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草原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

作者:刘加文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8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副主任  刘加文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对新时期草原保护工作赋予了更加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使命。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草原保护工作。

  一、深刻理解良好的草原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草原是以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覆盖的土地。草原既包括北方天然草原、南方草山草坡,也包括人工草地。草原生态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

  (一)草原是我国生态系统的主体。草原、森林、耕地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面积来看,草原占国土面积的2/5,超过耕地与森林面积之和,是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在维护生态安全中,草原发挥着地球“皮肤”的作用,承担着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固氮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草原植被以其特有的耐旱、耐寒、耐盐碱、耐土地瘠薄等特性,牢牢地驻守着我国高寒、高海拔、干旱、荒漠化等生态恶劣的土地,从东到西绵延数千公里,为中华大地筑起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这是森林、农作物等其他植物所难以替代的。因此,草原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草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载体。从发展历程看,草原是人类进化的摇篮。从现实看,草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有近4亿人口生活在北方草原区和南方草地区,其中北方天然草原区的人口将近2亿人。我国1.2亿少数民族人口中,70%以上集中生活在草原,他们世世代代在草原上繁衍生息,以草原为家、以草原为生,并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草原是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我国已知草原饲用植物6700余种,其中,属于我国草原特有的饲用植物约有500种。我国草原上繁衍的野生动物2000多种,其中有4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0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类以草原为载体,与动植物及自然和谐共存、和谐发展,草原不仅承载了人类文明,也孕育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很显然,若失去了草原,人类将失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载体,生态文明也就失去了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三)草原生态是整个生态系统安全的保障。草原生态不是孤立的,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草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辽河和黑龙江等几大水系的发源地或水源补给地,草原生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游生态安全,对中华民族长远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农作物与草进行轮作、间作,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减少化肥使用量,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并增加农作物产量,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由于草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能力,对避免农田冲毁,维护农业安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草原生态与林业生态的关系也十分紧密,一是草和林有着生态互补作用,在维护生态安全中分别发挥着水平和垂直的生态屏障作用;二是在一些不适宜林木生长的地方却非常适合草原植被生长;三是草原安全也关系到森林的安全,如:草原火灾往往会导致森林火灾,只有做好草原防火,才能确保森林安全。事实充分证明,草原好,则环境优、家园美、生活安;草原破坏,则生态恶化、家园不保、生活难安。

  二、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对加强草原保护工作的新要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必须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实现草原保护又好有快的发展,这对我们做好新时期草原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变草原经济增长方式。我国草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一方面,经济结构不太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草原畜牧业。据研究,在草原经济中,来自草原畜牧业的份额约占90%,而草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只占10%左右;另一方面,在草原畜牧业中,经济效益的增长又主要依赖家畜数量的增加。2005年全国牛、羊饲养量分别是1978年的2.7倍、3.5倍。在草原面积不断萎缩、草原质量不断降低的情况下,使家畜超载现象日益严重。目前,全国草原平均超载牲畜34%,较上世纪80年代增加了17个百分点,牧业及半牧业县77%处于家畜超载状态。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西藏六大牧区,2005年牛羊饲养量是1979年的3倍。此外,草原家畜品种退化、良种化程度不高、出栏速度较慢、畜产品商品率较低,也是制约草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资源,违法开垦和征占用草原等现象也较为突出。只有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数量增长型为质量效益型,才能实现草原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变草原生产方式。在草原生产方面还存在着与建设生态文明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草原生产仍以家畜天然草原放牧或游牧为主,舍饲圈养、休牧轮牧等措施还未能得到很好的实行,生产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牧民的生产条件较差、生活质量也不高;二是草业企业生产水平较低,生产经营规模普遍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少。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传统小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体的生产方式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系机制还不够紧密,对草原生产及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草原生产,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草原生产,用现代经营形式提升草原生产水平。

  (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处理好草原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草原既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也有重要的经济功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草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和物质基础。当前,我国草原地区总体上还较为贫困,60%以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草原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70%以上分布在草原地区;266个牧业和半牧业县中,79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占30%;70%以上的老区县也在草原地区。草原地区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70%左右。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是我国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并重,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草原地区以草养畜的优势,才能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牧民参与草原生态保护的自觉性、积极性,保证良好草原生态的可持续性,增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草原生态治理。目前,我国草原生态形成十分严峻。全国90%的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盖度降低、土地沙化、盐碱化等中度以上明显退化的草原面积占到50%。草原质量和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平均产草量较上世纪60年代初下降了1/3-2/3。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累计开垦草原约2000万公顷,其中约一半已被撂荒成为裸地或沙地。一些地方不合理开采草原水资源,致使下游湖泊干涸,草原及其外围植被不断消失。我国草原火灾、旱灾、鼠虫害、雪灾等自然灾害也十分严重,近十年来,平均每年发生草原火灾数百起,草原鼠害面积约4000万公顷,草原虫害面积约2000万公顷。草原生态的恶化,严重危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导致沙尘暴频发,土壤荒漠化、石漠化日益严重,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据研究,每年来自草原的泥沙已占到长江泥沙量的35%。草原生态问题已对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只有抓住草原生态治理这个关键,尽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草原保护工作

