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情节到绿色选择

——专访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作者:记者 张俊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5

  有一个并不为公众所熟知的中国人入围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他还被选为\"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和进入2006杜邦杯环境新闻人物排行榜,他的名字是马军。

  他领导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推出了中国第一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发布了\"中国水污染地图\",今年又与20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共同发起了\"绿色选择\"的倡议。

  从个人的水情节,到组建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从创立一个全国性的污染信息发布平台,到发起全国性的公众参与行动,马军对环境保护的心路历程又经历了怎样的蜕变与升华?



  1  一个人的水情节

  如果不能改变治水思路,很多地区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水危机

  背景:在马军1999年出版的《中国水危机》一书中,分析了中国七大流域各自面临的水问题,认为如果不能改变仅仅通过工程措施治水的方针,中国的很多地区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水危机。此书被广泛地称为中国版的《寂静的春天》。《寂静的春天》是1962年出版的世界经典环保警示录。

  记者:你好象有水情节,曾写过《中国水危机》,现在在做“中国水污染地图”,今年又在世界水日(3月22日)前夕发布了“绿色选择”的倡议。污染有多种形态,为何独关注水呢?

  马军:前些年我从事媒体工作时,看到很多地方环境问题严重,水资源问题非常大:黄河断流频繁发生,淮河出现大的污染事件,而南方一些水乡竟也无水可用,长江1998年发生大洪水等等。我在和一些官员、专家探讨这些问题时,他们认为黄河已基本治理好了,可当时黄河已经有几个月没有一滴水可以流入大海,我觉得他们所提到的治水思路难以保证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此开始进行反思和研究。在1999年底我完成了《中国水危机》,提出如果不能改变治水思路,很多地区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水危机。

  记者:那你认为这些年中国在对水资源的认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马军:大家对水资源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那时候,人们更多的是想改变自然、征服自然,想让资源为人所用、分干吃尽的思路。现在,水资源问题正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严重问题,上升到维持生命健康的高度,这种社会共识正在形成,这是科学发展观念的形成,是巨大的进步。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虽然局部状况有所改善,但大的水环境形势还很严重。经济增长迅猛和城市化规模的扩大等经济增长过程中形成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们的努力。

  记者:从个人的水情节到走向公众参与,你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思考或做过什么尝试?

  马军: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一个演变和深化的过程。一开始,在接触中发现问题,然后是思考和写出问题所在,但对怎么去解决提得不多。等书出来后,很多人希望了解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问题,我也开始思考。我考虑过不同的方法,比如说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技术等;再比如说完善财政手段,解决污染治理的资金问题;再就是如何运用市场手段来解决问题。

  现在,我依然认为应该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应该以价格机制来调动节约型社会的积极性。水资源的稀缺性应该通过价格体现出来。但在调整水价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公众确信这样做将有助于提高水质,改善水环境。如果在提高水价时,公共部门能将污染防治的价格结构和成本公之于众,并且对公众做出能有效处理污染、促进环境改善、水质提高的公示,就更容易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关键还是要看决策程序是否正当。

  2  探求参与之道

  公众不应坐视环保部门孤军奋战,应该成为环保部门的同盟军

  背景:2006年6月,马军组建了民间环保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出现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到现在不过10多年的时间,中国已经有了1000多家民间环保组织,而且成为中国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民间组织。从这种迅猛发展,我们可以感受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需求之大和呼声之切。

  记者:你所了解的环境保护的参与渠道有哪些?它是否足够或还存在哪些问题?

  马军:《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是我国第一部保障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纲要中也提到了公众参与,新近颁布将于明年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暂行办法(试行)》是现阶段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力举措。

  国家环保总局为推进公众参与做了很多努力,保证了公众参与的可能性,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如果项目连环评都没做,何谈公开、透明的环评;有时因为没有环境容量,一些项目就绕开了环评;还有很多环评在公示方面不到位,环境信息数据收集也不到位;此外,环境信息公开也存在各种障碍。如果连基本信息都不了解,公众又怎么能够

  进行有效、明白的参与呢。

  记者:怎么看待和评价用行政执法的手段解决污染问题?

  马军:目前,环境法律、法规大量被确立,但因为体制方面的原因,很多时候都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一些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增长,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怎么让这些法律、法规得到执行,动力来自何方?我认同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的论述,环境保护的源动力只能来自民众,来自受影响的民众。因为这种影响会危及到这些民众甚至他们的子孙,所以他们是不会妥协的。公众的参与是环境执法和环境改善的动力之一。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做开发区、工业园区,任意承诺降低环境标准甚至实施挂牌保护,等你保护了、等你审批了,执法人员还能有多大作为的空间?

