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野生动物的守望者

——记生态环保摄影家葛玉修
作者:董得红    文章来源:自然保护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6/6


葛玉修工作照 (陈占荣摄)


 那是2014年7月下旬的一天,葛玉修给我打来电话,说8月1日下午他的画册《青海湖精灵》要举行首发、捐赠仪式,请我作为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的代表一定参加仪式。8月1日下午,当我风风火火地从西宁城的最西头赶到最东头,走进省银监局的会议室时,首发仪式已开始,偌大的会议室坐满了人,坐在主席台的葛玉修正在给省档案馆、省图书馆、青海师大图书馆以及海晏县牧民、青海师大蓝眼睛协会等赠送《青海湖精灵》画册。仔细一看,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等领导坐在主席台。

随后来自摄影家、文联、商会等各界人士和领导陆续发言,对葛玉修20多年来的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望着主席台上已满头华发,却精神矍铄的葛玉修,不仅回想起近20多年来葛玉修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不平凡的经历。

知道葛玉修这个名字是上世纪90年代。那时我参加工作不久,喜欢文学的我习惯收藏《青海日报》周末版。在周末版上,经常看到一个叫葛玉修的人发的普氏原羚和青海湖候鸟的照片与文字说明。开始从事青海森林资源调查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我,有一种尽快认识这位关心野生动物的人的冲动和迫切愿望。当时通讯落后,打听到一个人是件不容易的事。那时每年夏秋季节,我都在林区从事野外森林调查,一出去就半年多时间,只能在野外回来后搜集整理和收藏周末版报纸,也就又想起打听葛玉修。1997年到黄南州开展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偶尔听说葛玉修在尖扎县人民武装部工作,进一步打听时知道了葛玉修原来曾在黄南州军分区服役,现已转业到地方,依然在青海。



杜经涛摄


真正见到葛玉修是在10多年前省环保部门组织的一次生态保护研讨会上,我们各自在会上做了交流发言,会后私下交流,他也知道我,说看过我写的一些生态文学文章,从那以后就有了更多的接触。2011年我到省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持工作,与葛玉修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共同参加省上有关生态保护活动,全省性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特邀他参加,请他演讲,也对葛玉修有了更多的了解。

葛玉修是山东人,生于1953年。1970年当兵到青海,在青海度过了24年的军旅生涯,历任战士、班长、指导员、团职干事、武装部政委。在部队里,他自学摄影,拍摄了许多反映青海风光和民族风情的照片。1994年转业至青海省人民银行,后就职于青海银监局,担任纪委书记。地方工作为葛玉修从事业余摄影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1995年春天,痴迷摄影的他首次踏上了青海湖鸟岛,很快,他被蓝天碧水间万鸟欢歌的一幕幕壮观场面所震撼。在震撼中,他猛然感到摄影者终生所求的天地间的美与和谐都集中在这些鸟的身上了。从此,他深深地迷恋上野生动物,也为此吃尽了苦头。



   

     在距青海湖北岸约8公里的湖面有个岛屿,从前湖水较高时,只有高出湖面的3座石峰露在水面,远远看去像三块乳白色的石头漂浮在湖面,人们就起名三块石。后来有了船以后,人们来到岛上,发现三块石是连在一起的孤岛。长千余米、宽百余米的孤岛上寸草不生、无比荒凉,但却是斑头雁、鱼鸥和鸬鹚等众多候鸟的天堂。葛玉修曾6次登上三块石拍照和观察候鸟的生活。令人最为可怕的是1995年他独自一人在那里呆了7天7夜。从“151”景点搭便船走了5个多小时才到达岛上,那时那里没有任何通讯信号,几天里没喝过一口热水,没吃上一口热饭,强烈的紫外线晒得手脸爆了皮,酷似刚出土的新洋芋见风后卷起的一层层表皮,地面上是千百年来积攒的厚10多厘米、臭气熏天的鸟粪,头顶黑压压的鸟群时不时拉下粪,鸟粪经常溅满脸颊及全身,岛上到处有眼睛看不清的鸟儿寄生虫跳蚤,咬得满身疙瘩,浑身痛痒。上岛的当天午夜,突然狂风骤起,使得青海湖上狂涛山立、巨浪冲天,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带去充饥和解渴的2个西瓜被波浪打入湖中。天亮时,湖面又恢复了平静,看到空中自由翱翔的鸟儿,湖中整齐地排着队跟着父母亲学游泳的斑头雁雏鸟,岛上一窝窝还没长出羽毛,全身肉红,看见他在窝边举起相机,就把他当做父母亲伸长脖子“咕咕”叫着要吃的的憨态时,夜晚的惧怕被忘得一干二净。在岛上,他救护了10多只刚孵化出卵后被父母遗弃的小斑头雁,没吃的,就把仅有的黄瓜掐碎后喂,小斑头雁们吃的津津有味。那几天小斑头雁们形影不离地跟着他,晚上睡觉时依偎在他身边。在他心中,成千上万的鸟儿为他作伴,有何畏惧!还让他兴奋的是,2天后一个西瓜又被风浪吹了回来,他迫不急待地捞起切开,大口地吃起来。在苦涩的咸水中泡了2天的西瓜,甜咸交加,那种滋味的西瓜一般人都品尝不上的。

