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荒漠化与沙尘暴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榆林:水保锁住风沙 塞上满目绿色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榆林:水保锁住风沙 塞上满目绿色
作者:秦延安    文章来源:中国水利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26

   6月底,笔者来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北郊沙区的红山。樟子松、油松、紫穗槐等乔灌草混杂着深扎在沙地里,郁郁葱葱,1.8万亩的流沙已经得到固定、半固定,让人已经很难想象过去这里曾经黄沙滚滚、荒无人烟。从秦汉时期的“沃野千里,仓稼殷富”到明清后的“满目赤野,不产五谷”,再到如今的“绿色满眼,塞上绿洲”,曾经饱受风沙侵害的榆林市用自己的发展历史说明,“坚持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两手抓,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锁住风沙脚步的宝刀。

  “三个百树”强化水保生态意识

  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榆林市,是我国北方沙尘天气的主要源区和沙尘加速区,同时,也是入黄泥沙的主要源区,风沙草滩区占到了全市总面积的42%。历史上由于流沙的危害,榆林城曾被迫三次南迁。榆林市水务局局长艾平说,这里水保生态建设效果直接影响着全国的防沙治沙、黄河治理乃至经济发展大局,其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进一步增强市民和农民的生态意识,榆林市于2003年启动了“三个百树”生态工程:用10年时间,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每人栽树100株;全市居民和农民每户栽树100株;鼓励和支持榆林籍在外工作和曾经在榆林工作过的各界人士每人栽树100株。工程刚一开始,80多岁的横山籍老将军曹海滨就偕夫人专程从大连赶回榆林,在小汗纪林场种植了樟子松1000棵。据了解,“三个百树”工程开始以来,全市植树5800万株,参加人数达到282万人(次),为榆林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绿化工程。 榆林市委干部刘区厚说,自己动手种树时责任感特别强,盼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搭建起为首都北京遮风挡沙的屏障。80多岁的退休工人王志存说,我经常带着6岁的重孙孙“见缝插绿”,我要看着我俩一起种下的小树茁壮成长,要从小培养他的“绿色”意识。 “三个百树”工程,不仅为榆林留下了一片片有着浓郁文化内涵的“思乡林”、“将军林”、“功德林”等有形财富,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将生态、环保、绿化等意识深深地“种”在了群众的脑海中。

  明确政策保障种树见林

  榆林市副市长王长安对笔者说:“打造绿色榆林,建设生态名市”是全市各级部门的奋斗目标。几十年来,从小流域综合治理到恢复自然植被,从退耕还林到封山育林,从黄河水土保持到绿色通道建设,榆林人经过反复试验与摸索,逐渐撑握了“植树造林防风沙、引水拉沙造农田、蓄引提挖兴水利、一改三化八配套(即改良土壤,林网化、排灌化、园田化,田、渠、水、林、路、电、排、技配套)的综合治理荒漠技术,全面推广了综合抗旱造林技术、搭设沙障、围井造林等一系列科学技术手段,有效提高了治理总体水平。

  为了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防沙治沙水保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确保种树见林,榆林市充分将防沙治沙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区域经济、培植主导产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相结合,连续出台了谁承包、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统一规划,以乡组织,以村实施,以户承包,限期治理;拍卖荒沙、荒滩使用权,鼓励和支持个体、联户、干部职工、机关企事业单位购买荒沙使用权发展沙产业,允许继承、转让;承包期限延长至70年等政策,并且在资金补助、财政贴息以及税费减免等方面提供优惠。据不完全统计,榆林目前已经吸引10万农户治理沙化土地33.3万公顷,栽植经济林、用材林等6万公顷,发展人工种草10多万公顷,开发水地4万公顷,社会投劳集资和社会各方面治沙投入总额达15亿元,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千军万马治理荒沙的喜人局面。为了“种得活”、“管得好”,2002年,榆林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封沙绿化、舍饲养畜,并把这项工作考核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抽调专门人员组成督查组,每发现一次放牧的县罚款10万元。同时,各县区还不断实行划定管理区、由乡村两级配备专职护林队伍,实行报酬与管护责任挂钩,把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到地块等管护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统计,在近3年所种树木中,成活率已经达到90%以上。

  保水留土治沙唤来秀美山川

  “田缺水,禾苗黄,林无水,树不长。”“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这是陕北有水与无水的真实写照。在植被的过程中,他们充分依托无定河流域治理、佳芦河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水保债券、沙棘生态、黄河水保生态工程、国家水保重点治理项目以及坝系工程等项目,不断加强配套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水力改造治理沙漠,通过引水拉沙、引洪漫地、引水灌沙等拉沙丘、造田、修渠和筑坝。据统计,通过引水拉沙、机械平整、治沙造地,榆林共新辟农田140万亩,建成淤地坝2.06万座,粮食总产较50年代初增产了6倍,实现了自给有余。

  “三边没有树石头少,庄户人的日子过不了。”这是诗人李季曾经对榆林市靖边、定边、安边三地生态状况的真实写照,而如今的靖边沟沟坎坎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过去风沙大,一起风眼睛都睁不开,不停淌眼泪,人连门都出不了,现在不怕了,再也没有那么大的风沙了。自退耕还林后,我家退的10多亩坡地全部栽上了侧柏、苜蓿、紫穗槐。因为不用为种地忙活了,又有了充足饲草,便养了100多只白绒山羊,一年光卖羊绒就有1万多元的收入。”这是靖边雷龙湾乡永忠村农民高子龙对笔者说的话。据了解,目前靖边已成为黄土高原第一个基本不向黄河输沙的县。

  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说,在世界同等条件的沙漠地区,榆林已经成为“品牌”。它的“绿”,不仅是建设高水平能源基地的必要条件,而且成为榆林人民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要素。 “南治土、北治沙”的水保生态建设方针,使得榆林山川秀美工程治理成效举世瞩目。仅“十五”,榆林就完成水保投资2.75亿元,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00平方公里,兴建、整修加固淤地坝1.23万座,营造水土保持林776万亩,经济林54万亩,水保种草433.8万亩。由于林草植被的增加和治理度的提高,目前榆林沙区沙丘高度平均降低了30-50%,沙丘平均移速从5-7米降为0-1.68米。全市入黄泥沙降为2.9亿吨/年,比上世纪60年代减少45.3%,实现了局部区域性“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变化。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呕心黄土盼河清
    水保生态修复的若干科学问题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