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荒漠化与沙尘暴 >> 正文 | ![]() ![]() |
|
|||||
| |||||
沙尘暴天气防御指南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徐启运 文章来源:中国沙尘暴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12 | |||||
1.引言 沙尘暴是破坏力很强的气象灾害, 沙尘暴天气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其所造成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危害,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报告,半个世纪以来,亚洲沙尘暴的强度增加了近5倍,是全球自然灾害增多的重要方面。仅在亚洲沙尘暴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左右。加强对沙尘暴研究和防御,提高公众科学认识和防御沙尘暴的能力,对促进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沙尘暴危害及特点 路明[1](2004a)指出,沙尘暴中的主要成分沙尘是直径d<100μm的微细颗粒.这些颗粒主要来自于那些经过传统方法翻耕、土壤表面缺少覆盖物的农田或退化的草原。叶笃正等[2](2000a)认为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的发生一般需要有两个条件: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强冷空气是形成沙尘天气的驱动力;地表丰富的松散干燥的沙尘。在强大气流驱动下,地面缺少植被覆盖时,气流携带大量地表粉尘,悬浮在空中形成沙尘,其高度达1000-2500米,严重时可达2500-3200米。 沙尘暴一般有局地和区域性沙尘暴天气之分。局地沙尘暴是指发生在沙漠和沙漠戈壁地区,一般形成时间短,多停留在原地,或移动数十公里后,便减弱消失。区域性沙尘暴天气正好与局地沙尘暴相反。尤其是特强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其形成之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沃土,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交通和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产生重要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世界四大沙尘暴多发区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早在19世纪30年代,自然学家查理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就开始注意到尘埃的踪迹。当他乘座的HMS Beagle 号船在加那利群岛停靠时,达尔文注意到船在穿越大西洋后,到处都积满了灰尘,这些灰尘弄脏了仪表,并给甲板蒙上了一层细薄的红色。达尔文开始观察研究这些灰尘的来龙去脉。从此以后,人们就开始了对飘浮尘粒的研究。20 世纪 30 年代发生在美国西南大平原的那场“黑风暴”是一场危及人类的生态灾难(Bennefield,1979;Hurt,1981;Howarth,1984;Lee et al.1999),“黑风暴”得名于1935年4月14日这个“黑色星期日”。 我国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的一部分。影响我国沙尘暴沙尘源区之一的沙漠早在1.1亿年以前就已经形成。据研究表明,早在白垩纪末(距今7000万年),就有风沙尘出现。据地方志记载公元351年甘肃武威一带就有强沙尘暴发生,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与牧畜伤亡。我国主要发生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西北地区是我国沙尘暴灾害史最长、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王式功等[3] (1995a)分析了西北地区春季4、5月份常发生黑风暴天气的宏观气候背景和下垫面条件。徐启运等[4~8](1996)在分析我国沙尘暴天气时空分布等时指出,西北强沙尘暴西起新疆喀什,东接甘肃河西走廊,北连内蒙古阿拉善盟,向东延伸到宁夏河套地区。冯建英等[9](2004a)利用1954-2001年131个国家基本基准气象站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结果表明:1954-2001年,中国西北地区共出现了1 974次区域沙尘暴天气过程,平均每年42次,共出现了247 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平均每年5次。 