星宿海后进入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的扎陵湖和鄂陵湖,一路向东流去。高原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水色碧澄透亮,景色秀丽。在蓝天白云下,起伏连绵的青山和闪亮的碧水交相掩映。成群的斑头雁、野鸭等水鸟在湖面飞翔嬉戏,数不清的牛羊宛如黑白两色的珍珠在草原上滚动。

    在黄河源头,天上的云朵千变万化,时而像骏马奔腾,时而像游龙翔鱼,瑰丽奇幻,引人入胜。"雨帘云"自天空倾泻而下,丝丝缕缕洒向大地,在这里天和地似乎已融为一体,令人感到黄河仿佛是从天上流淌下来,印证了"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

    黄河流域横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这里分布着高寒草原草甸、荒漠草原、半干旱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生态形式丰富多样。但与此同时,由于黄河流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生态承载力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20世纪末,由于黄河源头区过度放牧和滥采砂金,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玛多县统战部副部长诺尔贡告诉本刊记者,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玛多县曾出现淘金热,无序的黄金开采屡禁不止,再加上本地牧民的超载放牧,最终导致21世纪初黄河源区出现生态危机。近年来,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实施,玛多县已迁出在黄河源头核心区内生活的一些牧民,将草场留给野生动物自由活动。同时,当地政府打击非法采金和捕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活动,使得黄河源头区内的人类活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回升。

    从青海省玛多县城前往黄河源头核心区,记者沿途不时看到藏原羚、藏野驴、黑颈鹤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在草原上奔跑,苍鹰在天空中盘旋,草原狼也在山坡上惊鸿一现,与我们隔着车窗遥相对望。“动物猎手”草原狼的出现,表明黄河源区的生物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然而近年一直在黄河沿岸拍摄野生动物的纪录片导演乔乔告诉记者,今年在黄河源头看到的野生动物数量还是比前几年要少。

    黄河源以湿地涵养的地表水和湿地产生的浅层地下水为主要源流,通过降雨和降雪,经湿地涵养传输,汇成地表径流,最终形成黄河源区的水网,区域生态系统脆弱。在黄河源头约古宗列,记者看到黄河源竟是那样纤细的涓涓细流。黄河源头的位置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向后退缩。据曾进行过黄河源考察的"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介绍,黄河源头的位置已经过几次退缩。20世纪90年代先是从"黄河源"界碑退缩到后来竖立的"国家地理标志",近两年源头位置进一步向后退缩。

    同行的中科院旱区寒区研究所研究员蓝正超向《环境保护》杂志记者介绍说,近50年间,黄河河源区气温持续上升,导致黄河源区冰川消融退缩,冻土层埋深加大,河流干涸,湖泊和湿地萎缩,植被退化。尽管近年来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但随着气候变化,2000-2010年的10年间,黄河径流量在逐年下降。今年河源区降水量相对丰沛,但地面的水量与前几年持平,说明随着温度上升,河湖水面蒸发量也在上升。以玛多县为例,尽管降水量没有降低,但地表径流却在持续减少,整体趋势不容乐观。

    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对记者说,黄河源区出现降雨量上升的现象,有可能与气候变化特别是源区的温度升高有关。气温升高会导致周边的冰川、雪山快速融化,雪线快速上升,冰川加速后退。由于青藏高原的冰川都在快速退化,进而导致区域内融水量增加,湖面水位升高。在这种变化中,气温升高,蒸发量大,汛期降水量增大,暂时可能有利于降水,但有可能是一个短暂现象。黄河源区的环境变迁可能处在拐点上,拐点一过,黄河源区可能会面临更缺水的时期。

    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的1/3以上来自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唐乃亥以上的黄河源区,该区域来水量一旦出现较大波动,将会对全流域以及整个黄淮平原造成严重影响。随着黄河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减退,将导致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对流域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保障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陈凯麒建议,应该加强对黄河源区生态保护区和湿地的保护,维护黄河源区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功能。

    首曲:萎缩的黄河“蓄水池”

    黄河自青海省流入甘肃后,环流玛曲县全境,形成壮观的黄河第一湾。玛曲贡赛尔喀木道湿地曾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原生态湿地之一。玛曲湿地是青藏高原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泽湿地,对于黄河水源具有特殊的涵养作用,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具有特殊的生态保护功能。玛曲段的黄河水量占黄河总径流量的1/6,玛曲湿地因此被称为黄河的“蓄水池”。黄河首曲的"蓄水池"功能一旦减弱,对黄河中下游将产生严重影响。

