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淡水资源 >> 文章正文 | ![]() ![]() |
|
|||||
| |||||
21世纪淡水资源利用看重“软途径”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22 | |||||
2020年,由于水资源短缺或者不洁水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预计至少在34,00万--7,600万,大约相当于同期的艾滋病病人死亡人数。 联合国大会将2003年定为国际淡水年。目前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缺水的阴影之下,全世界大概有超过10亿的人口无法饮用清洁卫生的水,24亿人口——比1940年的全球人数还多——无法得到使用有保障的卫生用水系统。 上世纪人们建立了各种水坝、水渠、管道以及复杂而集中的自来水厂和水处理工厂,以便满足人类对水资源的各种需求。这些设施为上千万的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但是,它们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难以预料的社会问题及环境、经济问题。传统的水策略显然不能解决这些至今仍存在的问题。 水利设施的后遗症 目前,各种形式的水利设施仍然是人类汲取淡水资源的主要渠道。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这些“硬性”设施显得力不从心,难以跟上人们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随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建设,甚至出现了更多的旱涝灾情。 上个世纪,成千上万的人因为水利建设工程远离家乡,北美洲有大约27%的淡水动物濒临灭绝。类似的问题遍布世界。很多引水项目投入使用之后,面对可能会增加到三倍甚至四倍的用水需求,于是,不得不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建设水利设施,进而开发一些原本就不该开发的淡水资源。 大型水坝、上千公里的管道不断汲取,导致大量内陆地带、湿地、三角洲下陷。例如,从1905年开始,由于来自七个国家的汲取,尤其是墨西哥将大量的河水引渠灌溉,克罗拉多河水位就开始急剧下降,以至于很多年克罗拉多河几乎断流,美国西部仍然在建设水坝,当地政府甚至认为可以通过建设水坝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建设会对生态造成影响。学界有一门新的学科叫作生态水工学。目的就是研究水利工程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说:“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是逐渐显现出来的,所以要时间去认识,然后不断地去避免。” 总之,水利设施的建设要从全局出发,而不是仅仅从科学和工程的角度出发。 “软化”用水思路 所谓“软渠道”,是指建立在慎重规划的基础上,由大量小规模的完备的小型设施连接组合而成的水利设施。 王浩认为,在中国,兴建小而分散的水利工程代价要大于大而全的水利工程;同时,我国人居环境比较紧张,人口密度大,集中水资源供应是未来中国水资源供应模式的主要方面。 解决中国的水资源问题,首先要建立节水型社会。重视提高对水的利用率,而不仅仅停留在不断开发新的水资源上;更加注重考虑个人的需求和用水质量,而不仅仅考虑到提高供水量;它还包括地方政府对于用水管理、分配、以及使用。 从美国加利福尼亚部分地区的实践来看,改变用水思路将发挥巨大作用。改变灌溉技术或者物种特性,可以让庄稼在原有的用水量下提高收成。滴灌装置和微量洒水装置能够节省95%的用水,然而在中国,犁沟和漫灌至今仍然占据了所有灌溉方式的97%。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需要一套科学的灌溉体系。杂交水稻科研成果要大面积推广,完善的灌溉体系是保证。”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王浩认为中国河流泥沙含量普遍较高,采用微灌和滴灌容易堵塞管道,“农业节水是一个系统工程,基因技术节水,地膜减少蒸发节水,小渠灌溉和涌浪灌溉,地表地下水的联合利用减少地表蒸发,需要不断地试验,搞一些试点。” 新的世纪,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对水的利用,应该重新建立更加节能经济的大型公众水利系统,打开水市场,利用经济杠杆制定合理的水价,应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从而达到更加珍惜地利用这颗星球宝贵的淡水资源的目的。接受“软途径”的思想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是更加高效的用水思想,一方面是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水利工程建设。 |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辽宁构建" 淡水资源日益紧张 10部委合计 向大海要水喝:淡水资源告急 新华社:旅游过度开发危及地 全球变化对跨境淡水资源利用 全球淡水资源日益短缺 淡水资源的未来 分质供水是节约淡水资源的一 世界淡水资源的综合评价 我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