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和生态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作者:万劲波 阎 华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法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7

以信息化和生态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Acceler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Informationize and Ecologize
万劲波(上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235)
阎 华(武汉市青山区环保局,武汉 430080)
Wan Jinbo (Shanghai S&T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200235)
Yan Hua (Qinsha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ureau,Wuhan 430080)

*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编号70273025),项目负责人:崔志明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21世纪的经济有诸多新特征,相应地也有不同的概括,如知识经济、全球化经济、绿色经济、心经济等。学术界、产业界对知识经济、全球化经济比较关注,而对信息化与生态化的一体化关注则显得不够。生态友好的环保效益型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经济形态,取得巨大而持久的经济增长、改善环境质量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将成为现代化的系统目标。我们要通过技术预见来把握信息革命与环境革命的机遇,抓住产业升级的有利时机,实现以信息化和生态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 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 技术预见

一、信息化和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系列因子相互关联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复杂系统,可以称为“人类-生态系统”或“人类-环境系统”。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这个复杂系统,来探索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的各种通道和对其进行调控的可选择的最佳途径,是本文的核心。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缓冲力和应变力和来自人类社会系统的生产力、需求力、调控力是保持人与自然系统稳定和适应的重要因素。系统涉及的主要关键是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以及人口生产、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的相互关系。(图一)


图一.以信息化和生态化促进人与自然系统持续协调发展
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只认识到物资生产与人口生产之间的相依关系与作用机制,忽略了环境生产环节的存在及其和前两种生产系统之间的依存关系。今天,人类面对着的、遍布全球的人口、贫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已无法从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循环运动中找到解决的途径,环境生产及其生产力机能的保护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倡导环境文明,而谐和以环境生产为物质来源的“三大生产”之间的供需关系和有机联系则是实现环境文明的根本保障。
物质、能源和信息是组成宏观世界的三基元,也是人类可利用的三类基本资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进而到信息社会,其区别在于核心资源不同。信息技术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它将使人类社会的制度、组织、管理结构以及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信息资源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使其得到更合理的配置;最重要的是,这种建立在高效的信息反馈和信息控制的基础上的新机制,使得我们可以及时发现现实的问题和提前预知可能存在的问题,迅速处理危机,并促进不断的创新和超越,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模式将随之产生。
现代文明形态正由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转变;现代经济形态正由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现代经济发展道路正由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这是21世纪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与时代潮流。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两大历史潮流提供的新机遇,我国应选择科技与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工业化、信息化为主导,以知识化与生态化为基础,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知识化与生态化同时并举。由于技术在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对产业发展的特殊作用,知识化突出表现为技术密集化,特别是高技术化。知识化的实质是知识成为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与主要动力,其含义比高技术化、信息化更广泛:知识化并非仅仅是知识型新产业的建立与发展,而是产业体系的整体转化,是用知识武装整个产业体系。以信息化和生态化为核心的服务产业结构高级化导致了服务产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三次产业结构的主导。以“心经济”为例,这种与信息沟通、社会文化交流相关的文化产业,就是一种极具发展潜能的产业经济,这种生态友好的社会发展产业将成为可持续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为特征的新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有关“新经济”或“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对策,如“数字欧洲”、“数字东盟”、“数字APEC战略”等,致力于建立数字信息社会。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必将是一个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复合过程,必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现代化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包含了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与环境可持续性三个方面,现代化意义上的管理包含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与环境管理三个方面。

二、生态化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在任何时代,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始终是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问题。绿色经济时代也不例外,但是,由于绿色经济的活动方式、运行基础、依托力量、根本动力与传统经济相比,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与传统经济运行不同的是,绿色经济运行的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不仅仅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而且是与知识生产过程、生态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和统一运动的生产过程,它能够使整个经济活动朝着物质资料生产、知识智力生产和生态环境生产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的方向运行,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化经济的概念形象地表达了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提高效益的统一性,这一概念反映了人们在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理论上的提升。一方面是经济的生态化,即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生态规律,这涉及到宏观的经济活动(如产业结构调整)及所有微观的经济行为,不能仅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却视生态环境的恶化于不顾;另一方面是生态的经济化,即生态建设要遵循经济规律,要将生态建设转变为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行为,不能仅注意到生态建设的公众服务和社会效益而忽视其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生态化经济是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的生态化与生态的经济化不仅对经济与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说,生态化经济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忽视对环境的影响,将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沉重的代价。《21世纪议程》特别要求各国和国际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ISD)概念。
第二,生态环保标准在各国日益成为强制标准,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强制性越来越强。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生态标准、绿色标准,已成为是否允许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明。
第三,现代消费群青睐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潮”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产品效益主要不是来自于量,而是来自于质,越是环境友好的产品,附加值才越高,才越有效益。可以说,良好的生态就是生产力,绿色的品质将为产品带来高附加值。
第四,企业文化与生态文化应进行有机的结合。生态文化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而企业文化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以信息经济与高技术经济为主要支撑的知识经济,同时也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化经济是对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否定和扬弃,它既是一场经济革命,又是一场生态革命。

