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荒漠化与沙尘暴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沙漠化生存(3)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沙漠化生存(3)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绿韵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6-30

在深入思考之后,我觉得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映射出了人类的世界观。那就是出卖自然以
求取生存。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来说,我们好象并没有爱护自然的传统。有人会说“天人合一”是哲人
们提出的保护自然的总纲,然而从我的认识来看,其中的“天”似乎更倾向于意识方面的因
素。“天”可以是天理,天体运行,或者是天气……,总之,是一个极为笼统而又模糊的概
念。所以,将“天人合一”视为保护自然的感悟,应该说理由还不够充分。

4月下旬梁从诫先生来北大作了一场环保讲座。其中他谈到了中国人生活的传统观念,其中一
个例子是对建筑工程的看重。从修建阿房宫造成的“蜀山兀,阿房出”,到清代末年修建圆
明园和颐和园需要的木材竟然需要到现在的缅甸去砍伐并且沿水路北运,中国的树木随着一
次次的大规模工程而逐渐倒下。2000年间,中国广阔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可以支撑屋顶的
柱子了。

诚然,这些大工程可以说是帝王将相们追求奢华生活的方式,那么应县木塔的例子,就是平
民生活中环境破坏的写照。

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塔高30多米,全部为木质结构,工艺精巧。其中的梁
柱都用合抱的木材直接雕成。这座塔并不是皇家工程,所用的木材全部取材于当地的树木和
附近的几个州县。塔建于宋代,那么这就说明,至少在宋代,山西乃至中原地区,仍然存在
较大规模的树林。而20世纪70年代,当梁先生登上木塔向远处望去,整个应县视线所及,甚
至找不到一株象样的树木。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清初在关外地区,也就是现在赤峰所在的位置还是广袤的草原
。由于政府强制移民到当地,使草原的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后来由于土地逐渐沙化,移民又
陆续南迁,而当地的生态环境,已经难以挽回。

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已经不限于经济发展的层次和认识程度的问题。从整个人
类的发展历史来看,也许人类的天性就是破坏自然。人与自然似乎从来没有融合过。
然而,我还有要说的话……

生活有的时候极其伟大,有的时候也过于平凡;性情有的方面极其美丽,有的方面也过于琐
碎。在一个矛盾的时代里,任何人都是无奈的。在一场人和自然的斗争中,没有人成为赢家
。在我看到的那一片蓝得眩目的天空下,生活着这样的人们:他们在付出,在追求,只为了
曾经追求还要追求,只为了曾经付出还要付出。主要为自己的付出标定一个绝对长度,能走
多久就走多久的旅程。

在辽阔的视野中,我望着零星散落在沙地中的村庄,不禁黯然。他们或许真的在不久的将来
,会陆续沦为生态难民。这是小人物的悲剧,他们的痛苦,不比任何舞台上的悲剧要清。不
过他们只是默默的承受,而真正的英雄却勇敢地奋斗了一场。不管结果如何,英雄的尊严与
伟烈,依旧在每个人心中激起波澜。

历史上有许多人为人群立了大功业,令我们感谢;有许多人建立了大帝国和长久的皇朝,令
我们惊叹。然而,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般的努力和苦心,这些患
难以之的“痴心人”,却更加强烈地激荡了我们的心。

历史不断在发展,功过的评价也在不断改变。然而,从高贵的人性中闪耀出来的瑰丽光彩,
那些大大小小的火花,即使在最暗淡的时期,也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在回来后的这段日子里,我经常在某一个瞬间突然想到那些人,想象他们现在在哪里,一定
在沙丘上或者在田地里,勤勤恳恳地做着自己分内的一点事情。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有一星
的刺痛从心底冒了出来。我感到深深的惭愧。我不曾有他们的决心和勇气。我只能低下头去
,向高贵的心灵致敬。

在一次种树的休息时间里,我和队长在聊天。忽然他问我;“你相信‘人定胜天’吗?”我
呆了一会,摇摇头。他说:“我也不信。也许大自然在拿这种方式调节自己,因为地球上的
人太多了。”然后他又问:“你觉得我们做的这些和研究所做的这些会有多大作用呢?”我
凝神一想,不禁黯然。

我们所做的一切,真的是那么渺小,或许在整个沙化过程中不会起到一丁点的阻挡作用。回
来后,我看到这样一段科学论断:

今天,随着对沙漠特征的认识,人们终于懂得,全面固沙不仅不可能,且不可取,因为有不
少学者认识到,保留沙漠中部分流沙(既不作生物措施固定,约占沙漠范围的1/3)是维持沙
漠水分平衡所必需的。称之为"流沙生态效应"。流沙是沙漠中最好的集水器,稀少的降水落
到沙面很快渗入沙层,1毫米降水能湿润1厘米的沙层。由于沙粒持水性很差,在大于5毫米的
降水时,落在流动沙地沙面的水大部分变为重力水进入沙层深处保存下来。因为表层湿润的
沙层很快被大气灼干后,20厘米后的干沙层就是一个极好的隔离罩,使深层得水不易被蒸发

刘恕.沙产业—跨世纪的沙漠利用战略构想.刘恕主编.纪念钱学森建立沙产业理论十周
年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p12
   

也许,沙化过程真的是大自然的自我调节作用,而我们所做的一切,也只是为了保存人类已
经有限的生存空间。战胜自然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行的,那么我们是应该顺应自然,还是抵抗
这种对我们造成破坏的趋势?

说到底,我们还是自私的。自然不是为我们而设的,而我们,却在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着它
,不管是开发还是保护,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准确地说,我们没有权力改造自然。然
而,我们必须从生存的角度,要求自然成为某一种样子。这就是人的尴尬。

在我有限的思考里,这个想法时时困扰着我。我似乎不能给出一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理论
,也无法把它提升到新的高度。我愿意用一个故事作为我的解释:

荒郊野岭,突然下起了雨。路上行人抱头飞奔。

后来有人问:“前方也没有遮雨的地方,那么跑有什么用呢?”


一人回答:“习惯了。”

一人回答:“走一步看一步吧,总比不走强。”

一人回答:“老天爷下了雨,我们总得做点什么表示知道了吧?”

尾声

清晨5点半,应该已经有农民在田里劳作了。我又想起火车上看到的那一幕。微微发亮的天空
下,几个渺小的身影在田间缓慢行进。深蓝的天,青色的远山,褐色的土地,那几个人影在
天地之间并不突出。

回首望去,已是黄昏。我看见一团风在白杨树间呼啸去来,卷起漫天的晚霞,映红了那山,
那树,那人。

我们的自然啊。

希望原作者看到此文与本编辑联系,以便附上您的名字!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植树造林不当会导致沙漠化
    人为因素对我国土地沙漠化影
    沙漠化生存(2)
    沙漠化生存(1)
    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和沙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