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国家生态区建设的科学实践与思考

作者:王平    文章来源:改革与开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1

    2005年,南京江宁区在全国省会城市区县中率先提出“建设全国生态区”的目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2009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考核验收。可以说,南京江宁全国生态区建设的科学实践,已经成为区域“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突出亮点、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一、南京江宁国家生态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1.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江宁的经济总量迅速增大,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亿大关,达到503.4亿元,同比增长18.0%;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6.0﹕62.1﹕31.9;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63.7亿元,增长25.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6亿元,增长3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亿元,增长2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1亿元,增长22.2%,主要经济指标跻身全省前十强。

  2.对外开放实现历史性飞跃。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项目引进、产业培育、载体建设取得突破进展,空港工业园、出口加工区、物流保税区、江苏软件园吉山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功能区发展齐头并进;开发园区经济占全区经济比重继续上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投入分别占全区总量的46.4%、53.9%、64.2%。2009年全区新批注册外商投资企业79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65个,注册协议外资13.6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实际到账注册外资6.1亿美元,同比增长0.8%; “走出去”步伐也不断加快,全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同额7.4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营业额7.5亿美元,同比增长16.6%。

  3.生态建设实现历史性进步。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大气力治理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省定小康标准,位居南京市前列。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了绿色江宁、城市污水处理、长江自来水“村村通”等8大类、66项生态建设工程,区内污水处理、垃圾收集、集中供热、绿色林网主骨架基本形成,基本构筑起城市核心区、组团片区中心镇和山林水系农田相互协调的生态环境系统,成为全省第一家18项全面小康指标全部达标的区县。

  4.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前,江宁的城市化水平很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经过30年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江宁积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规划引领,构建了“一核三元”的城市总体空间体系,新市区建成区面积达54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64%。加快推进禄口、滨江、汤山等三个新城建设,分别建成面积达25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中心。水、陆、空交通快速便捷,环保、水利、通信、电力、市政公用设施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到2010年底,江宁全区人口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5%以上。

  5.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改善。按照“五有”要求,着力改善民生,大力实施实事工程。90%以上的城乡中小学校成为市级以上重点、示范或实验学校,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4750元、10008元,分别增长11%、10.2%;基本建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初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健全城镇职工“五大保险”和农村“五道保障线”体系,基本实现社会保障的全覆盖。

  二、南京江宁国家生态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1.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一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转“轻”。在企业层面上,支持清洁生产,对节能降耗、废物再利用的项目和产品给予税收优惠;以资源高效利用为目的,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电力、水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涌现出了生活污泥发电、垃圾沼气发电、垃圾沼气供热等循环经济链典型。

  二是做强生态工业,促进产业结构提“高”。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电力设备、软件研发、新能源、航空产业等一批特色主导产业集群。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0多家落户入区,积极发展光伏、光热、风能、生物能源等多类别新能源。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87家,软件企业182家,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52.8%,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南瑞继保进入全国自主品牌软件开发产品销售收入前10名。

  三是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产业结构更“精”。依靠科技发展,切实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全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80多万亩。大量使用生态有机肥、高效缓释肥和作物专用肥,化肥施用强度从2005年的247公斤/公顷下降到240.4公斤/公顷。积极推进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区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66个,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9个,绿色食品64个,有机食品4个,“三品”种植面积达到73.69万亩,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68.3%。

  四是壮大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更“优”。编制完成并实施了《南京市江宁区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修建性详细规划》、《东山新市区商业网点规划》、《南京港滨江港区规划》等,科学指导现代服务业发展。出台了《江宁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重点对现代物流、软件开发、高端商务、房地产业等项目进行扶持。运用政策和规划手段,改善发展环境,引导服务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东山老城区、百家湖、火车南站、大学城、禄口机场五大商贸市场集聚区。依托禄口机场、长江黄金岸线和过境交通平台,建成了空港、园区工业、农副产品、滨江航运四大物流集聚区。服务业增加值由2008年的133亿元增至2009年的160.4亿元,增长20.7%,超过GDP增速。

