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从“征服”珠峰到保护珠峰

作者:赵永新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9-8

  “珠穆朗玛峰,当我们闭上双眼,细细品味着这个名字的时候,那种神圣的感觉会慢慢浮上心头。她的神圣,源于她高不可攀的宁静与纯洁……”

  这是我国第一个走完地球三极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先生,在一篇《为了理想》的短文中描绘的遥想珠峰的感受。

  “那您第一次看到珠峰是什么感觉?”

  高登义笑了:“说实在的,我当时没觉得珠峰有多高大。一位同事甚至开玩笑:珠峰不过如此,我多吃两个馒头也能登上去!”他解释说:因为登山大本营海拔就5000多米,加上珠峰的周围有许多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相比之下,珠峰就显得“不高大”了。

  那是1966年,26岁的高登义第一次走近珠峰。刚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3年的他,就承担起为登山队员预报天气的重任。就是在技术装备非常完备的今天,能否准确预报天气都是成功登顶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老师陶诗言的鼓励下,高登义和他的队友准确地预报了登顶天气,为潘多等队员成功登顶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登义告诉我们,那真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在“人定胜天”思潮的鼓舞下,“征服珠峰”、“战胜自然”成为国人的雄心壮志。

  他第一次对此产生怀疑,是在1988—1989年的南极。“那一次科考船被冰层围困,我们用光了所有的炸药,刚把冰层炸开,就又被新的冰层困住了,我们只能坐以待毙。7天之后,由于自然的原因,冰层退去,我们才捡了一条命。”高登义至今记忆犹新:“这次历险让我反思了好久:人类能征服自然吗?不能!在大自然面前,不光是个体的人,就是群体的力量也是非常有限的!人类只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当大多数人还沉醉在“征服珠峰”的喜悦中时,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关注珠峰的环境状况了。1975年,在刘东生先生的“命令”下,高登义负责起珠峰的样本采集工作。他得到了王富洲等登山队员的帮助,从珠峰峰顶开始下降至6000米,每隔500米采集一种样本,带到大本营。峰顶的新雪、冰块,峰脊的岩石、土壤、空气、降水、地衣……足足装了几十箱。高登义和同事又把样品送到有关单位逐一进行元素分析。以后每次攀登珠峰,采集样品成了队员们的“必修课”。

  原来,珠峰位于北纬28度,既处在西风带内,又属于赤道与南、北极的经圈环流交换之中。“树大招风”,东西南北的气流夹带的任何元素,都可能飘落在地球最高峰。因此,从珠峰的环境变化,就能“一叶知秋”,为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

  珠峰环境监测的重要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验证。1990—1991年,中东油田燃烧,成为震惊世界的环境事件。1992年7—8月和1993年7月,高登义等近20名科研人员在珠峰北坡绒布河河谷进行了环境监测和地气观测研究。与1975年的监测结果比较,答案让人既惊又喜:1990—1991年期间中东油田燃烧的排泄物通过西风带传送到珠峰地区,使得珠峰北坡的大气和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在水样品的14种元素中,有13种元素的含量都超过了1975年和1993年的含量值!

  “对于珠峰这块洁净而又敏感的土地,人类必须珍惜它,关注它的环境变化。”高登义认为,珠峰监测“功在千秋,利在全球”,政府应该负起责任,使之长期坚持下去。“千年之后,如果世界上有一条珠峰的千年环境变化曲线,对于人类认识和预测全球环境变化将是一种多么大的贡献啊!”

  停顿片刻,高登义又说,除了全球环境变化,登山、旅游活动对珠峰产生的环境影响也不应被忽视。根据资料统计,1998年到珠峰地区的旅游者超过两万人,每年产生的废弃物将达到几十吨。此外,登山者和徒步旅行者留下的诸如帐篷、睡袋、氧气瓶等废弃物,给神圣的雪山留下了沉重的遗憾。而丢弃在高海拔地区的废弃物,除非组织登山运动员,一般人很难上去清理。“有朝一日,当人们满怀憧憬来到此地,希望实现人生理想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垃圾遍地、污迹斑斑的山峰,将会作何感想?”

  解铃还须系铃人。1996年,高登义与王富洲组织了一支清洁队,与西藏登山协会的同志一起,开展了首次清洁珠峰活动,得到世人的称许。此后,清洁珠峰成为与攀登珠峰同样受人关注的风景线。

  然而,要想把丢弃在珠峰的垃圾清扫干净,绝非一时之功。因此,经高登义等人倡议,在安利、惠普等知名企业的赞助下,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与西藏登山协会于今年6月5日在北京发起了“2004珠峰环保行动”。9月,清洁队伍将踏上征程,为珠峰保洁。

  “清洁珠峰的意义并不局限于珠峰。”高登义说,我们想借这次行动,唤起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珍惜我们的大自然。

  高登义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三四十年以前,在珠峰海拔5300米的地方,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冰塔林。身处其中,像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童话王国,简直妙不可言。这情形,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第一次带我走进茂密的大森林……可惜,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现在,即使在珠峰6000多米的地方,这样的冰塔林都找不到了。”

  临别时,他把自己在大半生探险、科研生涯中悟出的人生真谛送给我们———与天知己,其乐无穷;与地知己,其乐无穷;与人知己,其乐无穷。

  《人民日报》 2004年08月12日 第十六版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没有相关文章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