三、生态可持续性和经济的效率性是统一的
传统经济学理论范式是建立在纯经济学观念基础上的,以生态与经济相脱离为特征,以物本经济为其理论框架,用物质资源和实物商品关系来解释和阐述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运动及其发展规律。这就决定了传统经济学无法揭示当今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生态经济及可持续经济的运行与成长规律,无法解决当今存在的自然资源枯竭、环境质量恶化、生态条件退化等严重的生态经济问题,因而也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发展关系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促使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上,必然显得无能为力。
绿色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最高层次含义及其时代意义在于它既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活动,又是人类创造知识财富的经济活动,还是人类创造生态财富的经济活动。信息化与生态化是可持续经济的实现形态和形象概括,它的本质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社会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作为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有机统一体,正是物本经济与非物本经济的有机整体。它将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阐释和揭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演进规律,把经济发展过程看成是由社会经济系统规律和自然生态系统进化发展规律共同制约。以知识化(包括信息化)与生态化(即绿色化)同步运动为轴心的新的产业革命与生态经济革命,使现代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及其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巨大的、深刻的变革,促使绿色经济扑面而来。
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同时也是实现环境可持续现代化的突破口。生态可持续的经济是内在要求有效率、有效益的经济,既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过程,也是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过程。《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节能、提高效益是发展中国家最有效的能源战略,通过技术和管理而提高的能效就是效益。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是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从低效益向高效益的转变,同时也是从浪费资源、损害生态向有利于环境的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了减少资源与能源从消耗到污染的浪费以及资源的破坏数量,必须通过从政策、计划、规划(PPPs)的制定、到项目布局、项目的确定、项目实施和运行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对生产设计及生产技术进行全面革新,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源削减”、“清洁生产”、“绿色决策”等新近发展的一些原则和制度,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可持续性,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理解,是要比以往的经济获得更大的效益;从生态环境角度理解,是要使以往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从社会发展角度理解,是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当今中国正面对绿色经济在全球崛起,生态化经济要求我们重新思索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从更高的层次上去探索人类应该生产什么、怎样生产、怎样消费、怎样生活……从更高的层次上提升传统经济学,创建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生态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正是适应21世纪绿色文明的主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追赶绿色经济发展的步伐,就成为新世纪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它突出表现为不仅是信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综合性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标志着传统经济学正在向绿色经济时代的绿色经济学的根本转变。为此,我们必须用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来规范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经济运行朝着信息化与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发展,是追求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和社会的同步发展。根本目标是要建立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建立人能在其中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生态是发展的条件,社会则是发展的目的,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就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赖于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基本观念,包括消费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技观和发展观,直到整个世界观。 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将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建立。
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质上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当今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和知识,社会通过对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提高对物质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起到对物质与能源的置换作用,建立一种基本摆脱过分依赖于自然消耗的发展模式,使得单位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破坏程度日益减少。因为知识减少了原材料、劳动、时间、空间、资本和其他投入的需要,它已成为最终的替代即先进经济的主要资源。 即知识经济的非物质化(或“软化”的发展方向)和减物质化(或“绿化”的发展方向)导致了物质资源在经济过程中的有效循环。
实现生态化的信息经济和信息化的生态经济的同步发展,就有可能从根本上避免现代化给资源环境带来的重大压力。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日益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和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方面要把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另一方面要改革和建立新的国际金融、投资和贸易体系,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和技术,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技术环境。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智力资源已经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战略技术、核心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只能下决心自主创新。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与知识的竞争,创新能力则是知识竞争的核心。我国技术与知识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日益突出和尖锐,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技术发展乃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强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江泽民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指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忽视广大民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也不可能持续进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努力为所有人能够平等地获得发展机会、公平地享有发展成果创造条件,以充分调动广大民众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SSD)上,朱镕基指出,可持续发展是里约环发大会确立的新的发展观,其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强调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绝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生态化经济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在21世纪的必然选择。

