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绿色发展之路
于会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新境界,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觉肩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责任,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运用六大思维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要全面把握其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又要领悟蕴含其中的科学方法论。笔者认为,可以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六大思维方法,来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
一是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上的突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某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系统就可能出问题。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二是系统思维。任何科学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扎实的基层实践经验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时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水下乡”。在福建工作时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在浙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将这一理念向世界传递:“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通过长期的基层实践摸索和深邃的系统理论思考而逐渐形成的。
三是战略思维。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就能赢得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是经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三期叠加的重大战略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这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重。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四是底线思维。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善于运用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底线思维为指导,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在生态保护红线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在资源利用上线方面,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
五是精准思维。精准思维强调的是具体和准确,排斥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抓工作。要强化问题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针对流域、区域、行业特点,聚焦问题、分类施策、精准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四川立足全省大局,准确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将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散乱污”整治攻坚战等“八大战役”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突破口和“牛鼻子”,细化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和保障条件,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确保3年时间明显见效。
六是法治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压实各级责任。各相关部门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共同发力,管发展的、管生产的、管行业的都必须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终身追责。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四川生态环保工作实现根本转变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创近5年最好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在实现八个转变。
发展理念由重视经济忽视环保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转变。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抓环保就是抓发展、就是抓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监管职能由分散在相关部门向生态环保部门集中转变。随着纵向垂改和横向机改的逐步深入,生态环保部门将整合其他相关部门的相关职责,实现真正的统一监管。
工作格局由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小环保向“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大环保转变。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逐步变成了新常态。各级各部门的环保责任正在逐步压实,对其应履行的环保职能不敢懈怠。
工作动力由自上而下向上下齐动转变。原来是上边推一推,下边动一动,不推不动,甚至推了也不动。现在是下边大多数主动在动,甚至有些比较好的地区,对一些工作是下边推着上边动。上下齐动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治理模式由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转变。实现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根本上还得是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城市结构,改进生产生活方式,治标有现实迫切性,治本有长期彻底性,治标得雷厉风行,治本得久久为功。目前,治标措施的边际效应越来越低,治本措施已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监督方式由督企为重点向督政督企并重转变。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主要就是督政,真正把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推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主战场上。同时,进一步强化排污者的主体责任,对违法企业严惩重罚,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工作环节由事前审批为重向全过程监管转变。已由原来的以环评为主,向环评、排污许可、“三线一单”等制度协同转变,实现了监管向两头的真正延伸,丰富了全过程监管手段。
政策取向由以负效应为主向正负效应联动转变。污染环境者承担责任的制度已基本健全,按日计罚、责任追究等方面已经形成制度化,对于污染者的负效应已经逐渐明晰和准确。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环境信用体系、绿色信贷、环保税收、自然资产确权、绿色保险、绿色消费、生态补偿等鼓励企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度正在加快建立,兑现生态产品价值,体现了生态环境价值的正效应。
这些成就和变革的取得,最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面对三期叠加的历史关口,四川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始终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对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作者系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党组书记、厅长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