  五是突出节能减排,促进产业结构变“净”。出台了《关于加强污染物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45家,关闭选矿、化工、造纸、电镀、水洗、印染等严重污染企业117家,拆除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水泥机立窑、回转窑6座。“十一.五”以来,连续三年完成了节能减排责任目标并通过了上级部门的核查认可。目前,化学需氧量万元GDP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6.1千克下降到3.38千克,二氧化硫万元GDP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2.3千克下降到1.90千克。

  2.保护自然资源,构建生态环境体系。一是推进水环境治理工程。出台了《南京市江宁区生态区建设暨城乡三年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通过城镇污水处理、污染企业治理、取缔排污管口、河道疏浚清淤、沿岸垃圾清理、限制过度养殖和整治水上交通等综合措施,改善城市功能区水环境质量。全区26个控制断面水质均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达标率为100%。

  二是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编制了《江宁区水资源管理“十一五”规划》,制定并颁布了较为完善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应急预案和水源地保护规定,认真落实各项水源保护措施。区、街两级及相关职能部门都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饮用水源保护领导小组,健全了饮用水源保护的组织领导网络。以文件形式将辖区内的水源地划定为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并立标确界,专人看护。全区20个集中式备用饮用水源地全部达标,水质达标率为100%。

  三是推进大气洁净工程。出台了《江宁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大气洁净工程的意见》,整治工业废气污染、煤烟型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和扬尘污染。淘汰燃煤小锅炉,加快燃煤锅炉、窑炉的清洁能源改造,减少非电燃煤消耗量;整治道路交通、堆场码头、建筑施工和渣土运输,严控二次扬尘污染;严格禁止秸秆焚烧,对新、改、扩建的热电厂实施烟气脱硫改造,有效防止了烟尘污染,全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类区标准。

  四是推进家园宁静工程。出台了《江宁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宁静工程”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生产活动噪声、建筑施工噪声、道路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四项整治,着力解决噪声扰民的突出问题;强化城镇噪声污染控制,推进噪声控制向镇街延伸;严格夜间施工审批管理,实施“安静小区”、“环境噪声达标工地”建设,全区城镇环境噪声均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相应功能区标准。

  五是推进“绿色江宁”工程。编制了《绿色江宁总体规划》,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沿江(河)防护林工程、商品林工程、荒山造林工程、林带绿化工程、城镇增绿工程、村庄绿化工程、景观绿化工程、人居森林工程,构建以绿化景观带、大型绿地、中小花园广场、绿色廊道为主的绿色空间体系。近年来共完成造林造绿22万亩。

  六是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区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在禁采区禁止开山采石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工作的意见》,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进行全面保护,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先后关闭采石企业173家,其中98个宕口实现了自然复绿,46个宕口通过平台复绿、刻槽复绿、立面挂网复绿等方式复垦,人工生态修复面积已达146万平方米。

  3.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生态人居体系。一是以城带乡,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处理网”建设,建成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15座街道集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污水提升泵站13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网350多公里,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30.6万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3%。加快“垃圾处理网”建设,强力推行城乡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街运转、区处理”一体化处理模式,建成垃圾中转站21座、垃圾房5500座,环卫设施和服务覆盖全区城乡。加快“区域供水网”建设,建成总投资21亿元、日供水90万吨的长江引水工程,基本实现长江供水辖区全覆盖,确保了全区居民饮用水安全。加快“集中供热网”建设,依托协鑫、新苏两个热电厂,推进集中供热主干管线建设,停运大小燃煤锅炉50多台,年节约标煤6万吨以上。

  二是以城促乡,推进环保主战场向农村延伸。在9个街道成立了环保所,在村(社区)明确了环保监督员,把环保的主战场延伸到农村。深入推进“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水源”工程,建成省级卫生村(社区)18个,省市级卫生街道(镇)8个,市级卫生村(社区)67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9%,50多个村获市级农村改厕普及村称号。34个村(社区)建成了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未来三年50%的村(社区)将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实行镇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置,确保农村环境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推行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率达到99.1%,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2.3%。建成秸秆气化站40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1%。全面开展城乡河道疏浚清淤,实现了全区河塘清淤一遍的目标。