五、促进信息化与生态化的一体化
可持续发展经济问题,涉及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对象,单靠环境政策或经济政策来进行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全局及其全息性着眼,从政策体系上回答和解决协同作用中出现的一系列环境课题。由于环境管理政策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又由于环境管理政策的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是全过程、一体化管理控制的思想。 为了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系统持续协调发展,各有关人口、环境、资源的部门、行业、专业、学科和活动必须相互配合,必须打破原有的部门、行业、专业、学科界限,在人口、环境、资源领域实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综合性行动。这种认识反映到政府政策、规划、管理和立法上,就是开始出现综合考虑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的综合性较强的政策、规划、管理部门和法律(如最近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反映在发展研究方面就是把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制度、文化及技术进步等因素结合起来展开深层次的和综合性的研究(如发展经济学、环境社会系统控制以及技术预见的理论与方法)。
强调信息化和生态化的一体化,不仅因为它们是资源集约的知识经济的两大基础,而且因为两者互相支撑。一方面,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以信息经济的发展为支撑。追求循环经济是要追求经济过程中的物质资源减量化,而信息经济通过用无形资源取代有形资源,在经济流程中注入智力因素,将从很大程度上推进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纳入生态经济或循环经济的视野。应该看到,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角度言,某些信息经济成果(例如电脑等电子产品)虽然在生产中减少资源消耗,但却加大了使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因此,需要用生态经济的原则来规范信息经济的发展,使高新技术的发展遵循绿色化的方向。
转换工业社会的人与自然相互适应模式是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但现有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之间不可能实现跳跃,消除一切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不合理因素,反对一切浪费,都可被认为是可持续性的增加。资本和市场并不天然地与环境敌对,在绿色价格体系框架中,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行为与环境保护将会是一致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如果价格体系是歧视环境的,则在供求杠杆的作用下,生产和消费活动就会向不利于环境的方向倾斜。反之,如果成功地建立了绿色价格体系,市场力量也会自发地朝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运作。发达的经济离不开发达的科学技术的支撑,但最基本的,是人力资源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科技进步和知识普及,以不断增强社会经济运行的可持续性。 以信息化推动生态化,是力争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中实现跨越的关键。
中国发展知识经济就是要实施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的双赢战略,用信息化和生态化的双重原则指导经济发展。具体包括“产业环境化”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对环境友好化(资源使用生态化;生产工艺、技术、流程生态化;消费生态化)和“环境产业化”即大力发展环境保护及其相关产业,包括环保R&D、环保设备制造、环保服务业等两方面。诸大建教授认为需要在三个层面上开展工作 :(1)在企业发展层面,加强以信息化和生态化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实现微观生产上的增产减耗和增效减污(例如发展智能化企业和生态型企业);(2)在产业结构层面,培植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新兴产业(例如发展各类信息产业和废物利用产业),以及促进传统产业的软化式和绿化式发展;(3)在产业布局层面,按照信息化和生态化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沟通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物料、能源、信息的联系(例如建立物流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实现整体上的生态经济效益。“产业环境化”和“环境产业化”的意义在于追求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和谐,建立生态化的产业体系和产业化的生态体系。其基本特征是:1)积极性。产业要发展,环境也要保护;2)全面性。产业和生态的全过程始终贯穿一体化思想;3)双向动态性。要求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向适应,保持动态和谐。
当我们考察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时候,就会清楚地看到,现今世界经济发展正在寻求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径。富有远见的公司正在自发地研制使能源、矿物、水和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产出超出传统的5倍、10倍、甚至100倍的方式。 这种资源更大节约型的清洁生产技术往往能比少量的基本不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产生更高的利润。生态经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之间已经相互渗透,发展绿色经济即发展知识经济与可持续经济。我们的任务就在于把信息化与生态化紧密结合起来,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实现生态化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技术预见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路径:技术预见就是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从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确定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选择那些能够对经济、社会与环境带来最大化贡献的关键技术和通用技术。集中到一点就是“整体化预测”、“系统化选择”和“最优化配置”。技术预见除了考虑技术自身因素外,还要系统地考虑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文化等社会需求因素。 它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在资源总量给定的条件下通过市场的合理配置使稀缺的资源能够被最大化利用。进行产业决策时对我国现有的技术状况和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作深入考察,进行科技决策时充分考虑科技成果的发育方向与市场需求,以及生态可持续要求,那么政策和计划的实施将会对促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起到更大的作用。

六、结语
我国曾经创造过四大发明的辉煌,可是近代工业产业却落后于西方国家。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发展领先地位和现有的优势产业基础,一次又一次地占据了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先发优势……在绿色经济时代,我们要摆脱落后境况和避免“环境殖民主义”的剥削,就必须抓住环境革命与生态文明的机遇,实现以生态化为基础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转变,用绿色科技塑造传统产业,用绿色文化塑造传统市场,从根本上改善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关于可持续经济增长,APEC第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的《领导人宣言》 认为,当前APEC有关工作形成了一个新的执行框架,即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发展数字经济框架, 分别代表了生态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要求。信息化和生态化的一体化将是一个全新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经济、社会、环境各个亚系统的不同层面上加以考虑。它是一个互动的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企业的积极参与、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和科学家、经济学家等专家学者的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叶文虎主编: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P17-27
[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著:创造一个新的文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P27
江泽民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采取积极行动,共创美好家园[EB],新华网,2002-10-16
万劲波等:试论环境管理政策的概念、特征及体系[J],中国ISO14000认证,2002年第3期
戴星翼著:走向绿色的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72
诸大建: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知识经济[J],中华读书报,1998年08月26日
[美]Paul Hawken etc.,王乃粒等译:自然资本论[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年版
万劲波:直面技术的“野性”[J],科学画报,2002年第6期,“热点聚焦”
APEC第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领导人宣言》[EB],新华网,2002-10-28

作者简介:万劲波,男,1974年生于湖北省天门市,法学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法与科技政策,已于核心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篇,参写著作3部。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研究称全球变暖毁灭远古雨林
隧道内发现的蕨类植物美国研究人员在伊利诺伊州一处煤矿发现…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