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1

  第一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为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55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居民收入明显提高,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迈进,由满足基本需求为主转向逐步适应需求的多样化。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加大,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初步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城市化战略深入实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化战略的大力推行,江苏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快提高,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

  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融合度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造与完善。所有制结构及其经济份额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

  开放型经济增势强劲,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认真贯彻扩大开放的方针,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开放型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170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3%。其中,出口总额875.6亿美元,增长48.1%。利用外资保持强劲增长。2004年协议注册外资为3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1%;实际到帐注册外资达121亿美元,增长14.5%。

  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开展,全民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加快实施污染源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等创建活动。全民环保意识得到提高,绿色消费成为时尚,环境文化逐步形成。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得到控制,城乡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部分城市和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苏以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承载着占全国6%的人口和占全国10%的经济总量,面临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艰巨任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江苏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是工业污染最为突出的时期。一些污染较重的行业,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纺织、石化、电力等,在很长时间内还将保持支柱产业的地位,生产规模仍将扩大。江苏工业的技术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不快,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导致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

  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14个县(市)的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警戒线,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能源自给率低,80%的一次性能源要从省外输入;而能源消耗总量逐年递增,2003年能耗总量达到1.1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1%,超过GDP增长速度1.6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5%,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比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每万元GDP消耗的能源是韩国的2.8倍、美国的3.6倍、日本的4.5倍,甚至比印度也高75%。我省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61.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

  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全省水环境污染仍较严重,重点流域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不高。长江岸边污染带有扩大趋势,有机毒物污染问题突出。主要湖泊普遍存在富营养化问题。小城镇及乡村河流有机污染日趋严重。受生活污水影响,城市河流污染加剧。沿海城市入海河口有机污染严重,近海海域水质下降。全省总体空气质量属中度污染,一些城市的酸雨污染仍较为突出。全省城镇固体废物以及生活垃圾急剧增加,但处理设施滞后,集中处理能力低下,严重影响城镇环境。此外,还存在噪声扰民、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矿区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把生产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追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最小(少)化,做到物尽其用,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今后一段时间,江苏经济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必须在有限的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条件下,通过循环经济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大力建设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及废旧物资分类回收利用系统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再生资源,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可以发展环保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循环经济,是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的有力措施。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不尽合理,使江苏的结构性、区域性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只有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建设循环经济为切入点,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才能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区域性污染问题,改善全省环境质量。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迎接新挑战的重要手段。建设循环经济,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地区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发环境友好技术和环境标志产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还可以为企业建立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奠定重要基础。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

  开展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为良好的基础条件与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基础条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建设工作,把它作为生态省建设的主要抓手。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强调,要“树立循环型经济的发展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建设一个青山常在、碧水常流、清新怡人的‘绿色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见》(苏发〔2004〕20号)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发展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社会,加快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并提出了循环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各项事业也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

  资源意识、环境意识日益加强,环境就是竞争力、生产力的理念得到强化。消费者对于“绿色消费”、“环保标准”等的认识逐渐加深,对产品和消费的环保与绿色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全省高等院校数量居全国省(市、区)之首,科技教育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科研力量较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引进和借鉴国际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生产技术。

  我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积极开展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的认证与管理,加快推进清洁生产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特别是自2003年起,相继确立了108个单位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试点,初步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思路与工作基础。

  (二)发展潜力

  1、投入品利用效率潜力与减量化潜力。资源投入品利用率仍有提高的余地。资源方面,工业用水效率比经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7倍,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30%—90%。农用化肥方面,目前江苏化肥利用率为3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在40%或更高。资源投入品减量化仍有一定空间。通过节水设备、中水回用等技术节约水资源的使用;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通过培育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减少农药的施用;通过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施用。

  2、废旧物资再利用潜力。目前,江苏废旧物资的资源化和再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除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较高外,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橡胶等综合利用率不到50%,与发达国家80%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3、绿色产品市场潜力。绿色产品是指生产、使用、消耗过程中对人类或环境无害或极低危害的产品,如环境标志产品、有机食品等,它们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球流行的绿色消费正在影响着每一个消费者,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和生态环境问题,环境友好的绿色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认识约束。对生态环境重要性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紧迫性的认识不足,一些地方与部门比较重视和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对如何科学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缺乏认识。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以及它的建设机制与保障政策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机制约束。缺乏高效的运作机制和价格体系。虽然加入了WTO,但与全国一样,省内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存在着市场行为不够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准入监管不彻底等问题,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善,合理的价格体系尚未形成。

  政策约束。政策体系有待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特别是要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优惠政策,扶持和促进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循环经济的水平。

  规模约束。江苏目前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不仅直接影响到资源利用率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而且污染监控成本较高,循环经济的技术推广成本也较高。

  技术水平约束。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尚未得到普遍的推广。尤其是各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关系比较松散,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循环”的作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

  一、循环经济发展的层次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体现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要求,实行渐进式的循环经济推进战略。

  微观层次。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清洁生产为载体,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努力构建全新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中观层次。以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为重点,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

  宏观层次。以社区、城镇为重点,以绿色消费为最高目标,以生态设计为主要手段,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建立起以全社会共同参与为主要标志的循环经济社会体制。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

