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山洪灾害频发 伊犁河谷敲响生态安全警钟

作者:宋益学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生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9

  2007年4月15日,位于新疆伊犁河谷东缘的新源县因出现持续的降雨过程,致使该县4个乡镇遭受不同程度的洪灾,一位14岁的少年胡不兰努尔 ·木尔托合买提被洪水冲走,不幸遇难。4月17日,察布查尔县南部山区突降暴雨,28户56间民房倒塌,178户363间民房成危房,9000多亩农田和1200亩草场被淹,620只牲畜被洪水卷走。

  2006年7月,巩留县东买里乡发生山洪,2户牧民的毡房被洪水冲走,造成4人死亡,800多亩农作物被淹,1000多牲畜死亡。同年6月受连日暴雨影响,伊犁河谷发生大面积洪灾,巩留、新源、尼勒克等地先后发生洪水、泥石流,导致3人死亡。此次洪灾造成伊犁州一万八千四百人受灾,损坏房屋600间,死亡牲畜1150头,直接经济损失2166万元。

  2005年6月,霍城县芦草沟乡遭遇暴雨袭击引发山洪,3人死亡,1人失踪,4人受伤。

  2003年6月,尼勒克,巩留两县3个乡镇遭遇特大洪水袭击,洪水冲毁渠道和桥梁,淹没数万亩农田,1000多间房屋倒塌,数万头牲畜葬身洪水中,两县共26人在洪水中遇难,直接经济损失6000多万元。

  ......

  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以来,伊犁河谷发生各类自然灾害400多起,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伊犁河谷的生态安全敲响了警钟。是的,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地质洪灾的频发?全球气候变暖固然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西部地区生态退化的速度和程度,地壳运动进入活跃期固然是客观因素,但是人为因素使自然灾害加剧也是不争的事实。

  有专家分析:无节制的砍伐树木,草场过度放牧,植被遭到破坏等导致伊犁河上游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绿色植被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床“生命之被”,在地形表面由植物构成的绿色植被,给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带来了郁郁葱葱的生机和活力,绿色植被不仅孕育了人类,而且也是世界万物的摇篮。做为绿色植被上的草原,除了人们可以眼见到的畜牧养殖外,还对生态平衡和气候,发生不小的作用和影响。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

  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

  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动见牛羊”的美丽画圈。但是目前这幅画已经不太美丽了,因为脆弱的草原生态已经托不起牛羊沉重的身躯。近几年来,伊犁河谷同全国其他牧区一样,由于超载放牧,草原生态状况已今不如昔。

  笔者曾读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60年代草原上山清水秀,牧草过膝,当地牧民自豪地说:“我们的羊只吃草尖,不吃其他,否则品种退化。”70年代,牧民的牲畜逐渐增多了,嘴多了,草少了,牧民就退一步说:“我们的羊只吃草梗,不吃别的。”80年代,牲畜更多了,草梗也不够吃了,牧民说:“我们的羊只吃站着的草,不吃躺下的草。”90年代越来越多的畜群把青草吃光了,牧民们再也无话可说了。这段文字可以说是我国牧区超载放牧,草原退化的真实写照。笔者长期生活在牧区,对此有着深深的体会。现在每到秋季成群的牛羊在野外的觅食条件越来越差,瘦弱的牛羊吃完草叶后饥饿难耐只好啃吃草根,有的在没有草可吃的情况下,只好拿毒草充饥,最后中毒身亡。

  据了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伊犁草原上放养的牲畜量已超出正常载畜量的两倍多。致使草原得不到休养生息。植被退化,产草量降低,有毒有害及劣等草滋生,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放牧家畜体重下降,鼠虫害猖獗,草原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

  有资料显示,因超载放牧导致的天然草场退化、沙化,使新疆天然草场产草率下降了50%,有的地方甚至更多,给新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困难。不仅如此,事实上超载放牧也引起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山区草原的水源涵养作用明显减弱。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不断加剧。所以有专家称近年来新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洪灾频繁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草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式资源开发利用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一些地方监管薄弱,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仍然严重。草原的退化,往往不象森林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草原作为一种生态资源是仅次于森林的特殊生态系统。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让大自然告诉人们:超载放牧已经让伊犁河谷的草原不堪重负,如果今天的草原再不“休养生息”,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不要说养牛吃肉喝奶,甚至连生存的空间也会消失殆尽。发展经济对人类确实是好事,但问题是经济的发展空间不可能是无限的。

  目前伊犁河谷牧区的放牧模式同新疆其他地方一样,已经改变了过去哈萨克牧民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轮牧方式。同土地联产承包一样,草原也被赋予土地一样的政策,承包到户,一定几十年不变。牧民领到草原使用证后,不再也无法进行季节轮牧,牧民一年到头在一块草场上放牧,草本群落受到破坏,各种动物的食物链无法维系。长此以往,许多草场远远望去无异于戈壁荒滩,走近了才能看到纤细稀疏的植被。

  轮牧虽然是非常古老的生产方式,但他却符合现代草原学的理论。是科学的。尽管游牧社会历史发展不断变迁,但轮牧方式不能丢,如果丢弃了,草原就要遭殃,最后倒霉的是人类自己。古代游牧民族在人口稀少,草原肥美的条件下,实行几千里长距离的季节游牧,轻度利用草原资源,草原能够休养生息。可持续利用也就成为可能。

  在科学合理的放牧制度下,牲畜对牧草的采食不会影响牧草的生长发育及再生。但如果载畜量过多,超出草场的负荷能力,畜草之间就会失去相对平衡。在超载严重的草场上,牲畜为了得到足够的饲草,必然在草场上频繁采食,由于可食牧草的减少,扩大了牲畜采食的时间和范围,过密放牧还加重了对草场的践踏。频繁采食使优良牧草无法恢复生长,牧草草质变劣,给毒草的泛滥提供了可能。所以,历史和现实一次次地拷问着现在的放牧方式和畜牧政策。四季轮牧还是维持现状?答案应该是轮牧。为什么应该是轮牧?因为牲畜轻度采食牧草,刺激牧草分蘖,有利于牧草生长,所以合理利用的草原比不轮牧的草原牧草生长旺盛。如果不轮牧地连续采食,一年生牧草不能进行种子繁殖,结果是使本来可以再生的牧草不能恢复,退化不可避免。而轮牧是小片利用,大片恢复,季节轮牧使得草场都能得以恢复,永续利用也成为可能。

  草原严重退化引起的生态灾难,已经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高度重视,针对超载过牧,草原退化的态势,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巨资进行天然草场恢复建设。通过合理安排草原载畜量,限制草原牲畜数量的增长,使草原生态功能得以恢复。自从2002年起,国家立项在伊犁河谷实施了天然草原保护和退牧还草工程。为了实现伊犁河谷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伊犁州还将利用3年时间实施“小畜换大畜”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草场的压力。然而,在令人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地方的退牧还草工程的效果并不都尽如人意。在一些退牧还草工程区,由于牧场可食草数量锐减,牧民将围栏刺丝用剪刀剪开,将牛羊赶进去继续放牧,所以一到秋季,工程区内的草场同其他草场一样仍是光秃秃一片。

  草原生态恢复仍然任重道远......

 


文章录入:宋益学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WCS中国项目部主任解焱:严加防范…
解焱手里拎着外来入侵的美国鳄龟。  三种途径造成外来物种…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