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植:大熊猫的朋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千龙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28
 

   常常听到学生和朋友们聊起选择职业的种种困难,这让我回想起当初我开始做熊猫研究时的心情。我并不是从小就立志要研究野生动物。和很多孩子一样,直到考上大学,我也不是十分清楚将来究竟要干什么。平时我热衷于读各种各样的传记,特别是关于旅行和探险的。达尔文的“贝格尔号”环球航行;珍妮古多尔和戴安福西与猩猩在一起的生活;以及动物学家们在南美、非洲和亚洲的丛林草原中与野生动物朝夕相处……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和发现让我感到着迷兴奋,但我并没有把它与选择专业联系起来。那是举国上下“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年代,周围的同学们大都选择了学习尖端科技(事实上也没有很多选择的余地),父母和学校无不为之自豪。我也不例外,上了北大的生物化学专业。这期间懵懵懂懂地念书、考试,可是一想起这辈子就干这个了便不由得心虚,但又无可奈何。就在这时,我遇到了正在四川卧龙研究大熊猫的潘老师。身边就有人在从事着书中所描绘的工作!这发现使我豁然开朗,而先前的低迷状态也使我更加意识到机不可失,因此尽管周围没人赞成,我仍然决定转学生态。而后的事实证明,这是我一生中最明智的决定之一:从此我的生活和学习有了方向,遇到困难时能想到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和坚持,而不是怨天尤人。 如此积累下来,人越来越有信心,生活也更加有意义。 

  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所做的事情是自己热爱的。在这个社会上可做的事情太多,道路也不止一条,而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如果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多考虑一点兴趣,多用一点“直觉”,少顾忌“时髦”和周围人的眼光,那么一个人就更有可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做喜欢的事情,是一切成功的基础。 

  吕植:大熊猫的朋友 

  吕植:“以我们的经历鼓励青年成才……首先什么样算成才?评上十大杰出青年?” 

  记者:“每个人道路不同嘛,您就讲您的经历吧??您为什么选择做这一行?” 

  吕植:“总有人问起这个,比如我的成就,为什么做这个不做别的,为什么不出国,都成公式化的问题了……我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答案。我可能比较幸运,从比较小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应该走的路,这么多年都在积累,直线向前,没什么岔道,每一步都为后面奠定了基础,一直在上升,相对比较顺利。” 

  记者:“一直都是这样?” 

  吕植:“也不是。在确定目标之前,有一段时间也拿不定主意,迷茫痛苦,不知道该干什么,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做成一两件事,能不能把它们做好。” 

  记者:“那是什么时候的事?” 

  吕植:“大学时代吧……” 

  当时的电视台正在播放英国连续剧《达尔文》。这位进化论创始者的环球航行经历,在童年吕植的心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大学时期的一次野外实习,吕植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而这与她想象中的生活更接近了。 

  吕植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1981年,16岁的吕植考上北京大学生物系。 

  虽然后来到处都在宣传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但生物在当时远不如数理化热门。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个专业比较偏,近似于农业之类。 

  那么吕植为什么要报生物系呢? 

  从这点来看,当时的媒体对科学的宣传功不可没。其时“文革”刚刚结束,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带来了“科学的春天”,在文艺作品中也有诸多体现。 

  “最先是电视剧《达尔文》……” 

  当时的电视台正在播放英国连续剧《达尔文》。这位进化论创始者的环球航行经历,在童年吕植的心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虽然小孩子并不懂得此事的意义,却本能地觉得它很有意思。 

  “再后来,又在报纸上读了珍尼?古道尔考察猩猩的连载故事……” 

  珍尼?古道尔的生活让吕植充满向往,她隐约觉得这才是自己应该过的生活。 

  ??少年吕植从没想过,有朝一日她自己也成了这样的人。而且后来她与珍尼?古道尔相识交往,合影留念,互赠礼品,甚至自己的名字也被珍尼?古道尔在讲座中反复提及。 

  正是达尔文与珍尼?古道尔的故事,给了吕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她在填志愿时报了生物系。 

  遗憾的是进入北大之后,吕植才发现这里的生物学研究与她想象中的大相径庭,既没有植物专业也没有动物专业。结果在选专业时,吕植也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同宿舍好友报了生物化学专业,吕植也就稀里糊涂地跟着报了,根本不知道那是干什么的。 

