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意识与建设生态文明

作者:谭涛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30
  在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在创造灿烂物质文化的同时,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口膨胀、盲目开垦、过度砍伐森林、超大规模战争等造成的对资源的破坏,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引起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社会的整体生存安全。
  人类的生存安全由多种安全因素组成,通常包括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安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的急剧恶化,生态安全才逐渐引起人类的注意并被人类所认识。此前,人类根本没有生态安全的意识,更不存在生态安全的概念。
  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至今尚无一个相对成熟的定义。1948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8名社会科学家,共同发表了《社会科学家争取和平的呼吁》,提出以国际合作为前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际的科学调查研究,解决现代若干重大问题,这被认为是现代生态安全的先声。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是最早将环境问题引入安全概念的学者。他认为,“国家安全的关键是确保持续发展,如果全球经济系统的生物基础不能得到保护,如果油井枯竭而新能源系统还未及时建立的话,经济的瓦解和崩溃势所难免。”1977年,在其《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中,他明确提出“重新定义国家安全”,力图将环境问题纳入国家安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正式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生态环境安全(环境安全)的概念,认为良好的环境中生态环境安全是根本,阐明安全的定义除了对国家主权的政治和军事威胁外,环境问题已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之一。生态安全一词是在1989年由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首先提出的,其指出生态安全是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它能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其中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社会生态安全。
  自此,许多国家不仅对生态表示关注,还把它提到与国家安全、民族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注意。在我国,2000年由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概念,将生态安全作为环境保护的目标纳入国家安全的范畴。
  在生态安全的压力和环境退化危险之下,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出来,开始主动寻求新的文明发展模式。有史以来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实践证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同样相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较之其他生物,人类能清楚地认识到周边环境的危险,并有能力预防这些危险的发生或在危险出现以后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全部或部分地消除危险,使自己得到安全,让人类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发展的历史。面对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胀、耕地减少等前所未有的危机,人类不能再单纯地对自然环境进行“亡羊补牢”,而应该主动创造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文明模式。
  20世纪60年代生态文明观的出现,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诞生。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美国著名海洋生态学家卡尔逊1960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是近代生态文明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卡尔逊呼吁人类不要残酷地对待自然,要恢复理性,倡导一种生态的、合理的文明。这本书在国际社会引起政府、民众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但那个时候人类各群体(种族、民族和国家等群体)间由于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发展上的差别,致使人类对生态文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以至于全球生态环境形势愈加严峻。
  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到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里约环境峰会,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矛盾一直都是会议的主题。从认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善待地球、善待环境,保护环境应该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到倡导“环境和经济发展要平衡”,再到提出“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建设之中,在发展中保护环境”,3次全球环境会议可以说是生态文明的3个里程碑,它们让人类从自身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了环境保护道路上的利益权衡与取舍,可谓意义重大。
  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终于开始认真考虑生态文明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意识到: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生态文明,人类就谈不上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这种认识是人类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类对自身文明发展漫长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的深刻反省。
  实践证明,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可能完全、绝对平衡。因此,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构建在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下的物质、精神等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才能使环境与经济真正融合,生态文明才是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和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
  2005年,《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出台,提出了“倡导生态文明”的要求。党的十七大不仅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而且更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要求。这是我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还要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完善生态立法、规范生态执法、严格生态司法,使生态文明建设有序迈进。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要点提示
  实践证明,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可能完全、绝对平衡。因此,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构建在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下物质、精神等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才能使环境与经济真正融合,才是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和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
  编辑心得
  自人类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以来,一直在创造文明之路上艰难地跋涉着,如何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困扰总是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发展应该在一种安全的环境下,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安全就是人类文明的底线,是可持续发展的底线;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解偶联剂在污泥减量上的应用
0 前言  活性污泥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利用菌群将有机污染物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