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专家预测未来国际能源安全问题
作者:谷源洋  文章来源:国际能源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9 23:11:19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动力基础,涉及到战略资源、领土主权、国家安全、环境变化及经济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化的今天,能源己不单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而成为带有全球性的经济、政治、外交乃至军事问题,它关系各国的经济命脉和民生大计,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复杂且多重因素的作用,能源再次成为牵动人们神经的敏感问题,各国官方开展的能源外交活动和民间举办的能源研讨活动十分频繁。最为引人注目的能源外交,一是2006年7月普京总统在圣彼得堡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全球能源安全议题,并推动八国首脑联合发表了关于全球能源安全问题的共同文件。二是2006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印、日、韩、美五国能源部长会议,与会五国为保障共同能源安全发表了联合声明,对六个领域里加强能源合作达成了共识。

  一、世界经济发展与全球能源安全息息相关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 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创造了条件。生产力的大发展又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增长率, 18世纪只有0.5%、 19世纪为1%、 20世纪前50年为2.3%,后50年增至3.4%。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开局不力,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2.4%,世界经济处于轻微衰退之中,但此后几年,世界经济开始反弹并稳步上升, 2002年的增长率为3%,2003年为3.2%,2004年高达5.1%,2005年世界经济虽有所减速,但其增幅仍达4.3%。2006年全球经济面临许多失衡,但世界经济增长率维持4%左右。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值。在发展中国家中,亚洲发展经济体的表现最为耀眼,二战后亚洲先后涌现出一些跳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被国际社会誉为“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和“坚定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和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亚洲依然生机勃勃,维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资料,2001—2005年亚洲年均经济增长率超出6%,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7.8%,2005年由于油价扶摇直上、全球利率攀升、禽流感到处蔓延、高技术产业增速放慢及贸易保护导致出口减缓等因素的作用,其经济增长率降至7.2%。然而,中印经济表现依然强劲,经济增增长率分别为9.9%和7.5%,亚洲的后起之秀越南为8.4%。中东产油国得益于油价上涨,“石油美元”急剧增加,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中亚政治形势和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开始复苏,哈萨克斯坦等石油生产和出口国的经济增速明显加快。世界银行发表的2006年《东亚经济半年报》预估,2006年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约达8%,今后10年左右东亚仍将继续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撰文指出,世界各国财富正在“同步增加”,从2000年到2004年,82个国家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了18.9%。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比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以这个增长速度,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16年就将翻一番。 

    世界经济大发展标志着人类创造新产品的能力大大增强了, 不断涌现的新产品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了新的高点。然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离不开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能源成为左右世界经济的重要因素,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4年9月11日刊登了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滕的文章:《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未来风险》,此文集中阐述了世界经济面临的五大风险,亦即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急剧上升、美国财政预算失控、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经济增长过热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石油价格持续上涨。伯格斯滕所说的五大风险的确是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五个重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好,应对失误,势将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然而,人们不难发现在五大风险中,美国就占了前三个。伯格斯滕所说的第四个所谓“中国经济因素”,即中国经济过热,宏观调控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进而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实际上这并没有成为现实。相反,在经济总量基数不断扩大的基础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发挥着拉动作用。国际社会把“中国经济因素”作为分析与预测世界经济的要素,这是一件好事,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至于第五个风险:石油价格上涨问题,确实是2004年至2006年国际社会关注的大问题。2005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亦把石油价格居高难下作为世界经济面临的三大近期风险之一。农矿原料,特别是油价高昂对世界众多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程度不同的冲击和威胁。新世纪以来油价飙升的根源在美国。2005年初,美国的原油库存降至2.7亿桶,此后大幅增加,到2006年6月增至3.5亿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原油库存接近10亿桶,如果再加上石油制品,则高达27亿桶。这样高的原油库存大体与上世纪90年代的规模不相上下,而当时的油价则是在低水平上徘徊。原油库存急剧增加,是油价一路走高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国际石油市场机制问题。世界原油价格主要是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得克萨斯中质油的期货价格主导下确定的,2003年后,受美国投资银行关于原油生产将无法满足需求,原油供给将日趋紧张,原油价格将升至每桶150美元预测的影响,美国养老金基金、投资信托基金等纷纷流入纽约的原油期货市场,投机活动引发了油价攀升。原因之三是美国炼油能力不足,“卡特里娜”飓风使一些炼油厂设备遭受破坏,南部墨西哥湾地区至少有8个大炼油厂被关闭,再加上美国环境保护局的环保政策增加了新设备投资的负担等,使其炼油能力降至每天1700万桶,而美国的石油消费量为每天2100万桶,因而造成了汽油地区性供给不足,导致汽油价格猛涨。基于上述原因,许多人认为美国是原油价格高涨的“震源”。

    然而,从总体看,由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己转向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耗油多的工业日趋减少,耗油少的服务业则上升,石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趋于下降;越来越多的石油消费国采取了节约能源、利用替代能源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美国等增加原油战略储备的目标己基本完成;石油交易主要是以美元支付,强势货币换成美元购买原油,使实际油价基本上处于尚可承受的价位区间。日本经济学家中前忠和斋藤朋子在《油价上涨乃美中经济结构改革之良机》一文中指出“这次油价实际上还没有达到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的水平。石油价格在1979年曾达到每桶40美元以上,考虑到这些年来的物价上涨因素,当时的价格换算成现价相当于接近每桶100美元”。因此,新一波的油价上涨对欧元区和美国、日本石油消费国的负面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大,世界经济仍在持续增长。然而,不管怎么说从2004年底到2006年7月,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还是上涨了每桶26美元,原油价格在高位波动的负面影响愈益明显,只不过是受损程度不同而已。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创造同样的财富,则需要消耗发达国家几倍的原油,其负面影响和蒙受的损失己逐渐显现出来。为此,南非总统姆贝基呼吁世界产油国稳定油价,高油价不利于消除贫困,给非洲等地的贫困国家造成的损害大大超过给富裕国家造成的损害。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