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荒漠化与沙尘暴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荒漠化防治必须要有针对地采取措施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荒漠化防治必须要有针对地采取措施
作者:张新时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6-23


  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防治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5的人口,陆地面积的1/4受到荒漠化的危害,而且正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23亿美元。荒漠化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是导致贫困和阻碍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1年启动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1991—2000年),2000年起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使我国荒漠化防治的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显著提高,规模效益愈加突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荒漠化仍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局部好转,整体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还呈加速扩展之势,荒漠化已成为我国的一大心腹之患。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27.9%,涉及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每年以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加快荒漠化防治已成为新时期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荒漠化专题”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和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等与荒漠化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战略思路、对策、目标、布局,及其战略措施,力争到本世纪中叶,使适宜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整治,“三化”草地生产力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荒漠化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当前,我国荒漠化防治重点工程分三个层次:一是国家级重点荒漠化防治工程。主要包括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工程(四期)、草地沙化防治和退牧还草工程三大工程。二是区域性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包括新疆和田地区生态建设工程、拉萨市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工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黄河故道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西南干热、干旱河谷石漠化治理项目、青藏高原并冻融保护项目等六个项目。三是示范区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和示范点建设,在全国建设星罗棋布的防沙治沙示范区、示范点。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指出,荒漠化防治必须采取的对策措施有:
      
    ———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要把植被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杜绝各种破坏林草植被的行为。重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大力推行封山封沙育林育草,通过植树造林、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建设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体系,扩大林草比重。
      
    ———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不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制度,是造成河流缩短,湖泊萎缩甚至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因此,要以流域为单位,确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制度,实现上、中、下游和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合理调度和分配。要结合农业生产结构性调整,推广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耗水低、附加值高的高效农业,提高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水资源产量。
      
    ———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态移民。加强宣传教育,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文化素质,缓解土地压力。同时,对局部荒漠化非常严重,草地和耕地几乎完全废弃,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
      
    ———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减轻对草场的破坏。要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合理确定草原载畜量,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种群结构,大力推行围栏封育、轮封轮牧,大力发展人工草地或人工改良草地,发展舍饲养畜。加快优良畜种培育,优化畜种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和开发资源并举。利用荒漠化地区蕴藏着多种独特的资源,如光热、自然景观、文化民俗、富余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探险、科考产业等,同时,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有机结合,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道路,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能够产生良性互动。加强沙区特色种植业建设,开辟高效“沙产业”,并与第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地方产业链,发展地方经济,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减轻环境压力。
      
    ———改变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等能源,形成新的替代能源,促进能源结构的改善。同时,又要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率。
      
    ———优化土地利用格局,维护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生物气候区的自然特征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区分各类土地利用的不同生态功能和生产潜力,因地制宜地制订农、林、牧复合土地利用模式,保证区域生态安全,防止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和高效利用。
      土地荒漠化防治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国土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当前,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既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更需要从制度、政策、机制、法律、科技、监督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健康发展。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信奉人定胜天成我国荒漠化治
    寻找沙尘暴的根源:阿拉善荒
    2006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沙漠
    “十五”期间内蒙古荒漠化土
    非洲是荒漠化最大受害者
    土地荒漠化对生存环境构成严
    荒漠化威胁未解除 北京可能成
    新世纪我国防沙治沙综述
    人退沙退:新的治沙观
    人为活动是导致沙化扩展主要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