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启动卧龙湖生态保护工程

作者:水华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1864    更新时间:2012/5/15

  沈阳市以卧龙湖流域的生态安全保障为目标,以卧龙湖流域建立生态区、加强保护与利用为重点,提出卧龙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措施,科学设计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方案,着眼于湖泊水环境的突出问题和生态安全保障的薄弱环节,全面协调流域社会、经济、环境发展,把卧龙湖建设成为环境优良、特色富集的“生态之湖、文化之湖、休闲之湖”,实现卧龙湖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区水污染控制

  制定卧龙湖保护区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针对卧龙湖生态区水污染控制水平不高,污水处理厂管网不配套、运行效率较低、除磷脱氮能力不足,面源污染负荷上升趋势明显等问题,在卧龙湖湿地保护区水环境容量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总量减排计划,沈阳市制定了卧龙湖保护区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提出点源、面源、内源等主要污染源控制技术方案,提出了基于“分类、分区、分级、分期”的卧龙湖保护区水污染控制措施。

  开展点源污染控制。扩大城镇建成区污水排污管网覆盖面积,加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使建成区污水全部通过市政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增加现有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效果。

  建设排污管网,实现雨污分流。建设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乡镇所在地污水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每个行政村建设排污沟,污水经人工湿地处理后排放。分散住户可通过建设沼气池、化粪池等,废水经沉淀处理后排放。大力推广节水工作,开展污水再利用,城市中水处理达标后回补卧龙湖。实施城南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开发区(孔家)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

  开展面源污染控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减少氮肥、磷肥的使用量。推广综合防治措施,提高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鼓励和支持畜禽养殖与绿色蔬菜大棚共同经营,通过建立沼气池,实现粪尿——沼气——燃气——大棚供暖——蔬菜一体化建设,即解决畜禽粪便污染,又可以为大棚供暖、为蔬菜供肥,从而发展绿色食品。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平原地区加快推广“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市)或区域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模式。远离县城的村庄,可以建设区域性的垃圾中转或处理设施。偏远山区,按照“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处置。实施卧龙湖周边乡镇畜禽养殖示范区及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

  ■实施生态系统调控

  形成卧龙湖保护区生态系统调控方案,增强流域生态系统抵抗力

  针对卧龙湖护区生态系统健康受损,生态服务功能削弱等问题,以入湖河道、湖滨岸带、湖水生态系统为关注对象,制定生态调控的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技术调控策略,形成卧龙湖保护区生态系统调控方案,增强流域生态系统抵抗力。

  对入湖河流进行河道综合整治,对淤积严重的河段全面彻底清淤,清理河道垃圾。在河道两岸种植植被、进行生态恢复,修建截污沟,建设生态防护林,打造生态景观带。改善入湖河流的水质,保护河道周边生态环境,使影响卧龙湖水质的外源污染物在进入湖库前净化。

  对湖滨带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湿地,保持区域内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重要作用,并在尽量不破坏原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以卧龙湖湿地滩涂修复以及鸟类栖息地修复为重点,通过退耕还湖、退渔还湖等措施增加湿地面积,改善湿地水环境,保护卧龙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典型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正确处理开发资源与破坏生态的关系,保证珍稀濒危物种得以繁衍,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制止滥砍乱伐、毁林开荒。建设生物多样性工程,拆除卧龙湖内坝路及池梗的土方并回填到湖心岛,在岛上栽植乔灌木及水生植物,供野生鸟类栖息繁衍,实施观鸟台建设工程。

  制定有针对性的突发污染应急预案,科学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防止对保护区造成污染危害。实施环境监测监管工程,实施应对突发污染和常态污染工程,制定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常态污染应对技术措施。研发工程物理法除藻技术、机械打捞除藻与藻类资源化、生物控藻等除藻控藻关键技术。

  ■开展生态安全管理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将生态环境资源的损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针对卧龙湖地区生态安全管理法规不够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监管能力不足和应急措施不够到位的现状,综合考虑流域生态安全管理政策(含法规、政策、机制)与管理技术(含科研、技术、监测监控)方面的需求,制定流域生态安全管理方案。

  完善保护区的管理体制。改变以前管理分散、混乱的局面,加强统一管理。完善保护区内制度建设。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制环境,依法治理和建设生态环境,同时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单行法律法规体系,以加强流域的统一管理。跳出“末端处理”的圈子,体现“源头削减”、“全过程控制”、“污染预防”的思想,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对违反相关法律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严重处罚。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将生态环境资源的损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核算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有效评价流域的发展,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促使流域各地区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逐步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实现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依据流域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社会和经济根源,筛选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非线性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保护区生态安全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评价,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为决策者和生态系统管理者提供比较全面的生态安全信息,为建立综合保障体系,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维护与管理措施及其有关法律提供依据。

  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确保流域生态安全。通过对生态补偿区域注入一定的经济活力,适当缓和当地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进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来推动关键地段的建设和保护,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构建绿色生态屏障,使之成为保护区生态安全的强有力保障,以实现生态安全的长治久安。

  建立区域生态安全监控、管理与预警系统。加强保护区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管,防范支流来水造成的污染。加强保护区综合整治,解决保护区内存在的环境问题。通过加强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的管理,削减面源污染负荷。加强保护区内的流动源管理,防范运输风险。加强生态环境状况评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能力建设、夯实管理基础。通过提升监测能力和水平,保障水质管理的需求;通过开展生态保护、监测与管理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强化管理的技术支撑。

  建立健全环境安全监控管理体系和公共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预警应急机制,防范各种可能的环境风险。选取合理的安全诊断指标,确定预警系统的安全等级标准,定期对各类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保护区内关键地段可以划分不同的地域单元,通过诊断指标的综合分析确定各单元的安全等级。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及时掌握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各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相关决策依据。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