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杭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12 23:09:18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围绕建设服务业大市的目标,坚持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水平,以国际化提升服务业能级、以法制化优化服务业环境,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以旅游国际化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大旅游产业 围绕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深入实施“旅游西进”战略,积极保护和有效开发旅游资源,大力整合以“三江四湖一山一河一溪三址”为重点的旅游资源,形成大杭州、大旅游、大发展格局。整合杭州独具特色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特色项目。以西博会、休博会为载体,打造以“东方休闲之都”为主题的观光休闲产品,提高会展、休闲的国际知名度,加快旅游业从观光游“一枝独秀”向观光、会展、休闲“三位一体”转变。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强化“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联动,完善旅游饭店业,提升旅游交通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发挥其龙头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金融服务业发展 积极引进知名的跨国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壮大地方金融企业,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主体的金融市场体系。鼓励支持金融创新,加快推进金融电子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的消费环境,积极发展银行卡产业。大力发展保险业务,使之成为金融发展的新增长点。加快金融数据平台建设,完善信用担保机制,畅通融资渠道,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辐射力,努力把杭州建设成金融机构齐全、金融市场发达、金融辐射功能强劲的“长三角”区域性金融中心。 (三)促进商贸与物流业升级,打造物流中心、购物天堂 加快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鼓励企业以资本运作、管理技术或品牌效应为纽带,以特许、加盟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经营;以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第三方、工商合一、商商合一的新型物流业态,培育物流基地,鼓励物流企业兼并和集聚,构筑物流基础平台、信息平台,重点培育发展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富阳口岸等三大国际物流中心,加快都市配送型、产业基地型、行业分拨型三大物流体系建设,形成“长三角”南翼物流中心的基本框架。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优化专业商品市场布局,提升档次,推动现代大型综合购物中心等商贸新兴业态发展;加强商业特色街区建设,使其成为凸现杭州历史、文化、产业特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窗口,打造“游憩购物天堂”。 (四)扩大自身优势,着力拓展信息服务与软件业 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数字认证平台和网络监控预警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和安全保障机制。鼓励软件企业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整合传输技术、宽带网络和显示设备制造等优势资源,以发展网络增值业务为重点,加快电信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广播电视在线(传输)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支持、培育无线宽带和光纤到户(FTTH)接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互联网本地交换平台,加速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抓好“数字杭州”的网络基础,进一步打响“天堂硅谷”品牌。 (五)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大力培育中介服务业 着力培育发展创意产业、经济鉴证、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知识型、科技型服务业,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品牌、有信誉的中介机构加快发展。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大力引进国际著名的会计、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加强对中介服务业的规范管理和信用建设,建立信用监管和惩戒制度,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中介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中介服务企业的执业行为,提高竞争能力和服务质量;推进中介机构与挂*的政府部门脱钩改制。 (六)以持续健康为基调,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优化房地产发展结构,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政府调控体系,形成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房地产发展格局。以“居者有其屋”为目标,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住房的建设步伐,切实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快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完善房地产金融信贷服务,完善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机制;推进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健全物业管理体制;引进国内外著名的房地产咨询、设计、物业管理公司,培育本地房地产企业,争创房地产全国品牌。 实施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把危旧房改善作为解决老百姓住房难问题的重要内容,坚持把危旧房改善与背街小巷整治工程、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相结合,按照“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加快改造危旧房,力争到“十一五”末基本消除危房,逐步改善危旧房住户的居住条件。 (七)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生活多样化需求。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健全帮扶救助和劳动保障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四级社区服务网络,建立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政府投入保证为主的福利服务制度,发展形式多样、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教体卫服务;推进社区经营性服务,实行政府扶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社区服务机构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专栏6:现代服务业五大功能区 *旅游休闲功能区:包括西湖西溪旅游休闲区、城市西部旅游功能区和省际黄金旅游功能区。 *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区:包括中央商务区、中央商业区(核心商圈)、特色商业街区和县(市)域功能街区。 *物流功能区:包括物流园区服务区、物流配送中心和商品批发市场。 *生产性服务功能区:包括下沙产业技术服务区、江南高新技术服务区、临平生产性服务区和江东工业城服务区。 *南阳空港区:包括萧山仓储、物流加工、进出物流展示、海关商检等配套齐全的国际空港物流基地。 五、构筑网络化大都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城市化”战略,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构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市)城为依托、中心镇为基础、高等级公路为发展轴的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五县(市)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优化空间发展框架,构建合理的区域开发格局 开展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形成“一域一圈两轴两带”的空间发展格局。“一域”就是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一圈”就是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两轴”就是沿杭新景(杭千)高速公路和杭徽高速公路的城市(中心镇)发展轴;“两带”就是沿钱塘江流域和苕溪流域的两条生态保护带。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与潜力,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是主城区。要按照“两疏散、三集中”的总体要求,实行“退二进三”,推进工业向江东工业区、临江工业区、临平工业区、钱江经济开发区集中,人口适度向新居住区和副城、组团转移;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现杭州古城风貌;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升城市品味。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钱江新城、江南副城、临平副城、下沙副城和江东工业区、临江工业区、临平工业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以及省级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块等。主要任务是高起点规划与建设,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移,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加快人口集聚,形成新兴城区。 ——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密集地区、江河水系源头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等。主要任务是强化生态保护与整治,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转移,选择条件好的中心镇进行集约开发。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西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千岛湖国家风景名胜区核心保护区、各类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历史文化遗迹核心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主要任务是依据法律、法规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各类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建立和完善主体功能区划的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础的差别化区域开发政策,建立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使主体功能区划成为提高空间资源配置总体效率的重要依据。 专栏7:部分限制开发区域及发展方向 *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瑞晶洞生态旅游区、湍口温泉生态游览区、昌化溪竹筏漂流旅游区、钱王故里风情游览区、玲珑山自然风光旅游区、良渚历史文化旅游区、径山佛茶文化旅游区、西溪风景区、龙坞风景区、碧云景区、桐君山景区、七里泷景区、严东关景区、灵栖洞景区、大慈岩景区等。 *发展方向:以充分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为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可适度、集约进行开发,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 专栏8:禁止开发区域 *国家风景名胜区:共2个。西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千岛湖国家风景名胜区核心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2个。清凉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省级自然保护区:共18个。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禾木坞浪广岭野生梅花鹿自然保护小区、上溪华东黄杉自然保护小区、合溪源领春木自然保护小区、桐坑南方红豆杉自然保护小区、英公水库天然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小区、鸬鸟红桃山自然保护小区、龙门山森林植被自然保护小区、建德林场风景林自然保护小区、铜官自然景观自然保护小区、建德林场木兰园自然保护小区、新安江江南自然保护小区、金子尖猕猴自然保护小区、白马石山后鬃羚自然保护小区、白马官川香果树自然保护小区、千亩田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小区、龙门里楠木植物群落自然保护小区、於潜天然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小区。 *国家级森林公园:共5个。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地区。 *省级森林公园:共6个。东明山省级森林公园、黄公望省级森林公园、贤明山省级森林公园、龙门省级森林公园、瑶琳省级森林公园、新安江省级森林公园。 (二)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按照“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城市新格局要求,着力推进“一主三副六组团”建设,加快“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优化提升主城功能。依托主城各个区块的特色优势,发展和培育城市的主导功能,重点建设以钱江新城为主体的中央商务区,启动钱江世纪城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以武林商圈为核心的商业商务区,以湖滨、吴山、南山路区块为核心的旅游休闲商务区;建设以浙江大学及大学科技园、高新开发区、老文教区为主体的城西创新创业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构筑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创新创业功能;发展省会经济、总部经济和面向企业的各类咨询机构,提升管理决策功能;推进旅游业国际化,积极发展休闲产业,提升旅游休闲功能。 健全适应大都市特点的高效管理体制和机制。坚持“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构建“节点创新、层面互动、纵横联接、网状运行”城市管理运行机制,推进依法管理、长效管理、标准化管理和无缝隙管理。以“洁化、绿化、亮化、序化”为目标,坚持注重细节、注重特色、注重品位,建设“清洁杭州”。积极吸纳各类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公共服务行业经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形成政府、企业与市民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实现城市运行效能、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同步提升。推进撤村建居,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和多层民居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发展环境。 合力推进副城建设。实施以大都市新中心为核心、以“三副六组团”建设为重点的“新城区建设”工程。以现代科技城和远景商务中心为目标,建设江南副城;以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为目标,建设临平副城;以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城和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为目标,建设下沙副城。加快三个副城的市政、公共中心、居住区、商业街、医院、中小学校、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成为集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教功能区、物流园区、生活居住区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副中心。 加快六个组团建设。义蓬、瓜沥、临浦、塘栖、余杭和良渚六个组团,要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相对独立、功能互补、互为支撑的组团式布局要求,深化发展规划,加快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加速形成与主城、副城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创新六大组团管理体制,合理调整组团内镇乡行政区划,扩大组团内中心镇的经济、社会和城镇建设的管理权限,使六个组团逐步发展成为生活功能较为齐全、产业发展较有特色、生态环境较为优美的城市新区。 推进萧山、余杭融入大都市。坚持规划共绘、政策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原则,制定合力共建的政策措施,强化规划协调,加快基础设施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布局。积极探索消除体制障碍,逐步使中心城区与萧山、余杭两区政策趋于统一。 (三)加强统筹协调,加快五县(市)发展步伐 以“旅游西进”为先导,以完善“交通西进”为载体,依托高速公路,实现产业、资金、人口集聚,“顺藤结瓜”,促进中心城市产业梯度转移,发展“高速公路经济”和“黄金水道经济”;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五县(市)尤其是富阳、临安从郊县(市)向郊区转变。进一步优化五县(市)城镇区域布局,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中心镇,形成以县(市)城为骨干,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基础,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城镇体系。五县(市)城要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市容环境,提升人居文化氛围,在功能上起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周边乡镇、农村发展的枢纽作用。积极探索完善中心镇管理体制,促进资源要素加快向中心镇集聚,便利流动人口居住,便利农民进城发展,着力为中心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其成为沿江、沿路发展带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区。把加快城镇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坚持低能耗、无污染原则,大力发展块状特色经济。县与县之间、镇与镇之间在产业上要适当错位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形成区域特色工业的比较优势、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推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根据省政府提出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总体要求,在进一步推进中心城市与五县(市)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我市与湖州、嘉兴、绍兴等相邻县(市)的合作发展,将我市“一个半小时经济圈”由市域扩展到“都市经济圈”。加强与邻近县(市)的交流和合作,开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期研究工作;主动适应周边城市对发展旅游业、都市农业、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等接轨大都市的需求,构建合作平台,积极做好服务,有效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整体发展。积极开展与我市地域相连的我省金华、衢州和安徽黄山、宣城、江西上饶、景德镇等地的产业合作、环境保护,在跨地区经济互利合作上有新突破。 (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资源要素支撑 贯彻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善以交通、市政、信息、能源、环保、防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为我市的新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增强交通枢纽功能。以“长三角”综合运输网络规划和“长三角”区域规划为导向,以提高区内外的通达度和优化运力为中心,进一步改善市域综合运输网络结构。外部重点建设与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和我省重要城市快速对接的交通网络;市域重点加快“东网加密”和“交通西进”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市域一小时半交通圈,构建通畅的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形成以市区公共交通为主,道路、铁路(轨道交通)、水运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有机衔接、互为配套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主城区道路重点完善城市综合交通建设,到2010年基本建成城市快速骨架路网,进一步完善城市主、次干道、支路网和人行过街设施;基本建成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加快中心城区至副城、组团和江东、临江等大型工业功能区块辐射状的快速通道建设,形成以绕城高速环线为外围框架、方格网为基础,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 专栏9:综合交通重点工程 *公路:建设杭浦高速及连接线、杭徽高速、杭新景高速、临金高速、申嘉杭高速、杭长高速、钱江十桥(钱江隧道)及接线等高速公路,形成市域及对外的“一绕、十射、二连、一通道”高速公路主骨架。 *铁路:完成沪杭线、浙赣线、杭甬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磁浮沪杭线、杭宁及沪杭甬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加快黄千铁路前期工作;启动铁路杭州枢纽改造工程。 *水运:完成杭甬运河杭州段改造、杭州港大松树集装箱作业区等项目建设;启动京杭运河二通道一期工程、新安江、富春江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形成以500吨级航道为骨干、100-300吨级航道为基础,干支直达、与其它运输方式相衔接的现代化内河航道网;启动建设钱塘江外海码头,增强杭州水运出海通航能力。 *航空:加快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提高客货吞吐能力;开辟新的国际航线航班,加强空港物流,发展临港产业。 *城市交通:加快江东大桥(九桥)、庆春路过江隧道、德胜快速路、秋石快速路、留石快速路、机场高速路拓宽等建设,逐步形成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加快城市快速公交线路,公共停车场、客运枢纽站场等设施建设,构建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平台;加快地铁一期工程建设,力争到2010年前基本建成投入试运行;开展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延伸到富阳、临安和萧山国际机场等地的前期可行性研究。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建设覆盖城乡的光缆干线网络,应用多种宽带接入网技术,建立互联网网络交换平台,加快建设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三网融合”;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加快建设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安全高效的信息网络平台,以信息工程建设推动政府、企业、社区、服务的全面信息化,建立并不断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体系和机制,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加强水资源能源等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要素保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严格保护钱塘江流域、苕溪流域等主要饮用水源地,创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电源和电网建设,优化能源结构,逐步形成以天然气为主的城市燃气系统;加快中心城市、五县(市)城和中心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向广大农村地区覆盖,形成区域一体的输配网络,促进网络化大都市对要素资源的共建共享。 专栏10:资源保障重点工程 *供水:加快萧山区西水东引、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及抗咸二期工程等的规划建设,推进城市取水、净水和供水管网协调建设,重点加快杭州主城区南星等水厂扩建和饮用水净水技术改造、仁和水厂、萧山东部区域供水一期、高新区水厂一期等供水工程;开展第二水源储备地的前期工作。 *污水处理和水资源保护:加快建设七格污水处理厂三期、萧山东片污水处理厂、萧山城市污水处理厂三期、萧山南部区域污水收集工程、余杭污水处理系统、蒋村污水处理厂和富阳、桐庐、建德(二期)、淳安、临安等地一批污水处理厂项目;提高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率,开展处理后的再利用。 *电力:推进电源建设,加快萧山电厂天然气发电2×40万千瓦等电源工程建设;完善高压电网,重点建设500千伏杭北、钱江、萧东3座变电站以及220、110千伏输变电所,完善中、低压配电网建设,“十一五”期间共增加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2500万千伏安;推进乌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和浙西核电站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石油和天然气:推进东海气输送管道建设;推进上海至杭州天然气支干线建设,形成联结“西气”、“东海气”的天然气管道网络;建成市区跨江环网和富阳、临安天然气通道,形成高效的供气网络体系。 *供热:支持热电联产,推进杭州信雅达系统工程公司供热工程建设;开展分布式能源试点工作。 加强城市防灾体系建设,提高防御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消防、气象、人防、地质灾害、地震等防灾体系设施建设,大力提高我市的防灾减灾能力。认真实施“千库保安工程”,继续建设和完善钱塘江流域、苕溪流域江河堤防工程以及上游拦蓄工程,完成西险大塘土桥湾铁路桥扩孔工程、萧围东线治江围涂工程、双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分水江流域整治及防洪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做好全市尤其是城镇、交通道路、村民聚居区附近的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工程建设;加强气象事业建设,增强城市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