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长高”一米

作者:蔡新华 刘…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1641    更新时间:2012/4/13

  中国环境报记者 蔡新华 实习生 刘静


  站在上海市苏州河外白渡桥眺望,阳光下的苏州河水清爽可人,顺畅东去。


  今天我们能欣赏到这样一幅美景,缘于上海对苏州河黑臭底泥首次大规模疏浚工程的完工。完工后的苏州河水深平均增加1米以上,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不仅为苏州河鱼类等水生物的繁衍、生长和水生态修复创造了条件,也为苏州河旅游开发、人居环境、航运提升等多功能开发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挖出130万方黑臭底泥


  据介绍,底泥疏浚工程是苏州河综合整治三期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之前的苏州河综合一、二期工程初见成效,干流主要水质达到景观水要求,昔日黑似墨水的河道起死回生,部分河段又现鱼虾。


  此次疏浚工程涉及范围包括,自真北路桥至苏州河口,全长16.355公里,疏浚黑臭底泥及各类垃圾共计130万立方米。


  记者了解到,为减轻污泥对周边环境特别是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疏浚工程采用河道底泥随挖随运工艺,使用128艘300吨运泥船来回驳运,挖出的污泥不在苏州河过夜,全部运往南汇老港底泥处置场,待沉淀固结后覆土。经6288船(次)的运输,平均每天疏浚外运约8000立方米,创下苏州河疏浚历史之最。


  由于苏州河底泥已有多年没有疏浚,底泥成分复杂,不仅有淤泥,还有大量垃圾,甚至是橡胶轮胎、自行车、拖拉机、炮弹等。


  如何处理这些清出来的底泥,将垃圾从苏州河底泥中分离出来,是一项技术难题。为此,上海市相关部门专门成立了攻关小组,将底泥挖出后,全部运到上海市老港垃圾填埋场进行分离。先将垃圾与底泥进行一次分离,随后将底泥中的淤泥与污水进行二次分离。


  据介绍,底泥中分离出的垃圾都在老港垃圾填埋场填埋,污水经过处理后再利用。而淤泥则在沉淀后覆土。


  据项目工程负责人介绍,他们将在淤泥上覆上一层适合植被生长的土壤,进行绿化。也许若干年后,上海市民就能看到一片绿草茵茵,而脚下踩的是苏州河的百年淤泥。


  工程作业严防二次污染


  据介绍,疏浚工程采用了很多环保新技术。一是首次采用防污围栏新技术。开挖过程中,在挖泥船开挖区域设置防污围栏。围栏由透水性好的土工布及浮筒组成,尽可能减少浮泥及其他漂浮物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二是首次使用挖泥船环保新抓斗。施工单位事先对所有挖泥船的抓斗进行改造,采用焊接钢板封堵抓斗两侧缝隙,缩小开口面积,提高密封性,努力减少因抓斗漏水漏土对水体水质造成影响;三是首次采用为泥驳舱顶加盖顶篷的新措施。为防止污泥气味散发,施工单位为所有运泥船专门加装顶篷系统,底泥运输实现全封闭运输。此外,施工中还做好危险品处置专项预案,共分离出各种炮弹121枚,最多一天分离出7枚炮弹。由于预案到位,未发生一起爆炸伤人事件。


  据了解,黑臭底泥清除后,河道防洪调蓄能力明显增强,通航更加通畅,为苏州河开拓水上旅游资源打下良好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河水自净能力增强,对进一步改善水质、修复生态、打造苏州河景观走廊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关链接


  苏州河治理历史


  ●1996年,上海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


  ●1998年,苏州河整治一期工程全面开工。


  ●2000年,基本消除干流黑臭,龙舟赛成苏州河上一件盛事。


  ●2001年,苏州河重现鱼类,其严重污染的历史从此画上了句号。


  ●2003年,苏州河整治二期工程全面启动。


  ●2005年,苏州河干流主要水质指标稳定达到Ⅴ类,生物种类和生物量大幅增加。

  ●2006年,整治三期工程实施。通过防汛墙改造、水系截污等工程,苏州河水质和环境进一步改善,并成为人水和谐的生活居住区。


  ●2011年1月起,上海开始首次大规模疏浚苏州河底“沉睡”百年的黑臭底泥。


  近日,上海市水务局宣布清淤完工。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