2002年“五一”假期,为拍摄黑颈鹤,葛玉修搭便车来到了距西宁850公里、海拔4300米的玉树州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天早晨,他在沼泽地里发现了一对黑颈鹤低头觅食。他屏住呼吸,慢慢靠近了目标,按动快门。这时,脚下的草墩开始晃动,他急忙朝前面的草墩跳去,不料一脚踩空,陷进沼泽,越陷越深,双腿都已陷入泥沼。情急之中,他用三脚架的手柄钩住草墩而侥幸逃生。次年正月初八,他在零下30摄氏度的青海湖泉湾的冰面上拍摄大天鹅,“咔嚓”一声掉进了冰窟窿,几经挣扎爬了出来,但浑身上下瞬间都结成了冰。


    

      2002年夏天,葛玉修自费出版了青海省第一本专题摄影画册《鸟岛》,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人们从《鸟岛》中的100多幅精选照片中了解到青海湖候鸟最真实自然的生活。

葛玉修是我国第一个拍到普氏原羚的人。普氏原羚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变迁中,适应青藏高原隆升、变寒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高原特有动物。历史上普氏原羚的足迹曾遍布青海、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那时候,它们的家园广袤无比。然而,它们凭野生动物的本能和无知与有智慧的人类争夺地盘,结果被自以为是的人类一片片地掠夺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青海湖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以自己博大的胸怀接纳了那些无家可归的普氏原羚。在青海湖母亲般温暖而宽广的胸怀中,普氏原羚成为生活在青海湖畔的最古老的动物。普氏原羚虔诚地爱恋着青海湖,长期以来一直栖息在青海湖畔比较平坦的半荒漠草原地带,从不离开青海湖畔,到达更高的山地,也不到纯戈壁地带活动,所以被称为“滩黄羊”。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一些人为因素影响,普氏原羚这一珍贵动物目前仅存于青海湖周边地区。1996年和1998年,普氏原羚先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列为危级动物。1999年中国的濒危兽类红皮书将其列为危级动物。10多年前,普氏原羚的数量一度减少为300余只,比大熊猫数量还要少。




1997年11月下旬,葛玉修与朋友一起去布哈河口拍摄大天鹅,半路上碰见了7只褐黄色的动物排成一线跳跃着狂奔,尾部的一团白色犹如盛开的白莲花,在枯黄色的草原上分外醒目。他举起相机拍了下来。此照片成为全国第一个拍摄到的普氏原羚。

从那时起,葛玉修就开始关心起普氏原羚,把挽救这一濒危物种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始高度关注其生存的环境。
     2004年一月,葛玉修在青海湖东看到了一只被狼撕咬得血肉模糊的普氏原羚雄羊,他被普氏原羚临死前顽强挣扎的惨状而伤心得落了泪。从那时他才知道,随着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普氏原羚的栖息地大为缩减,人类无情地侵占了普氏原羚的家园,逼迫到荒坡沙丘上寻觅食物和水源,体质越来越差。而如今,它们又遇到了牧民们围护草场的网围栏,这些网围栏一方面分割了它们的栖息地,使平时分开的雌雄种群在繁殖季节里难以合群,另一方面当普氏原羚遭到狼等天敌的追捕时,又给它们在奔跑逃生设置了人为障碍,使其处于任狼宰割吞噬的境地。更为严重的是网围栏隔离了种间基因交流,迫使普氏原羚近亲交配,遗传品质越来越差。
     对一般人来说,摄影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对一个有责任的摄影者来说,
摄影历经千辛万苦,甚至是生死考验。为拍摄普氏原羚而不惊扰它们,葛玉修在寒冷的草原上一潜伏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还需要匍匐前进,被尖利的石头划破衣服和皮肤是常有的事情。他曾经3次和饥饿的狼群近在咫尺遭遇,多年的野外拍摄经验,使他机警地躲过狼群,并拍到狼的照片。葛玉修的普氏原羚照片越拍越好,他甚至拍到了普氏原羚求偶、交配、瞬间跳跃和直立的照片。

