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建设渐入佳境

作者:李佳 杨妮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27

  ●保护区建设日趋合理

  80多岁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教授张荣祖从1950年起就在地理研究所工作,见证了自然保护区从无到有、从起步摸索到步入成熟的全部历程。他说,由于早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都是抢救性的,所以缺乏系统性理论的指导和科学的规划。这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情况。

  “能说明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的不仅仅是数量和面积,更重要的还有分布的合理性,所保护物种的典型性等等。”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陶思明介绍说,“现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虽然达到了一定规模,但由于早期是无序建立,所以产生了一些与自然规律不符合的情况。今后的建设和管理应该更多的考虑实际情况。”

  张荣祖目前与同事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研究——分布格局与区域差异》正是理论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个代表。该项目将从宏观上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格局及其区域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对不同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出建议。

  ●生态与经济追求双赢

  目前,西部12省区市的保护区占了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83.11%,而根据我国国土四类主体功能区划分,自然保护区属于禁止开发区域。如何在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是一个大问题。

  为此,国家采取了生态移民、生态补偿等多项措施。仅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一项,6年间中央财政的投入就超过了100亿元。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协调。”张荣祖介绍了生态学家马世骏的“人地生态系统”理念。现在的自然保护区,通常架设围栏或设岗巡逻,似乎与人形成对立,非保护区域则以“围攻”之势环伺周边。这并不是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初衷。而“人地生态系统”则是要求达到人地共荣的状态,所有人为的界限都应消除,从而达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协调发展。

  “如果生态环境能够协调,不仅自然灾害会大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也会充分发挥。”陶思明介绍说,有些自然保护区建在山顶,区内生态协调,水源丰沛,水流顺山而下,灌溉农田,山下连年丰收。这就是生态服务功能的最好说明。

  ●国际合作成绩显著

  地球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部的变化可能就会影响到全球的环境,所以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国际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陶思明介绍,中国在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国际合作方面相当活跃。199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湖南长沙启动“携手保护生命之河——长江”项目,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信息显示,在西洞庭湖项目示范区,农民户均年收入从1999年水灾后的2000多元增加到2006年的1.2万多元。

  国家林业局2000年与全球环境基金会(GEF)开展了湿地保护项目,项目第二阶段计划将于今年11月底结束。除了项目合作,国内外具有相同物种的一些保护区还建立了姊妹保护区关系,进行人员交流,共同研究以开阔视野。比如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新西兰米兰达缔结姊妹保护区,共同对迁徙线路上的鸟类进行研究和保护。此外,我国还与邻国合作建立保护区,呼伦贝尔的达乌尔地区就是中国与俄罗斯、蒙古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盘点大自然的十大"透明生物"
    同拟态的动物模仿环境一样,有些生物采取更极端的办法,…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