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北京配套工程:九十里长渠调度三面来水
昨天,在位于东五环路旁的南水北调北京市配套工程东干渠的施工工地,工人们对渠道进行最后的施工。(记者 饶强摄)
不久以后,通过总长1276公里的长渠,丹江口的碧水将滚滚流向广袤的华北平原,进入首都北京。届时,北调的南水、本市水库水和地下水将通过水利工程完成调度。昨天上午,记者探访了南水北调东干渠工程。作为经历最多风险源的配套工程,东干渠承担着为北京东北部及东部地区调度用水的作用。
东五环平房桥下,路面上车水马龙,可桥下20多米处却藏着南水北调东干渠。工程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刘峻伟介绍,东干渠工程全线长44.7公里,自团城湖第九水厂输水工程起,沿着五环一路向南到达大兴区亦庄调节池附近与南干渠末端相接。
“这44.7公里的输水线,将辐射东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为其提供南水北调和密云水库水源。”刘峻伟介绍,东干渠布置了关西庄连通节点、第八水厂、第十水厂、通州水厂和亦庄几个分水口,保障对应地区的供水。“届时,南水北调,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地表水以及本市的地下水将通过东干渠实现联合调度,合理分配来水与用水过程。”
东干渠是本市供水格局中“一条环路”的主要部分,刘峻伟告诉记者,这条“环路”可以及时应对南水北调总干渠断水情况,减小本市供水风险,提高供水保证率。
记者在项目部的施工图示中看到,东干渠周边情况复杂,输水隧洞共需穿越4条铁路、9条轨道交通、25条公路、77座单体桥、18条河流沟渠及600多条地下管线,其中特级和一级风险源达37处。
“我们的输水渠穿过地下,与很多工程擦肩而过。”刘峻伟告诉记者,距离最近的是地铁15号线隧道,“隧洞顶面距离地铁隧道底面仅5.9米,比一个停车位略长一点!”不仅距离近,隧洞施工造成的地面沉降还不能超过规定的3毫米范围。
就是这样的特一级风险源,在施工中也没有影响社会交通的正常运转,15号线地铁并未因此而停运。
“我们根据地铁运营时的情况,利用了盾构机的可控性,调整了包括速度、压力等的参数指标,首次创造了盾构穿越盾构的先例。”刘峻伟告诉记者,50米的隧洞完成后,所有指标均报告正常,地面沉降也在合理范围之内。
“每一项危险源都是量身订制穿越方案”,刘峻伟介绍,采用隔离桩加固措施穿京津城际铁路、穿地铁6号线及多条地下管线,多项技术难题都在施工中一一攻克。
为了保证管线顺利调度三面来水,东干渠全线共设置了56个排气阀,平均间隔500到800米。昨天,记者在第六项目部10号盾构始发井看到,全线隧洞二衬混凝土浇筑已经全面完工,吊车等大型机械仍在紧张工作,“江水进入管线后会产生气体,形成气蚀,如果不排出,会对管线造成危险,也会影响水源调度。”刘峻伟进一步解释说:“一个鸡蛋大的气体也可能瞬间变得很大,对管线内壁造成破坏。”
虽然排气阀施工地点占地很大,但通水后工作场地都会恢复原貌。“排气阀最后就会变成一个普通的工作井。”刘峻伟介绍说,为了不影响周边环境,56个排气阀最终都会成为直径800毫米左右的井口,从远处看甚至看不出是南水北调的设施。
“一条水脉由南至北穿过北京城,也就连通了南北两大水源。”记者了解到,东干渠工程于2012年7月开工,建成通水后,将与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北京段、南干渠工程、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一起,构成一条沿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及西四环形成的输水环路,为北京中心城、通州新城、亦庄新城等区域的主要水厂提供双水源供水保障。
地下管道要输送生活用水,因此要保证地下水和丹江口水不相互渗透。刘峻伟说:“为了隔绝两种水的渗透,我们采用了一衬-隔水板-二衬的三道止水措施,这样就能够保证丹江口水不外渗,而地下水不侵入,从而保证水质。(记者 李祥)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