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淡水资源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控制天水刻不容缓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控制天水刻不容缓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刘宁    文章来源: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21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必有生命,缺水生命必枯萎,无水生命必死亡。人们习惯把河流比喻成母亲河,美国人探测月球有没有生命存生,先探测月球有没有水,由此可见水是生命之源,这是不争的事实。

  水,在地面为溪、河、湖、江、海;渗到地下,为地下水,也叫浅层水;通过地壳裂分,渗到地底下为深层水。深层水再通过地壳裂分,涌出地面形成泉水或叫矿泉水,地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浅层水直接蒸发或通过植物吸收,再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天空,冷凝形成天水,再降到地面,形成地面水。如此往复循环。只要控制循环环节中的一环,就能影响水的循环,控制地面水就等于控制天水。

  近代科学已经证明,地球在冰川末期,随着气候转暖、冰川融化,曾经发生过世界性的大洪水,这次大洪水成为世界各民族的远古记忆而流传。在各种神话、传说之中,也就是说那时地面水多的成灾。而现在世界上已有16个贫水国家,贫水城市越来越多,地面沙化不断增加,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和冰川末期相比,地球地面水似乎少了很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物质守恒定理和水循环理论,水是不可能少的,我想:第一,可能是从臭氧缺洞逃跑到宇宙去了?第二,通过地壳的变化形成暗河或地下水库,第三,随着水土流失,浅水层蓄水能力下降,都汇集到大海中了。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利用量,缺水问题尤为严竣,水资源紧缺问题已成为维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必将成为社会发展日益突出问题。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缺水问题,耗资5000亿,南水北调来解决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缺水问题,但要彻底根治缺水,还是显得有点杯水车薪之感,如果遇上百年不遇或者千年难遇的大旱,上游河干地裂,下游水源告急,恐怕只能淡化海水来应急了!

  如何解决这一难解的新问题呢?

  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已在实践中已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只是无专业人士汇集总结罢了。如果我们把地球缩小点,看成一座独岛,既没地面水,又缺浅层水,就像厦门岛,在解放前,厦门岛人民就在现在的植物公园修建水库,据说可供岛内五万多人生活用水;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壶关县人民长期缺水,他们在山庄上,每户都建一个水窖供全家人生活用水。在我们生活中,如果知道停水,都会用缸,锅等储水器存点水。再看北京某公园,把行人道上的不透水材料换成透水材料,增加浅水层蓄水能力,达到抗旱的目的;北京某小区,把天水收集起来,供浇花,种草,冲厕用等。把他们抗旱,解决缺水的经验汇集、归纳起来,两个字“蓄水”。他们根据各自的需要,修建的水库,池窖等,这正如水利部刘宁总工程师说的,对水的认知是零散而非系统的。我们现在应该有计划的、统一的、科学的把水管理起来,修建多功能的大大小小的水库,让水发挥最大效能,造福人类。节水固然重要,蓄水更比节水重要,无水就谈不上节水。

  水是可贵的,不能让它白白流掉,更不能让它危害人类。

  一说到治水,人们都会想到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的方法是一方面填堵筑堤,一方面疏通导引。大禹治水时期全球洪水成灾,他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筑坝,疏通导引。再看历史上治水奇人王景,方法是分洪—修建泄洪渠。两位历史治水名人,由于当时的情况和现状所采取的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在下游动脑筋想办法。而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十年九旱,南涝北旱,除了主汛期,基本上都是枯水期,条件变了,方法也应变。再墨守成规,按部就班,不但治水效果欠佳,而且还劳民伤财,危害社会。随着科学的发展,需水量的增加,水资源越显的短缺,应另找治水的方法—那就是从根上找,从根源上治。我们再看看治水名人,留给我们哪些提示,大禹治水其方法为:“填堵筑堤,疏通导引”,“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而不入门”《史记》,就不难得出科学的治水方法:上堵下疏,抑制水灾。在主汛期上游蓄水,下游疏通导引,抑制洪水成灾;在枯水期,上游有水,旱灾可灭,一举多得。

  气候变化,气温增高导致水旱灾害不断,这一热门话题,早已引起专家的重视。如节能减排,有人测过动物排出的甲烷,也有人测稻田地里的甲烷等通过减排来缓解气温增高。气候转暧可追溯到冰川末期,从那时起气候就一直在转暧,只不过没有超过人类的承受极线,也就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那时并没有火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由此可推测出气候变化,气温升高原因之一主要是地球自身自转带来的。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煤、石油、天然气、核能、风能、水能等的开发利用,更加剧了气温的升高。

  从气候变化,气温升高的历程看,地球只要按照它自有的自身规律旋转,气温升高就是一种必然趋势,依现阶段的科技水平,还很难阻止这一趋势的发展。从温室气体排放看,温室气体是一种热源,控制热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对缓解气温升高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排放温室气体,温室效应还是难彻底消灭的。因为任何清洁能源都会产生温室效应;如;风能转变成电能,电通过高压线能产生热效应,电动机转动也产生热效应,电能转变成机械能,机械转动也产生热效应。只要有人类活动,就会产生热效应。这也难怪美国总统布什说“减排温室气体不是最好的方法”。

  热源既然较难控制,我们就应该从降温上去想办法。我国古人用冰降署温,百姓人家往往是往家地上洒水降署温;汽车发动机用循环水降温,炼钢炼铁也是用水降温,在自然界暑期高温时天降一场雨,会立即把气温将下来,这就说明水是降温的好材料。我国南方靠近赤道,理应比北方热的多,可在现实中,暑期并非如此,原因是南方水多,气温升高加速水的蒸发,水的蒸发吸收大量热量,再则天水集多了,形成雨降到地面,带走酷热,这样循环往复,使南方不会在署期形成持续性高温。

  我们做个小实验,在同一条件下,用两个面积不同的敞口容器,放入等量的水,过一段时间,把水取出称量,我们发现面积大的敞口容器的水比面积小的敞口容器里的水少,也就是说在同一温度时间内水蒸发的量与水的面积成正比。同理,水蒸发吸收的热量与水的面积成正比。

  我们可以看出,决定吸收热量的多少,是水蒸发量决定的,水的蒸发量的多少是水的面积决定的,要缓解气温升高就必须修建一定面积的水库,水池和湿地。

  海平面不断升高,这一世界性难题,确实令人头痛。大海大的让人束手无策,但大海再大也大不过地球;大海再大也有个量;大海再大也是一滴滴的水集合而成。

  如果我们把大海缩小,看成一个大水池,每日流入的水量等于水池的蒸发量,它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高度的海平面。打破这个平衡,使水池水平面升高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入水量>蒸发量;第二,水池容积变小,如《乌鸦喝水》。这就为我们抑制海平面不断升高,提供了方法:一、分置海水,修建大大小小多功能水库,水池,把将要入海的水,分置到大海外,减少入海水的量;二,修建阻沙坝,阻止入海的沙量;三,把入海河口的沙抽出来,增加大海的容量。

  全球土地沙化,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沙化原因很多,但沙化的地域地面缺水,浅水层蓄水能力较弱,是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若能在沙化区域修建水库,增加地面的水量,将会对阻止土地沙化起到关键性作用。

  由此可见,若不及时控制天水,不但水灾频发,地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土地沙化等,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还会危急人类的居住条件,类似罗布泊的现象还会再现。所以控制天水刻不容缓!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埃及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太湖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对策
    国外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经
    大凌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分析与
    水资源
    我们该如何应对“中国水威胁
    我国水资源危机被夸大了吗?
    水资源管理学及其研究进展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机制探
    农业水资源增殖研究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