  推动促进阶段。主要是以宣传、培训、试点、示范及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为主,在此基础上,编制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制订相应的政策,逐步完善相关的法规,从而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步框架体系。

  推广发展阶段。主要是以生态设计原理规划城市建设、以绿色产品生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以清洁生产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节水技术,开展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大力实施各类循环经济项目。

  全面发展阶段。经过启动、发展阶段,循环经济意识得到全面提高,在政府、社会、公众中形成了一种共识和时尚。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得到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各种循环链有机组合并初步形成规模,资源使用效益极大提高。

  三、循环型产业发展战略

  (一)循环型农业发展战略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农业向无害化方向发展。循环农业建设重要目标之一是农业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无害化,循环农业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按照无害化要求组织生产,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向无害化方向调整。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投入品的减量化。围绕投入品的生态化、无害化目标,加速投入品的减量与替代。实施化肥的减量与精量使用,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以高效无害化配方饲料降低“畜产公害”,以可降解农用薄膜替代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

  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生产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缺地、缺水、缺能的江苏早日实现循环农业建设目标意义重大。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循环。循环农业既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还涉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多个领域。循环农业的重点应是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及废弃物利用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促进企业间循环和区域间循环。

  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步降低农业的各类污染。农业生产与加工中的废弃物是目前农业生产加工中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废弃物利用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还有很多废弃物未能利用或有效利用,远未达到循环农业建设的要求。

  (二)循环型工业发展战略

  以产品结构的绿色化为核心,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以机械、化工、建材、纺织和电子等行业的主导产品为重点,以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使用和环境影响最小化为原则,大力开展产品的生态设计与研制开发,通过产品的绿色升级换代,突破绿色壁垒,提升江苏工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运用经济手段,引导产业关联的生态化转向,培育构筑规模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生态工业园区体系,推进具有循环型工业特点的零排放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以冶金、建材、能源等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具有废物吸纳作用的环境无害化、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产业,重点扶持有益于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非竞争性产业建设,改善提升工业系统的生态功能。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研究和开发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提升工业的科技原创性能力;大力扶持技术应用扩散和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着力研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节水技术,无废少废工艺,废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技术进步对发展循环型工业的贡献率。

  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结合沿江开发,开展循环型工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挥区域层次示范的综合效应,联动腹地,辐射全省。选择一批基础较好,有条件的城市、工业园区和企业,建设一批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集中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三)循环型服务业发展战略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提升第三产业整体竞争力。构筑企业网络、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商务、数字城市等信息平台,增强循环型信息资源对于物质资源的替代功能。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物流技术体系,推进发展生态物流产业。通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展电子银行这一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

  开展第三产业清洁生产,提高服务业环境管理水平。建立符合第三产业发展的清洁生产体系和绿色认证体系。积极配合旅游战略的实施,整合旅游资源,通过产品创新及提升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旅游区生态环境建设。在生产、流通企业选用各类符合国家标准的可降解的环保型替代产品,积极推行可降解塑料袋或纸袋,生产销售绿色食品,建立绿色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行包装绿色化。

  不断创新机制,做大、做强环境服务产业。通过机制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并坚持社会化、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原则,打破环保产业服务领域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鼓励服务企业优化组合,并推动建立以资金融通、工程建设、设施运营和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服务体系,提高环境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

  (四)循环型社会发展战略

  以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为原则,构建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建立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市场机制,通过法规政策、经济合同、执行污染控制标准等手段规范不同的利益主体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建立政策法规体系,保证循环型社会的原则得以贯彻。循环型社会贯穿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及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整个过程。应对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以及再利用者的行为加以规定,保证循环型社会的原则得以贯彻。

  培养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形成与循环型社会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树立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观,确立“资源有限,取之有度”的资源观,培养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第三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发展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社会,加快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

  二、基本原则

  (一)“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坚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并重,通过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实施资源使用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回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

  (二)整体推动原则

  循环经济发展要纳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之中。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融为一体,提高经济运行和社会建设的生态化质态,促进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相容。

  (三)科技先导原则

  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先导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省战略的紧密结合,促进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紧密结合。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建立起循环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逐步降低农业系统有害投入品的投入强度,大幅度提高全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物质循环再利用率、农产品安全性和农村整体经济效益,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明显改善,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安全、名牌农产品。

  ——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增强,企业清洁生产持续实施,生态工业园区有效运行。明显提高工业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深化江苏生态工业体系建设。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降低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档次,培育一批规模以上的服务业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和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污染物排放。建立健全环境服务体系,推动环境服务业的发展。

  ——树立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生活观念,建成社会生活与消费领域的绿色供应系统与保障体系、遍及全省的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网络以及废旧物资回收与再生利用网络系统、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与处理系统、节水节能的社会系统,完善循环型社会的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建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经济社会体系。

  (二)阶段目标

  到2005年,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建设的示范工程。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有所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万元GDP能耗降到1.27吨标煤,万元GDP水耗降到350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5%,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到2010年,基本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框架。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GDP能耗降到1.18吨标煤,万元GDP水耗降到250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四、江苏循环经济建设主要指标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中国湿地博物馆展示湿地之美
    中国湿地博物馆内的湿地与人类厅。  海南红树林湿地景观。…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