  三是城乡联动,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编制了《江宁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规划》,全面清理村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配套建设排水设施、公共厕所、简易路灯、垃圾箱、村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实施景观改造、建筑出新等项目,优化美化环境。按照“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三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要求,合理布局产业,完善基础设施,美化城镇环境,涌现了一批“三集中”典型。以保洁、拆违、治乱、整新、增亮、添绿为重点内容,进行了大规模、超强度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项治理占道经营、小区环境、车辆停放、农贸市场、渣土车运输,改善了生活环境。

  4.彰显人文特色,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一是实施历史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按照点(文物古迹、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线(水系、传统街巷)、片(传统建筑群)、面(历史文化保护区)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保护历史遗存及其周边环境,对全区9个国家级,8个省级和55个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妥善保护。实施南京东晋、东吴两个博物馆建设工程,国宝级南朝石刻保护工程和杨柳村古民居修缮工程,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43个。通过发掘人文景观潜在的生态文化价值,充分彰显文明江宁的城市文化内涵。

  二是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坚持适度开发与合理保护并重的理念,建成了牛首山国家森林公园、万亩竹海公园、青龙湖人居森林公园、长江新济洲湿地保护区、秦淮河湿地保护区、牛首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保护与科研基地,形成了生态旅游近郊文化旅游圈、远郊度假旅游圈、特色农业旅游带、工业旅游和科教旅游带、宁杭路绿色农牧业观光旅游带。

  三是大力实施生态细胞工程。通过绿色系列创建,推进生态区细胞工程建设,目前全区9个街道全部通过了全国环境优美街道的考核验收,建成省市级生态村37个,省、市级绿色学校54所,国家、省、市级绿色社区64个,省级以上绿色家庭13个,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生态细胞体系。

  三、南京江宁国家生态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1.科学规划。生态区建设需要以科学的规划为先导。江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编制了《南京市江宁生态区建设规划》,9个街道、3个园区都编制了环保规划,形成了完善的区街两级生态规划体系。《规划》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自觉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陈旧思维,把消极被动的“亡羊补牢”,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未雨绸缪”;自觉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把局部区域生态治理,转变到协调一致的全区域整体生态合作;自觉克服“单兵突进”的惯性,把单一的政府管理,转变为多元的各方参与,建立起多元主体构成的生态建设体系。

  2.落实责任。建设生态区,必须责任落实到位。江宁牢固确立“宁可GDP少一个百分点,也绝不让重污染企业多一个”、 “既要考核GDP,又要考核COD”的理念,把加强对生态区建设的领导作为各级政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积极投身“绿色实践”,不断增强“绿色执政能力”。全面实施大气洁净工程、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家园宁静工程、节能减排工程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督促相关责任部门落实各自环境监管职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3.加大投入。把生态区建设投入作为政府建设投资和财政支出的重点,舍得把钱“用”在地里、“花”进水中,最大限度地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在城区开展“亮化、美化、活化、净化”工程,重点开展城市广场建设,对区内主要街道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增添了南京新市区的现代化气息,城市品位大大提高,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加大环保投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江宁创建国家生态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政策引导。把配套完善相关政策放在重要位置,努力营造有利于生态建设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立环境准入机制,把项目引进与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提升产业档次与污染集中治理相结合,先后劝停、拒批污染项目80多个,涉及投资总额数十亿元。建立污染集中治理机制,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停止零星工业项目的审批,明确规定新建项目必须进入工业集中区,原有工业企业也要逐步引导进入工业集中区,每年拨出1000万元专款,补贴奖励治理达标的企业。建立生态激励机制,把生态建设考核情况与经济奖励挂钩,充分调动基层单位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江宁制定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区建设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江宁生态区建设奖励办法》,对建成全国环境优美街道的给予30万元的奖励,对各个层面上涌现出的生态建设典型分别给予5-10万元左右的奖励,对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的街道补助200—300万元。

  5.公众参与。把强化全民的生态意识,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持之以恒的抓紧抓好。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通过组织多层面环保知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落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决策、环境监督活动;建立健全专家与市民广泛参与的综合决策机制,聘请5名著名环保专家担任生态建设顾问,聘请60名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知识分子等为主要成份的社会各界人士担任义务监督员,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论证和决策;全方位、多渠道推进政务公开,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评议环保工作,广泛征求社会各届对生态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广大市民以良好的主人翁精神,主动献计献策,积极动手参加各项环境整治工作。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改…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