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推进生态文明

作者:任勇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30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文明”是指一种社会进步的成果或状态,生态文明应该是以生态及其保护为主线的一种社会进步的成果,具体讲就是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为核心价值的、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的经济社会进步的成果或状态。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过程,有阶段性目标。根据我国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其现阶段的目标应该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样一来,生态文明至少有3个基本内涵:遵循一条规律、创新一种发展模式、创建一种新的社会氛围或文化。一条规律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动必须遵循生态规律,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既是我们发展的原则,也是发展的目标;创新一种发展模式,就是在生态规律指导下建立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及技术模式;第三,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到“文明”的高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生态文明还是一种重视生态环境的意识、价值观乃至文化,这是确保遵循生态规律和创新发展模式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建设生态文明
  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的生态文明概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局。
  在我看来,生态文明的提出,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两条:
  一是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将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到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必将极大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一个民族得以长久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取决于其在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不断进步,这种进步的成果就是文明,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这是我们通常的说法。但是我国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发现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
  水等环境要素时,我们的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无法持续发展。所以说,当生态环境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时,生态文明就成为其他三个文明的基础。
  其二,生态文明为我们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当今的环境问题是传统工业化道路所带来的,是经济问题(例如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问题)、社会问题(例如价值观问题)、和政治问题(例如决策问题)。对于相互交织的复杂环境问题,罗马俱乐部称之为世界问题复合体,解决世界问题复合体就不能孤立地就环境论环境,需要应用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等综合的办法来解决。生态文明与传统的工业文明相对应,要求彻底改变工业文明下的观念、价值体系及其增长模式,这是一种综合的和系统的方法论,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的,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
  
   
  环境问题是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是经济问题,就要按经济规律办,充分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
  十七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了环境保护,除了提出“生态文明”之外,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中,提到“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在财税制度中,提到“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这体现了中央对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的准确把握。
  温家宝总理去年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环境保护“三个转变”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要求我们要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什么是市场的办法?主要是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采取环境经济政策。也就是说,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它以内化环境行为的外部性为原则,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基于环境资源利益的调整,从而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与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
  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基础,我们可以使用的环境经济政策有7类:绿色税收、环境收费、绿色资本市场、生态补偿机制、排污交易、绿色贸易政策、绿色保险等。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
  
   
  可持续发展就是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三大支柱的协调发展,而且这种协调发展在代际间是可以持续的。所以,环境保护体现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就是为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提供坚实的资源环境支撑。
  在经济发展领域,导致我们的经济不能持续的原因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所以,通过环保措施,可以促进改变这种模式,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优化经济增长。例如通过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重新规划国土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可以优化经济的区域结构;通过设置环境的准入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可以优化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通过设置污染物浓度排放标准和排放总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在社会进步领域,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仍然大有可为。防治污染的措施如环境税费等就是以调整这种利益冲突为己任,所以环境保护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与十六大报告相比,十七大报告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政策方面,有许多创新之处,这对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无疑会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将科学发展观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成为统领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纲领。
  第二,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将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到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为解决复杂和严重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更为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第三,党中央在2005年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后,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更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即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第四,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作为确定经济增长目标的先决条件。
  第五,首次在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中,明确了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原则,即“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新形势下,这一新的提法体现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负责任的积极态度和国际形象。为此,报告也首次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努力。
  第六,首次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宏观调控体系中明确提出要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即建立考虑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要点提示
  能源短缺及环境退化成为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之一,如何走出一条既能保持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发展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思考的大主题。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文明范畴,不仅强调了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编辑心得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一个力求建设和谐社会的世界、面向未来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时候,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正面对着来自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可喜的是,党和国家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决心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解偶联剂在污泥减量上的应用
0 前言  活性污泥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利用菌群将有机污染物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