  稍微了解生化的人都知道,在这门学科里化学的内容极多,还有不少需要记忆的内容。对于吕植来说,跟着学也能及格,但总觉得与自己格格不入。她感到没前途,没方向,因而也就没动力,颇似无根浮萍的感觉。一时间吕植陷入一种巨大的迷茫和沮丧,那段时间她总是问自己在干什么,在写给妈妈的信中也流露出了这种担心: 

  “我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毕竟从小就是好学生,又上了国内最好的大学,亲朋们都对她寄予了厚望。 

  转眼就到了大二暑假,正好遇到别的专业野外实习,于是吕植便自费跟着去了烟台海边??人家实习,她跟着游山玩水。 

  这趟旅行很合吕植的性格??每天变化多端,做不一样的事情,不再循规蹈矩。 

  “也许与当时的大气候有关吧。”吕植回忆说。“那时刚刚允许有一点自由的思想,我的性格又适合野外,恰巧又有了这样的机会。” 

  说是“游山玩水”,毕竟不同于旅游团的风光旅游。吕植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而这与她想象中的生活更接近了。 

  最重要的是,这一次她遇到了潘文石老师。 

  有两年,每次看见悬崖时吕植都会想:当年曾周从那60米坠落下来,大概用了5秒钟的时间;在那5秒钟当中,他都在想些什么呢?这件事对吕植震动很大:生命很脆弱,说没有就没有了。我们来的偶然,去的也容易;所以更要珍视生命,过好每一天。 

  其时潘老师正在卧龙研究大熊猫。他特别能说,很会讲故事,每天招上一群学生,眉飞色舞地讲那些有趣的经历。 

  “如果我不遇到潘老师,或者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我的生活也许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吕植不是人家正式学生,虽然十分向往,也只能在外围“旁听”。这时有一个同学告诉吕植:潘老师正在招学生呢,要做熊猫研究,你不去试试? 

  吕植从没想过这等好事会落在自己身上??当然要去试试。 

  吕植把这一想法对潘老师说了,当时潘老师对她并不了解,于是说“考虑考虑”??谁都明白,这是一种委婉的推辞。 

  偏偏小吕植就不懂事,真等着潘老师“考虑”。而且不光等,还主动帮潘老师“考虑”。其时正当野外实习,每天一大早吕植就守在潘老师门外,他一起床出门吕植就问: 

  “潘老师您考虑好了吗?” 

  一幅经典的拜师画面。 

  “那好吧,试试看。”潘老师真的认真考虑了。 

  “回去我跟系里打报告转专业。” 

  但转专业在当时是很难的,没有特殊理由不可能做到。这时潘老师提出一个办法:“要不考我的研究生吧。” 

  其实要真转也没法转,因为本科没这专业。于是吕植一边上生化学,一边恶补动物知识,终于在1985年春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 

  没等分数下来,吕植就跟着潘老师去了野外??所以吕植的本科毕业论文,基本上是在野外做的。 

  初到野外的时候,吕植感觉特别好,直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形?? 

  “真的是梦想中的样子!” 

  一条弯弯的山间小路穿过森林,上面覆盖着皑皑白雪,一路上都能看见动物的痕迹。走着走着,突然就看到了野外工作站??一座四面环山的小房子。 

  吕植在那里一呆就是三个月。 

  不想这次却发生了一个意外?? 

  “同去的有三名学生,有一个现在做古脊椎方面的研究,还有一个牺牲了……” 

  牺牲的男生叫曾周??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在野外要做熊猫数量调查,不同的小组在不同的山谷里走着不同的路线。结果这天晚上,吕植这一组回来了,曾周那一组却没回来。 

  发现人没回来马上去找,在悬崖边发现了滑落的痕迹,但是晚上无法搜寻。第二天组织人去爬悬崖,吕植就在山下等着。不一会儿消息传来:人已离去。 

  这件事对吕植的震动相当大??头一天大家还在一起说笑,第二天东西就变成了“曾周的遗物”!这一事实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他只比我大一岁多。”当时的吕植还不到20岁,而曾周刚刚过完他的21岁生日。 

  年轻的吕植从没经受过、也从没准备经受这样的事情。所以后来有两年,每次看见悬崖时吕植都会想:当年曾周从那60米坠落下来,大概用了5秒钟的时间;在那5秒钟当中,他都在想些什么呢?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