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的四个科学事实与案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天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16

科学事实1: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高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使用和土地利用变化(如湿地围垦等),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的变化主要来自于农业。

近250年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值从工业化前的约280 ppm增加到2005年的379 ppm,甲烷浓度值从工业化前的约715 ppb,增加到2005年的1774 ppb,氧化亚氮浓度从工业化前的约270 ppb,增加到2005年的319 ppb。

科学事实2: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保护湿地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

湿地中植物种类丰富,植被茂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无机碳(大气中的CO2)转变为有机碳。湿地中含有大量未被分解的有机碳,它们在湿地中不断积累。湿地是陆地上碳素积累速度最快的自然生态系统。

湿地是陆地上巨大的有机碳储库。尽管全球湿地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4 %~6 %[即(5. 3~5. 7) ×108 hm2 ],碳储量约为300~600 Gt (1Gt=109 t ),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总量的12%~24 %。如果这些碳全部释放到大气中,则大气CO2的浓度将增加约200 ppm,全球平均气温将因此升高0.8~2. 5℃。

我国科学家对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的研究表明,东滩湿地芦苇群落的年固碳能力可达(1.63±0.39) kg?m-2,是全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2.3~4.9倍(平均3.3 倍)和全球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2.7~5.9倍(平均4.0倍)。

科学事实3:湿地生态系统对洪涝、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具有调节功能,能够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鄱阳湖湿地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天然水量调节器,起着调蓄洪峰、减轻洪水灾害的作用。据研究,上游河流注入鄱阳湖的最大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为30 400 m3/s,而湖口相应出流的最大流量多年平均为15 700 m3/s,洪水流量平均被削减14 700 m3/s,削减百分比为48. 3 %。如果没有鄱阳湖的调蓄,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将更为频繁和严重。

科学事实4:人类对湿地的破坏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减弱湿地的调节功能并对人类未来产生不利影响

湿地的围垦使湿地的储碳能力大大降低,甚至成为碳源。科学家对我国三江平原等湿地的研究表明,在积水条件下,湿地是CO2的汇。当湿地被疏干围垦后,土壤中有机物分解速率大于积累速率,湿地变为CO2的源。

湿地植物从大气中获取大量CO2。有机质的不完全分解导致湿地中碳物质的积累。气候变暖或降水减少都可加速湿地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可能促使它们成为大气的碳源。

在1950年至2000年间,我国天然红树林湿地面积减少约73 % ,珊瑚礁湿地约80 %被破坏。滨海湿地的围垦和改造利用,不仅使湿地生物失去了栖息地,而且导致海岸侵蚀、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的增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湿地面面观
    一.   什么是湿地?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即:森林、海洋、…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