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因子的分类
1.气候因子 如温度、湿度、光、降水、风、气压和雷电等。
2.土壤因子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所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有机和无机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
3.地形因子 如地面的起伏,山脉的坡度和阴坡阳坡等,这些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明显影响。
4.生物因子 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
5.人为因子 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已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带有全球性,分布在地球各地的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除了上述分类法以外,Smith(1935)曾把生态因子分成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dependentfactors)和非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s)两大类,前者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调节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如食物、天敌和流行病等各种生物因子;后者的作用强度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种群密度不能起调节作用,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非生物因子。但有些学者(如 Andrewartha和 Birch)反对把生态因子区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前苏联学者Moнчадский(1953)则依据生态因子的稳定程度将其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两大类。稳定因子是指终年恒定的因子,如地磁、地心引力和太阳辐射常数等,这些稳定生态因子的作用主要是决定生物的分布。变动因子又可分为周期变动因子和非周期变动因子,前者如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等;后者如刮风、降水、捕食和寄生等,这些生态因子主要是影响生物的数量。Moнчадский的分类法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对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性质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