据统计,西北地区和内蒙古每年有666.7hm2农田和666.7lhm2草场遭受风沙侵袭。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和沙尘暴、大风天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史培军等[10](2002a)分析我国有1500km铁路、3万km公路和5万km灌渠由于风沙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1993年5月5日发生在西北地区的一次特大沙尘暴,导致116人丧生、264人受伤。2002年3月15到20日,我国北方发生了两次大面积的沙尘暴灾害,据中国气象局的监测结果,3月15-20日的沙尘暴持续时间49小时,沙尘暴高度3500m,其中20日11时颗粒物浓度达到峰值,能见度不足200米。这场沙尘暴天气过程覆盖面积达170万km2,影响人口达1.5亿。另据国家环保局监测结果,当时北京地区总悬浮颗粒物是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40倍,每平方米降尘量为29 g/㎡,影响北京地区的总面积约1064km2,总降尘达2.6万吨,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最强的一次沙尘暴。据初步估算,全国“沙患”每年造成的损失达540亿元,而其造成的生态服务价值的损失,则更难以估计[11-16]。 3.沙尘暴云图的识别 每年春季(3-5月)是沙尘暴天气的高发期,占全年的73%,其次是初夏(6-7月)、深秋到冬季(11-2月)最少。凡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大凡都经历过沙尘暴天气的危害。但是,熟悉沙尘暴云团的人并不多见。下面为大家提供了沙尘暴、尘卷风和积雨云的图片(图1),希望通过分析比较,以便增长对沙尘暴的了解。从4张图片中可以看出: 尘卷风,也叫小旋风。它的形状像漏斗形,又像大象鼻子一样上粗下细,从高空一直延伸到近地面,有垂直旋转的沙尘气拄,但是水平宽度窄, 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破坏性强。 积雨云,云体浓而厚,云体庞大如高耸的山岳,云顶部开始冻结,颜色发白(或灰白),底部十分阴暗,常有雨幡及碎雨云。每块积雨云覆盖范围一般直径只有数公里,高度约十余公里,远看就如空中的一座塔。积雨云临近时,常伴有强阵风,电闪雷鸣,倾盆大雨。 沙尘暴。沙尘暴临近时,远远望去,沙尘暴云团都有从地面垂直到高空500~3000米以上的宽广耸立、灰褐色翻腾旋转的“沙尘壁”(或称“沙尘墙”)。仔细观察“沙尘壁”,由于受光线变化的影响呈现上黄、中红、下黑三种颜色。当气势磅礴的强沙尘暴向前推进,在邻近1公里的地方就能听到沉闷的轰鸣声。 沙尘暴天气到达时,顷刻间8-12级狂风大作(已观测到的瞬间最大风速为25.0~55.0米/秒),飞沙走石,遮天蔽日,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白天瞬间变成黑夜,电灯光线极其昏暗;待沙尘暴持续数分钟后,又变成棕红色,再过一段时间呈黄色。 图1 沙尘暴、尘卷风和积雨云的比较图 4.沙尘暴防御常识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甘肃、新疆等省区气象局就开展了沙尘暴天气预报,90年代沙尘暴被纳入西北区气象台站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2002年,中国气象局正式开始定期向公众发布“沙尘暴预报”。2004年8月,中国气象局又发布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同时还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2005年全国正式统一发布沙尘暴天气预警信号,这些工作为有效地防御和减轻沙尘暴天气带来的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每年在沙尘暴多发季节,科学减轻和防御沙尘暴危害,必须做到“一听(看)、二观察、三防御”。 一听(看):即注意收听(收看)气象台站通过新闻媒体、气象网站、手机气象预警短讯等方式发布的“沙尘暴天气预报警报”信息,提前做好各项安全防御措施。 二观察:即观察天气演变,根据沙尘暴云团出现方位、移动方向(一般沙尘暴移动路径是自西北向东移动)、移动速度和自己所处环境等,迅速做出防御应急措施。 三防御:即指遇到沙尘暴天气时,应当采用的几种防御方法。 4.1.沙尘暴天气预警信号 中国气象局颁布的沙尘暴天气预警信号分为三级(Ⅲ,Ⅱ,Ⅰ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黄色、橙色和红色,同时以中英文标识,分别代表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图2.1、2.2、2.3)。 图2.1 沙尘暴天气3级预警的级别、图标和防御建议 图2.2 沙尘暴天气2级预警的级别、图标和防御建议 图2.1 沙尘暴天气1级预警的级别、图标和防御建议 4.2沙尘暴常见防御方法 一旦遇到沙尘暴天气临近时,应当采取以下几种常见方法进行科学防范。 第一,学校、幼儿园等单位要立即让学生进入室内,迅速关闭门窗。