  建设生态文明为新时期草原保护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草原保护实践,努力提升草原保护能力和水平,做好新时期草原保护工作。

  (一)强化政策支撑。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强化各项草原保护政策,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切合实际、来源稳定、受益直接、操作简便,有利于保护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政策体系。一要加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根据此要求,当前应加快研究和落实以重大草原保护建设工程为内容的工程性补偿制度,以征用、使用草原付费为特征的利用性补偿制度和以草畜平衡补贴、种草补贴、牧草种子补贴等为主要内容的鼓励性补偿制度,努力形成保护草原者受益的良性局面。二要不断完善草原保护国家发展宏观政策。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财税、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不断强化在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发展草业经济、加快草原保护支撑体系建设、增加草原保护投入等方面的政策力度。

  (二)强化体制机制支撑。草原家庭承包制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和稳定草原承包关系,是党在草原地区的政策基石,是维护草原生态安全、解放和发展草原生产力的制度基础。当前要坚定不移地按照“承包到户”的原则加快推进和落实草原承包,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草原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农牧民进入市场,支持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三)强化法制支撑。依法治草是草原保护的基本要求,是草原生态建设的根本保证。当前,要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严格规范草原资源利用,严厉打击开垦、非法征占用、滥采乱挖等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严重破坏草原的大案要案。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对严重破坏草原的违法案件进行曝光。要不断完善草原法规,依据草原法尽快制定和完善基本草原保护、草原调查统计、草原植被恢复、草原征占用补偿等方面的配套法规。同时还要加快地方配套法规的制定。要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加大草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牧民的法律素质,增强全社会依法保护草原的意识。

  (四)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把加强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草原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要不断加大国家投入的力度,实施大项目带动草原地区大发展的战略。继续实施退牧还草、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并不断完善建设内容。要加强草原围栏建设,为真正落实草原承包,有效实施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奠定基础。要加快基本草原、基本饲草料地建设,为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要积极保护和合理开发南方草地资源,形成草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加强草原地区水利、交通、通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草原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

  (五)强化体系队伍支撑。做好草原保护工作离不开机构健全、素质精良、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体系队伍。要高度重视草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草原地区尤其是草原面积较大的省份、草原生态脆弱区、草原重大工程实施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都应尽快设立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要完善草原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建设以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为枢纽、相关科研推广单位为支撑、地方各级草原监测机构为纽带、地面定位监测点为基础的全国草原监测体系。要完善草原防火防灾体系,强化防火防灾物资储备、增强应急反应能力。要建立健全草原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推广与服务,增强服务功能。

  (六)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草原保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增强草原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广泛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提升草原保护整体技术水平。一方面要加大科研、教学、推广设施建设力度,支持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当前草原保护关键性技术问题,如:治理草原退化、鼠虫害防治、优良抗性牧草品种选育、南方草地改良、粮草轮作技术等,加强研究和攻关,力争有所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快草原科研成果的推广,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草原保护的科技含量。同时,要高度重视提高农牧民草原保护的科技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充分发挥农牧民在草原保护中的主体作用。

  (七)强化产业支撑。牢固树立“小草大事业”的理念,建设生态型产业,发展产业型生态。做大做强以草为基础的草原畜牧业、草地农业、草种业、草产品生产加工业、草坪绿化业等草产业。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草业发展,用市场化的理念谋划草畜产品营销,加快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要扶持和发展优势区域,通过重点培育和积极扶持,加快形成一批奶牛、优质肉牛肉羊、细毛羊、牧草及草坪种子、草产品等草业优势区和产业带。要发挥草原资源优势,着重打好草原生态牌、草地农业牌和绿色产品牌,充分发挥草原产品“生态、绿色、独特”的优势,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提升草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进入草业,实行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经营,带动广大农牧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切实加强草原保护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原载《农民日报》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解偶联剂在污泥减量上的应用
0 前言  活性污泥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利用菌群将有机污染物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