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一)
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是生境的消失,而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手段是生境的保护。生境消失被确认为是大多数日前正濒于灭绝的脊椎动物所遭受的基本威胁,这对无脊椎动物、植物和真菌来说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对许多野生物种来说,它们原有生境的大部分已经被破坏,现存生境中也仅有极少部分 得到保护。爪哇长臂猿和爪哇叶猴原有生境的破坏率都超过了95%,它们的原有分步区中仅有不到2%受到保护。猩猩是生活于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大型类人猿,其生境已有63%消失了,其分布区也仅有2%受到保护。
(一)受威胁的热带雨林
![]() |
图1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的消失已经成了物种丧失的同义词。热带湿润森林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7%, 但据估计世界上50%的物种分布在其中。综合地面观察、航空照片和来自卫星的遥感数据发现,1982年仅有950万平方千米保存下来,大约与美国大陆的面积相当。1985年再次普查发现,在这三年中几乎又有100万平方千米消失了。目前每年有18万平方千米雨林消失,其中8万平方千米彻底被破坏,10万平方千米退化到共物种构成和生态系统过程被极大地改变的地步。由于土层常常很薄,营养贫乏,且容易受到大雨的侵蚀,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易于退化。
从全球范围来看,毁坏的雨林中大约有一半是由于农民小规模的种植谷物造成的。一些 这样的土地被转变为永久的耕作地和牧场,但大部分被用于抛耕,在这样的地方,残存的森 林碎片被清除,烧毁,然后被耕作几个季节,直到土地的肥力下降到不得不放弃该片土地。
这片土地随后重现为次生林。由于生产新材,每年有另外25000km2的森林退化,大部分被 当地村民用作木材烧火做饭。通过商业皆伐和选伐,每年又有45000km2的森林被破坏。每年还有20000km2的森林被皆除,改作牛牧场。发生在雨林土地上的伐木、耕作和牲畜养殖常常与工业国家对廉价农产品如橡胶、棕榈油、可可、木材、夹板、蜂蜜等的需求有关。这些活动的相对量随不同的地理区域而有所变化,在热带亚洲,伐木的影响较大,热带美洲则以养殖牲畜更为突出,在热带非洲则是种植和收集薪材更为严重。
(二)沙漠化
由于人类活动,季节性干旱气候下的许多生物群落退化成了人工沙漠,这就是沙漠化过程。这样的群落包括热带草原、灌丛和落叶林,以及如在地中海地区、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非、智利和加利福尼亚南部发现的那种温带灌丛带和草原。虽然这样的地区最初或许适于农业生产,但重复种植将导致土壤侵蚀和土壤涵水能力的丧失。土地也可能被牛、绵羊和山羊等家养牲畜习惯性的过度啃吃,木本植物可能被砍伐用作烧材。结果导致生物群落渐进的、不可逆转的大规模退化和表层土壤的丧失,最终使该地表面沙漠化。在世界范围内,已有900万平方千米的干旱土地通过上述过程转变成了沙漠。沙漠化进程在非洲萨赫尔区(指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大草原地区)最为严重,在那儿,大多数土著大型哺乳动物种类受到灭绝威胁。人类对造成该问题应负责任的程度可由以下事实阐明:土萨赫尔地区,人口数量是该区能够承受量的2.5倍。除了那些有可能实行精细农业的有限地区外,进一步的沙漠化看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图2 沙漠化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