户外人员要迅速远离水渠、河岸、高压线、水井、吊车、大型广告牌等危险地段,到安全的地方躲避。 第二,电力、通讯部门要注意安全保护。特别要防止线路中断,严防供电设备损坏后,所引起的火灾危害; 这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应当打开防雾灯减速行驶,或者停靠在安全的地方,停运避风; 行驶在沙尘暴经过地区的火车,应当减速行驶,防止车箱侧翻;严防因沙尘暴气流夹裹的沙石打破车窗玻璃后,而引起的伤人事故; 遇到强沙尘暴天气过境的飞机场,应当根据地面指挥命令,尚未起飞的飞机应当停飞;飞行在途中的飞机,应当避开沙尘暴天气经过的地区飞行;需要降落的飞机,应当选择到临近机场降落。 第三,应当停止露天高空作业等,加固建筑塔吊等设备,加固各种蔬菜塑料大棚,对晾晒的物品进行覆盖保护。 第四,如果你是在野外来不及躲避沙尘暴时,一定要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惊慌,应当选择在山坡(或土丘)背风一侧,采取顺着风向趴地,双手抓住坚固物体,或将头部放于双臂中间等自我保护措施,减少沙尘对眼睛、呼吸道等造成损伤。 第五,千方百计做好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等工作,将沙尘暴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路明.我国沙尘暴发生成因及其防御策略[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4):440~446. [2]叶笃正,丑纪范,刘纪远,等. 关于我国华北沙尘暴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地理学报,2000,55(5):513-521. [3]王式功,杨德保,金炯,徐启运,杨瑜峰.我国西北地区黑风暴的成因和对策[J].中国沙漠,1995,(1):19-30.3. [4]徐启运,胡敬松.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时空分布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1996,7(4): 479~482. [5]徐启运,尹宪志,等.西北地区强沙尘暴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建设方案[J].甘肃气象,2001,19(2):52-54. [6]徐启运,甘肃黑风的天气动力学特征.兰州全国沙尘暴天气学术研讨会论文,1993.9. [7]徐启运,胡文超.美国“黑风暴”的启示.中国沙尘暴网,科学研究,2005-7-19. [8]徐启运.揭开沙尘暴神秘的面纱.中国沙尘暴网,科学研究,2006-4-19. [9]冯建英,陈旭辉,陆登荣,等.我国西北干旱区区域性沙尘暴特征及成因研究[J].中国沙漠,2004,24(5):582-587. [10]史培军,王静爱,严平,袁艺.中国风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国际环境保护大会论文集[C].第五届北京国际周组委会, 2002,174-179. [11]周自江,王锡稳.近47年中国沙尘暴气候特征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2,(2):193-200. [12]Wang Shigong, Wang Jinya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ust events in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3,(1):33-44. [13]王旭,马禹,陈洪武,等.南疆沙尘暴气候特征分析[J].中国沙漠,2003,23(2):147-151. [14]丁瑞强,王式功,尚可政,等.近45 a我国沙尘暴和扬沙天气变化趋势和突变分析[J].中国沙漠,2003,23(3):306-310. [15]王劲松,俞亚勋,赵建华.中国北方典型强沙尘暴的地面加热场特征分析[J].中国沙漠,2004,24(5):599-602. [16]韩永翔,奚晓霞,宋连春,等.青藏高原沙尘及其可能的气候意义[J].中国沙漠,2004,24(5):588-592.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沙尘暴与植树造林 “黄绿”交 沙尘暴是个循环系统 地表尘土 美科学家乘飞机跟踪污染物 目 科学家称亚洲中部沙尘暴可能 报社记者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 沙尘暴:从“人定胜天”到“ 专家公布最新成果 北京尘暴" 专家提出防治沙尘暴四大对策 杨文斌:使用新技术 抗衡沙尘 专家会诊:今年沙尘暴为何如 |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8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20003010510号 本站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