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点滴改变农业发展大生态

作者:王云峰    文章来源:辽宁日报    点击数:1342    更新时间:2012/7/10
核心提示
施肥罐和滴灌管相连,实现水肥同注。
小点滴改变农业发展大生态
农民们只需在薄膜上抠洞栽苗即可。
 
  核心提示

  长期以来,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农业总用水量的90%,占各行业总用水量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用水大户。一方面农业缺水,另一方面农业用水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目前的农业用水效率只有45%,也就是说有一多半的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被白白浪费掉了。

  节水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滴灌节水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技术,采用这一技术,农业灌溉效率被大幅提高:水流顺滴孔直达作物根部,使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最佳含水状态,加之地膜覆盖,水分蒸发大大减少,用水量最多是常规灌溉的一半。传统灌渠用水每亩地3遍水大约需100至150立方,膜下滴灌每亩地3遍水只需25立方左右。

  省委、省政府决定,“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投入130亿元实施千万亩滴灌节水农业工程。

  专家告诉记者,这一技术的全面推广,将引发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田间取消了渠道,可节约耕地5%至7%;闸阀控制灌溉,使每人管理定额成倍增长;作物生长环境得到改善,单位面积可增产20%左右。此外,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由此出现的节地、节水、节肥,发展高效农业等好处很快就会显现出来。

  现在,一项节水技术正在改变我省的农业生态。这项新型的节水技术,是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被农民形象地比喻成给农作物“打点滴”。

  在彰武县八家子乡八家子村,记者站在田边放眼望去,只见一条条黑色的塑料管道或粗或细,在田野里纵横交错。打开滴水灌溉开关,支管的小滴头便流出一滴滴的水,慢慢地渗透到土地里。几位村民正在为花生进行灌溉。 “我们这里十年九旱,有了膜下滴灌,水肥同注,旱涝保收,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了! ”一位村民兴奋地对记者说。

  传统灌溉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辽宁西部地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约为400毫米,且降雨时间、频率常常和农时相背离,“靠天吃饭”严重阻碍了当地农业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事实上不仅辽西地区,就全省来说,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农业总用水量的90%,占各行业总用水量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用水大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居民生活用水量将不断增加,农业用水总量不会有大的增加,农业灌溉的缺水问题必须要通过发展节水灌溉,通过农业内部挖潜来解决。

  但一方面农业缺水,另一方面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又普遍存在,目前的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只有45%,也就是说有一多半的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被浪费掉了,不能被农作物利用。而先进国家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达 70%至80%以上。

  我省农业专家对记者说,长期以来,习惯于大水漫灌的农民总喜欢看到哗啦啦的水流进田间的那种感觉,以获得心理的满足。在他们看来,只有水漫过地皮并保持一定的水位,庄稼才能“吃饱喝足”。殊不知,这样既浪费水、多花钱不说,还会造成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碱化日趋严重。

  如今,辽宁从上至下已达成共识:节水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技术滴灌节水技术很快进入我省决策层的视野。采用这一技术,农业灌溉效率被大幅提高:水流顺滴孔直达作物根部,使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最佳含水状态,加之地膜覆盖,水分蒸发大大减少,用水量最多是常规灌溉的一半。而且,铺膜、下种、滴灌带铺设一次完成,浇水、施肥一扭开关就行,相比常规灌溉,农民的水靴、铁锨也彻底“失业”了。

  滴灌节水技术的鼻祖是以色列。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从外国引进成本太高,就在10多年前,滴灌节水技术还是农民看着欢喜,却无法大面积用到田地里,农民称那时的滴灌农业为“贵族农业”。后来,新疆一家企业经过攻关,掌握了核心技术,并推出了更适合我国国情的设备,价格也大为降低。我省果断引进,并决定“十二五”期间,全省将投入130亿元实施千万亩滴灌节水农业工程,其中粮食作物300万亩,经济作物400万亩,果树300万亩,每年完成200万亩。去年11月,全省千万亩滴灌节水农业水源工程建设进入施工阶段,各地水源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全省完成机井8558眼,在建1153眼,水源控制保障面积达到108.6万亩,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

  千万亩滴灌节水工程揭开了我省农业发展的新篇章,预计该工程完工后,全省水浇地将达3500万亩以上,覆盖全省14个市,将提高全省特别是辽西北农业领域内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增强农业节水抗旱综合生产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农业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小点滴引发大变革

  如今在彰武县,说起节水滴灌工程,当地农民都竖起大拇指。春耕时,农民不用动一犁、一锨、一镐,覆膜机就会在耕地里铺上塑料薄膜,同时完成铺管、播种、施肥、打灭草剂工作,自动完成春耕;需要水时,只要一按按钮,膜下的水管就会滴水浇地;在以后的大田管理环节,农民不用锄草、施肥、打药,到了秋天照样收获粮食,而且收获的粮食产量还会增多。

  位于辽西北的彰武县紧邻内蒙古自治区,是科尔沁沙地的南缘,干旱、风沙大的自然条件导致当地农业发展困难重重。如今,借助我省推广1000万亩农业节水滴灌技术的东风,彰武县抢抓机遇,县直部门、项目区乡镇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已完成滴灌节水工程面积18万多亩,共涉及20个乡镇。在资金投入上,相对贫困的彰武县享受到了优惠政策:全县18万多亩滴灌节水工程总投资2.3746亿元,其中省补资金1.2786亿元,市级配套资金0.548亿元,县级配套资金0.548亿元。

  这一新技术具有节水、抗旱、增温、保墒、省工、高产等优势,传统灌渠用水每亩地3遍水大约需100至150立方,膜下滴灌每亩地3遍水只需25立方左右。一眼机井可控制灌溉面积400亩以上,是传统漫灌的3倍,而且由于田间主管路直接连接膜下滴管,水分能够充分作用于根苗,避免了由于地势高低等因素造成水分流失的问题。以玉米为例,平均单产可达上千公斤,比常规玉米增产三四百公斤。

  膜下滴灌技术不光能为大田节水增产,还能在大棚中彰显功效。彰武县富有村的焦景武有两个冷棚,一茬种香瓜,二茬种蔬菜。他对记者说:“以前,我们都是用人工(灌溉),在每个棚子中间打个泵井,完了用那个直吸泵,管子插在里面,靠人工拽着管子来回浇,费时费工。有了膜下滴灌,这些都不用做了,就坐等着数钱了。昨天我刚卖了1万多斤瓜,估计还能摘近万斤,接下来再种菜,今年收入肯定在4万元以上。 ”

  当地领导告诉记者,目前彰武县膜下滴灌项目区内共有人口6.48万人,预计今年人均增收800元左右。在建平县,记者了解到,作为全省玉米膜下滴灌工程示范县,建平县去年共实施了6000亩膜下滴灌种植,这一工程使当地每亩年灌溉节水260立方米,每亩节约电费50元。

  而且,膜下滴灌所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专家告诉记者,这一灌溉新技术的推广,将引发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田间取消了渠道,可节约耕地5%至7%;闸阀控制灌溉,使每人管理定额成倍增长;作物生长环境得到改善,可增产20%左右。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由此出现的节地、节水、节肥,发展高效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好处很快就会显现出来。 本报记者/王云峰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