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威胁论”的幽灵不断闪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中国威胁论”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几乎演化为无所不包的“中国威胁论”,可以称之为“中国X威胁论”,X包括军事、经济、环境、资源、能源、文化等等诸多方面。最近,有关“中国水威胁论”的论调又泛起,不仅为“中国威胁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影响中国的水资源特别是中国国际河流的合理开发利用,而且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消除,以维护中国的合法权益,确保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受损害。
2005年9月14日,俄罗斯《消息报》报道“中国将夺取西伯利亚水资源”,因此将导致“俄罗斯可能有100多万人缺水,几十家企业停产”。2006年9月13日, 俄罗斯《独立报》发表文章说,到2015年中国本身及其南亚和东南亚的周边国家将急剧增加对水的需求,中国是这一地区的水源国,中国未来将利用这些跨境水资源作为有效工具制约亚洲。 “美国之音”网络版不久前也刊登文章指责中国过度开发跨境河流,认为中国对其新疆境内的伊犁河以及额尔齐斯河水资源的过度使用正在给位于下游的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其后果可能会导致生态灾难。“中国水威胁”在印度炒得更甚,多家印度媒体甚至报道“印度的旱灾洪灾甚至生活用水都在中国的控制之下”,猜测印度的洪水“是中国军方有意而为之”,是“中国的生态武器”(《环球时报》)。
其实,有关“中国水威胁论”可以追溯到莱斯特·布朗等。1998年7月6日,莱斯特·布朗和布莱恩·霍韦尔在美国《世界观察》发表了《中国缺水将动摇世界粮食安全》的文章,认为中国农业用水供给的急剧减少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中国依靠水浇地生产12亿人口所需粮食的70%,但同时又日益抽取更多的农业用水来满足迅速发展的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要,随着河流的干涸和地下蓄水层的枯竭,日趋严重的缺水将急剧增加中国的粮食进口,从而导致世界粮食总进口超过可供给的总出口,如果不采取新的强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都可能会推动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导致第叁世界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动荡。
分析产生“中国水威胁”的原因,既有我们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大多居于国际河流的上游,有影响河流的能力
中国拥有大小国际河流(湖泊)40多条,年径流量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40%以上,年出境水资源量多达400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年径流总量。我国主要国际河流有15条,数量居于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东北地区国际河流绝大多数是界河,有大小10条界河和3个界湖,其中主要包括黑龙江、额尔古纳河、乌苏里江、图门江和鸭绿江。西北地区国际河流主要分布在新疆,包括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阿克苏河和额敏河,全疆由国外入境的水量为8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为240亿立方米,出入境水量占新疆河川径流总量的37%。西南地区国际河流主要有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红河、伊洛瓦底江,均为跨越多国的国际河流,都发源于我国境内。从上述的我国的主要国际河流的位置可以看出,我国大多居于这些河流的上游,对这些河流有一定的影响能力,上游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或多或少地对下游产生影响,水资源污染也可能被传递到下游国家。上游地区对河流的利用和开发拥有难以约束的天然控制权。下游地区的国家担心中国过渡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影响他们的利益是自然的事情,产生警惕或者威胁的心理在所难免。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