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公平的绿色平台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在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制度,即如何搭建公平的绿色制度平台,将环境成本内部化。
目前关于环境成本,并没有统一定义。根据联合国《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的定义,狭义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何传启认为,广义环境成本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为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防治环境诱发疾病等环境相关问题所付出的全部费用。
何传启认为,广义环境成本可以大致分为3类:企业环境成本,即企业活动过程中为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防治环境诱发疾病等所付出的费用;生活环境成本,即个人生活过程中为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防治环境诱发疾病等所付出的费用;社会环境成本,即政府为环境治理、生态恢复和防治环境诱发疾病等所付出的费用。目前环境成本核算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会计难题。
何传启提出了一个双色模型,用以解释企业环境成本的外部化和内部化问题。他假设某种商品只有两家企业生产——“绿色企业”和“白色企业”。绿色企业是环境友好型企业,采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没有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绿色企业承担了企业环境成本。白色企业是环境不友好型企业,采用“白色技术”生产“白色产品”,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白色企业没有承担企业环境成本,而是把环境成本转嫁给了社会。绿色企业承担了企业环境成本,这就是环境成本的内部化;白色企业把企业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这就是环境成本的外部化。
通俗地说,环境成本外部化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排放“三废”(废水、废气和废物),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治理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和防治环境诱发疾病的费用,则由政府和民众买单。
一般而言,绿色企业的生产成本包括普通成本和环境成本,而白色企业的生产成本只包括普通成本。如果所有企业都成为绿色企业,那么,企业都承担环境成本,市场竞争就是公平的。如果有些企业是绿色企业,有些企业是白色企业,那么,市场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无疑是任何一家企业的合理诉求。在不公平市场竞争的驱动下,可能有许多绿色企业放弃环境保护措施,转变为白色企业。
绿色企业和白色企业同时存在,而实际的结果是政府和社会不断为白色企业的环境污染买单。白色企业造成污染,不承担企业环境成本;政府和社会就得承担治理白色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的费用,相当于变相地为白色企业提供环境补贴。绿色企业没有得到鼓励和保护,白色企业反而不断获得环境补贴!
何传启认为,这种奇怪现象有其社会背景。在现阶段,中国处于一种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多元共存,政策本身还没有到达公平、公正和环境友好的程度。出于招商引资、GDP增长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甚至主动为这种环境成本转嫁提供便利或舞台。
环境成本内部化,不仅涉及企业经营,也涉及个人生活。如果消费政策和消费行为不是绿色的,那么,消费越多,污染越多,污染治理的费用越高。由于污染治理的费用由社会承担,这就相当于社会为消费污染买单。消费多和污染多的人,反而获得较多的环境补贴(社会用于污染治理的费用)。
何传启认为,建立公平绿色平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需要;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重中之重是政府,其次是企业,之后是公众。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企业活动和个人生活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可以逐步形成绿色经济、绿色社会和绿色消费的一整套法规、政策和观念体系。
在建立公平绿色平台的时候,需要循序渐进。对一些已经存在的环境不友好型企业,需要帮助它们向绿色生产转型。对新建企业和新开工项目,需要有严格的环境评价。对政府主要官员和环境官员,需要落实环境责任制。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