    作为著名的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首曲玛曲县因良好的植被覆盖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而受到各种野生动物"青睐",丹顶鹤、雪豹、黑鹳、梅花鹿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马鹿、白唇鹿、棕熊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期在这里栖息。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端,高寒阴湿的气候类型使得当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植被一旦破坏,恢复起来十分困难,会直接影响高原野生动植物链的完整性和黄河上游的生态平衡。

    玛曲县环保局副局长才让道吉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因素的影响,玛曲湿地萎缩,草场出现大面积的退化沙化现象,牧草产量及草层高度下降。

    站在贡赛尔喀木道湿地边缘的山顶,牧场就位于湿地边缘的藏民贡华告诉记者,贡赛尔喀木道湿地里的水量在逐年减少。在他年幼的时候,贡赛尔喀木道湿地里的水曾到膝盖高,而现在湿地里的水则变得越来越少。

    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玛曲县植被覆盖面积的大幅度下降,也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息繁衍。近30年间,当地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近四成。20世纪70年代,玛曲县境内还有各类珍稀野生动物230种,目前却仅存140种,减少了90种。

    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才让道吉介绍说,自2002年起,玛曲县开始实施围栏育草和恢复植被,同时严厉打击药材采挖和猎捕野生动物行为。

    才让道吉建议,为了促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应该建立长效生态补偿机制,这样既可以弥补牧民因优化草原地区产业结构而遭受的经济损失,也有利于遏制湿地的萎缩退化,维护黄河首曲的“蓄水池”功能。

    沙漠中的工业园区

    沿着黄河向北行进,从宁夏中卫市向西,来到沙波头。在这里,我们遇到了特地赶来与我们会面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牧民巴依尔。我们一路向北行进,不久便来到与中卫接壤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腾格里沙漠腹地。

    沿着公路北上,我们来到腾格里额尔斯镇特莫乌拉村,扑面而来的是一望无际的沙丘。在沙漠中我们看到插着各色彩旗的地方,显示着这里将是一家企业的厂址。在公路对面,我们还看到竖立着的工业园区标示牌。巴依尔说,腾格里工业园区是近年建立的,目前园区内有30余家企业,主要以化工行业为发展方向。

    在巴伊尔的带领下,我们攀上一座被挖开的沙山,在我们脚下,是几个因探矿挖开的大坑,但却并没有被填埋恢复,在荒漠草原上宛如一道道疮疤。据巴依尔讲,他家一半面积的牧场原来变成了公益林,但后来公益林却被外来的企业和个人占用,而他家却并没有因此得到补偿。巴依尔感叹说,他一直外出打工,最近回家却发现祖祖辈辈生活的牧场完全变了样。他说,在特莫乌拉村,80%的牧场都被破坏或占用。一些企业占用了当地牧民的牧场,但村里的许多牧民却没有得到补偿。

    由于腾格里工业园成立较晚,一直在想办法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巴依尔说,许多企业是近两年开始入驻工业园的,其中有两家企业是由于污染问题从宁夏中卫迁到这里的。巴依尔告诉我们,附近一些工厂把废水倾倒在沙漠中的两个污水池中。在巴依尔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沙漠中一条垫土的小路走进沙漠深处,途中我们首先到了一个倾倒黑色污水的大坑,巴依尔告诉我们,一些企业为图省事,就把污水直接倾倒在沙漠里,黄色的沙漠变成了黑色的污水坑。天色渐渐转黑,我们一行人继续向前,前往污水池。记者走在最前面,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沙漠深处,四周几乎伸手不见五指,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起各种历险的传闻,但这并未妨碍我们一行人前行的脚步。终于我们陆续赶到污水池旁。在两个污水池旁,我们隐约能闻到污水池中传出的刺激气味。同来的人将一颗石头扔进污水池中,顿时一股浓重的刺激气味从污水池深处冒出来。

    在从沙漠深处走回公路的途中,此次黄河行的领队赵连石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污水渗入地下土层,将会对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巴依尔说,他们村的饮用水水源就在公路的对面,这里随意排放的污水有可能对牧民们的饮用水水源造成威胁。

    据陈凯麒向《环境保护》杂志介绍,高浓度污染蒸发池只适用于生活污水,而化工园区的污水成分十分复杂,在排放前必须进行预先处理,不应使用蒸发池。

    沙漠地广人稀,似乎是建设工业园区较为适宜的地方。但无论在哪里建厂,无疑都应该遵守国家的法规,都应该受到国家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的约束,有效地降低污染排放,不要让沙漠这块最后的"处女地"也变成污水的排放场。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好牧民的土地补偿问题,使世代在此居住放牧的牧民也能够享受到发展的福祉。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