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陆架区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取得进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10
夏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丰度分布
夏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丰度分布

  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一类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性浮游生物,作为从基础生产者到高层捕食者的中间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元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浮游动物种类繁多,许多种类的分布与海流、水团密切相关。因此,浮游动物是生物海洋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南海西北部陆架区受广东沿岸流、夏季琼东沿岸上升流、雷州半岛东部的气旋型环流和南海暖流的影响。以往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研究缺乏与物理过程结合起来分析,难以深入解释浮游动物的种群补充和维持机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黄良民研究员领导的海洋生态学研究团队,近几年在国家908专项ST08区块生物生态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重要方向创新项目的资助下,对南海西北部陆架区的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1)系统分析了浮游动物中有尾类、海樽类和管水母类的时空分布格局以及对关键海洋物理过程的响应机制,首次在南海发现有尾纲3个新记录种。发现夏季浮游动物聚集受上升流和冷涡现象引起的底层水涌升带来丰富营养盐从而增加的初级生产量调控,南海暖流对海南岛东面大陆架和大陆坡区域的高物种多样性的维持起促进作用。

  (2)初步摸清了南海北部中华哲水蚤种群的补充和维持机制以及度夏等关键生态学问题。证实了南海的中华哲水蚤主要是在东北季风期间由沿岸流从东海携带而来,发现了西南季风期间雷州半岛东部的冷涡和琼东沿岸上升流区是中华哲水蚤度夏的避难所。

  这些研究成果对深入探讨南海北部浮游生态学,特别是中华哲水蚤种群的补充和维持机制以及度夏等科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研究成果为进一步阐明南海物理-化学-生物耦合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该研究成果由海洋生态学科组李开枝等作者完成并在国际海洋领域重要期刊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上连续发表论文3篇:(1)Monsoon-forced distribution and assemblages of appendicularians in the northwestern coastal waters of South China Sea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10,89:145-153);(2)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thaliaceans in the northwest continental shelf of South China Sea, with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driven by monsoon(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2011,31: 979-989)和(3)Abundance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Calanus sinicus (Copepoda: Calanoida) in the northwest continental shelf of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2011,doi:10.1016/j.csr.2011.06.010)。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南海陆架区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取…
    夏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丰度分布  浮游动物(Zoopl…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