  记者: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马军:我认为应该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方面结合起来。所谓自上而下,就是要加强环保部门的权力,让他们能够不折不扣地执法;而自下而上就是要依靠公众参与的力量促进执法。我认为有一些问题靠其自身不能得到直接解决。

  在自下而上的推动中,在公众参与方面,我认为国家环保总局是最积极的。公众不应坐视环保部门孤军奋战,应该成为环保部门的同盟军。但很多时候在公众参与上还有很多限制,缺乏法规和制度的保障。公众的环境利益受损,但精力有限,或者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去跟进一些复杂事件。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民间环保组织代言这样的环境利益。

  记者:如果进行环境信息的全面公开,会不会造成某些群众情绪不稳定或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呢?

  马军:我们应该相信公众,相信公众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有足够的理性。现在已不同于信息匮乏时代,公众如果不能从正常渠道得到消息时,所得到的一些片面甚至不准确的消息,其实更不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从环境信息公开的实践可以看到,公开可以避免一些环境问题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3  走向绿色选择

  没有人能剥夺您选择绿色消费的权利

  背景:2006年9月,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推出了中国第一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发布了“中国水污染地图”。今年3月21日,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和20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向中国广大消费者发出“绿色选择”倡议,希望大家在消费过程中考虑企业的环境表现,在污染企业改正其行为之前不选择其产品,用自己的购买权促使企业改变其环境行为。

  记者:建立“中国水污染地图”大半年了,你们目前在网站提供了多少信息和数据?

  马军:这份地图收集了全国31个省和超过300个地级市的水质、排放和污染源信息。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和资料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可以看出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在加大,但仍然有很多地方环境信息是空白,有上百个城市都没有提供任何有意义的数据。随着新的环境信息公开法规的推出,相信环保部门将提供出更翔实、准确和有益的信息。

  记者:提供信息希望达到怎样的目的,接下来有什么计划和打算?

  马军:我们提供这些河流和污染企业信息的目的是希望能推进公众的参与。地图提供带有着色标识的河流,可以帮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身边的水质。我们正从地图走向实际,通过和各地环保组织的合作,对具体污染源进行定位,让社区和公众看清楚谁是严重污染源。这本身就是公众参与的过程。

  目前,我们中心正在做中国空气污染数据库,计划近期完成并发布。

  记者:“绿色选择”行动共曝光了多少家企业,他们对此有何反应?

  马军:我们收集并公布了由政府和媒体披露的超标企业达到了5500家,其中包括许多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他们中大部分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有一些企业表示愿意私下谈,说总部看到后给他们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我们不希望公关性地解决问题,我们希望用公众的不选择来影响一些污染企业的环境表现。同时,我们也倡议企业能管好自己的供货商,对供货渠道进行更严格的环境审核和管理。

  我们希望配合政府部门的监管,通过让公众了解企业超标排放的行为,提升环境违法行为的成本,将公众压力转化为企业做好环境保护的现实动力。

  记者:国内企业与外资、合资企业对活动的反映是否存在差别?

  马军:从现有反馈来看,国内企业不如外资和合资企业重视。一些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企业会主动跟中心进行沟通,提供大量的材料,解释当时发生了什么违规排放情况、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出现的问题以及将来的计划。有日本企业说,因为绿色选择行动中被曝光,造成订单减少,被一些商业伙伴和行业协会所抵制。正是这种外部的压力给企业以环境治理的动力。但在中国,这种外部压力严重不足,公众对企业的环境表现还不够关注。

  记者:上了“黑名单”的企业难道就不能洗去身上的“黑”了吗?

  马军:现在有数十家企业就此问题跟我们进行沟通,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解释当时发生了什么违规排放情况,采取的措施和将来的计划。这是沟通和互动的开始。目前我们已经开发了一套审核标准,并得到了有环境审核能力的技术服务机构的认同,由他们对企业进行第三方的审核,而这个过程将有当地环保部门的参与。目前有6家企业承诺在规定的时间做审核。其中上海松下电池有限公司于5月中旬率先完成了对其环境管理体系和污染设施能力的第三方审核。

  记者:公众对“绿色选择”行动的参与情况如何?

  马军:常常听到公众说起,我希望治理污染,但我没有权力也没有专业优势,我能做什么呢?公众参与确实还存在障碍,但没有人能够剥夺您选择绿色消费的权利。目前公众还没有激发出绿色消费的热情和习惯,一方面宣传做得还不够到位,另一方面获取信息还不方便。我们计划进一步完善这种数据披露方式,正在和我们的IT合作伙伴震旦纪网络科技公司合作,设计新的网站的搜索功能,不仅按地域分类,还按行业、产品来分类。引导和培养公众养成绿色消费的习惯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绿色选择也会是一个长期的行动。

  记者:不同的环保民间组织会以不同的方式来促进环保,有人用法律手段帮助受害者维权,有人用环境教育的方式感召公众,而你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

  马军:市场是重要的,市场能更优化地配置资源。如果能将公开、参与、法治、责任配合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好的市场机制。

  我们希望创造一种良性的动机,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让利益方获得知情、参与的权利,创造良性的竞争舞台。企业重视环境保护需要动机。同时,我们希望依法、理性、有效地解决问题,有序参与是政府、公众和企业都共同接受的,这是一个起点。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nny 

延伸阅读
    没有相关文章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