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生态经济 >> 文章正文 | ![]() ![]() |
|
|||||
| |||||
写给生态经济的惊叹 | |||||
作者:喻波 龚… 文章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15 | |||||
对于嵩明县经济发展来说,从党的十六大以后就逐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昆明地区打造生态经济区的强县嵩明,已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 嵩明地处牛栏江、盘龙江、南盘江三江之源,地跨金沙江和南盘江两大水系,是长江中上游、金沙江流域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重要区域。其中,地处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的白邑、阿子营和大哨3个乡,更肩负着为春城人民涵养水源,年供水2亿立方米的神圣使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尤显重要和艰苦。采访中,县委书记告诉记者,为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春城人民喝上清凉、优质水,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给予高度重视,丝毫没有懈怠。经过多年努力,全县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并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共促进、同发展的新路子,呈现出生态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平衡协调,经济持续发展的好势头。 好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共促进、同发展的新路子。那这条新路子到底是什么呢?嵩明县委、县政府又是从哪些方面入手的呢? 通过大量采访记者发现,为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嵩明县委、县政府在践行“三个代表”的进程中,狠抓三项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管护并重,综合治理,生态建设迈开步伐 “要真正实现生态环境平衡,协调发展,就必须做到保护建设并重,在生态系统内部和周边构建一个相对稳定、协调的生态圈。”县长接着对记者说:“我县围绕‘上山搞植树造林,下山搞综合治理’的方案。从‘九五’至今,先后投入800余万元,全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全县6.69万公顷公益林进行封山禁伐。全县完成人工造林20余万亩,封山育林10余万亩,退耕还林和飞播造林7270公顷。在此期间,全县共投入资金近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实施各项水利、水保工程2700余个,建成配套沟渠170余公里,造林6000余亩,基本实现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的生态治理目标。” 从1998年至今,全县水利化程度由原来的74.6%提高到了76.2%,森林覆盖率也增长了10个百分点,达到了44.6%。其中水源区达到60%以上。由于成绩突出,被国家绿化委、林业部评为全国先进绿化造林县。 创新思路,调整结构,生态经济大发展 生态环境改善了,但山区经济发展却成了大问题。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发挥生态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塔建绿色生态经济发展平台”的思路。从1998年开始,先后投入1千万元,对牧羊河进行彻底治理,根治水患,修通了全长23公里的麦大公路,解决了制约山区发展的交通瓶颈;同时兴建了大哨市场,梁王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大批基础设施,打开了山门闯市场。与此同时,根据水源区的气候特点,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优质服务,在白邑乡引导农户试种象牙萝卜、反季蚕豆一举成功,当年萝卜亩收入突破2000元,与以往每亩200元的产值相比竞高出近10倍。随着结构调整规模的不断扩大,县委、县政府降低门槛,敞开县门,初步形成了外商带动型、设施农业示范带动型、种植运销大户带动三种运行模式。今年,水源区三个乡镇种植夏秋叶菜面积已达1.1万亩,产值将达4000万元,预计可增加农民收入近万元,人均纯收入也将达到1900元,是1998年700元的3倍。 迎难而上,依托生态,开发山区求发展 嵩明县水源区依托生态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为开发山区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面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差,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弱;结构调整趋同,农产品比较效益低,龙头企业培育步伐缓慢;农户科技水平不高,市场意识不强,生产水平较低,市场信息不畅,生产规模小,生产水平较低,难以体现模效等问题。县委决定下一步将在增大投入,突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打破农民是山区开发唯一主体格局,低门槛招商引资;按照“无公害蔬菜上山,粮烟下田”的产业规划布局这三个重点,在支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作好生态经济这篇文章。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区域发展项目的生态经济评价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