专家们评价说,他拍摄到的照片,是目前国内关于普氏原羚质量最高的第一手视觉资料。

当他从有关资料了解到普氏原羚是以沙俄职业情报军官“普热瓦尔斯基”的名字命名,而普氏不仅大肆掠夺我国西夏文物、还凶残杀害我同胞后,强烈主张:“中国独有的羚羊物种,应该拥有一个中国的名字。”他请教专家、朋友建议给其增加个中文名字“中华对角羚”。在葛玉修的奔走呼号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华对角羚”这个名字越叫越响。

中国西北部独有的野生动物冠上一个外国人的名字,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愿意的事。但一个物种的命名是要得到国际动植物分类组织的认可和世界的公认。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关心普氏原羚的每一个人都期盼着“中华对角羚”能成为其学名,那将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葛玉修依然为此做着不懈的努力。

为唤起全社会保护普氏原羚,葛玉修发起创办了青海省第一个民间生态环保影响网站“青海青”,旨在“关注野生动物,维护高原生态”。还在其它网站发表“呼吁建立中华对角羚专属保护区”的建议,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与广泛响应,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2008年12月,普氏原羚特护区在青海湖北岸成立,葛玉修被聘为保护站荣誉站长。

1995年以来,葛玉修利用业余时间200余次去青海湖,21次到三江源,10次到可可西里,风餐露宿,拍摄了11万余幅高原野生动物的图片。在拍摄野生动物和亲近野生动物的过程中,他发现了野生动物生存面临的威胁,拍摄不再是最大的“爱好”。他开始奔走呼吁:“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他把青海湖及周边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及保护方面的问题,写成了百余篇文章而广为宣传。他被北师大——香港漫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青海省直机关党校等聘为客座教授,还担任了西宁市七一路小学、沈那中学、虎台中学和西宁五中等校外辅导员。他用自己拍摄的300余幅图片制成了生态环保课件,在全国各地演讲。
    20多年来,他几乎牺牲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而开支也都由自己承担。交通是乘公共汽车、搭便车,或几个朋友拼车,紧急时自己打车,现在西宁有两个出租车司机已成了他的好朋友。吃饭主要靠自己带的干粮、罐头和蔬菜瓜果,极少到饭店或生火做饭。住宿是住牧民家里、种羊场宿舍、搭帐篷或牧民开的小旅店。拍摄中他都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从未请过假。




1995年以来,葛玉修在青海野生动物和生态保护方面做出了艰辛的努力,社会也给了他很高的荣誉,被誉为“青海湖鸟王”、“中华对角羚之父”、“青海生态环保先行者”、“青海环保志士”,当选2008北京奥运火炬手、2009年度“感动青海人物”,“2010—201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斯巴鲁生态奖、最美青海人、青海省及中国金融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青海卫视、东方卫视、山东卫视、凤凰卫视,《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等70多家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

在葛玉修的积极呼吁和社会各界及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普氏原羚的栖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青海湖周边已形成19个普氏原羚活动区域、11个栖息地,野外种群已达到1000多只。青海湖周边已有许多牧民将网围栏高度从1.5米降低到1.2米,并拆除上面的刺丝,还普氏原羚一个自由的空间。

 2015年12月22日,葛玉修走进青海大学,结合自己45年在青海的亲身经历,向300多学子演讲青海湖鸟类与野生动物保护,传递聚焦生态环境与关爱野生动物的社会责任。在近3小时的讲座中,现场掌声雷东。这是他第500场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讲座。葛玉修说:“有生之年会将青海野生动物和生态保护工作一直持续下去。青海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我永远在路上!”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这13张经典照片 堪称太空摄影的里…
    国外媒体为我们整理了太空摄影史中一系列极具里程碑意义的照…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