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名家文丛 >> 郭耕文集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一个生态博物馆的人文取向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一个生态博物馆的人文取向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郭耕    文章来源:郭耕文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12

  梗概:1、生态博物馆概况;2、笔者对人文的理解;3、麋鹿苑独特的户外生态教育:湿地生态的诗化氛围;4、“麋鹿沧桑”展览中的强烈的人文取向。

  一、 生态博物馆概况

  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是博物馆的一枝,它起源于欧洲。生态博物馆不是仅指室内的生态内容的简单陈列和讲解,而是将一些自然风景优美、人文资源丰富、或民俗民风古朴的地方保留下来,使其不受工业文明的侵扰所形成的原生状态的博物馆。这种以户外展现为主的博物馆,将一些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在其所属的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中,让外来者流连其间,感同身受,从而意识到:正是由于这些人文因素所承载并发展到今天的乡土文化——有生命的活的文化,才使我们得以溯本求源,找回那份行将失落的珍视自然本底、领悟文化内涵的情怀。毕竟,生态危机,源于心态危机,心态危机又进一步加重生态危机。由此,我们对欧洲既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又首开生态博物馆之先河,就不足为怪了。

  续欧洲生态博物馆、特别是东欧建立了数以千计的户外博物馆,美国以其印地安人的保留地、日本的一村一品的造乡运动、台湾的整旧如旧的社区营造……形形色色的生态博物馆,通过对人文、生态资源的整合,既保护了当地原生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又因独具魅力的文博内容吸引大批观众而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可谓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成功经验。

  自1998年以来,中国也已出现一批生态博物馆,如贵州六枝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内蒙包头阿伦斯木古城生态博物馆、南京钟山园囿生态博物馆……其中,贵州的这家博物馆是贵州省与挪威王国合作建立的,既是我国、也是亚洲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

  综观中外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首先就是博物馆,即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必须拥有馆藏陈列、可供参观与研究、提供教育和娱乐等诸要求。但又有一般博物馆所不具备的特色:既有有生命的活的文化载体,又有其赖以生息的环境和相互作用的系统;陈列品不仅在室内,更在户外;不仅有人的生存方式、也有其他生命形式的共存;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人文的;不仅表现当前状态,而且体现历史沿革,其中不乏活的文物或活的化石,如少数民族及其服饰、建筑,牧人与马匹、草场……

  在我的眼中,麋鹿就是这样一个浓缩了诸多历史事件、负载和目睹着世态炎凉环境变迁、活生生的文化自然遗产。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这个昔日的湿地和皇家猎苑,也就是这样一座多元的、立体的、中西合璧的、古今结合的、人文与自然融会、科学与哲学契合的“四不象”的生态博物馆。

  无论国内、国外的生态博物馆,还是我们麋鹿苑博物馆,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生态保护与人文张扬并存。我想,这也许就是生态博物馆的灵魂所在吧。

  二、 对人文的理解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有人性、教养之意,亦称人文科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欧洲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原指与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以别于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演变出狭义与广义两层意思:狭义的人文指对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的人文是指对社会现象、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论理学、语言学等。

  当时,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针对封建的、神创的、经院主义的观点,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从神的桎梏下挣脱,那是一次人文精神战胜宗教神权的斗争。

  而今,经过长期的发展,“人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文精神也早已被赋予新的内涵。特别对走到工业社会的今天的人类来说,人与自然的冲突日趋强烈,自然生态的衰退与传统文化的丧失如影随形,生态的与心态的危机并行不悖,此刻,人类亟待一种人文精神以自咎,自咎乃是为了自救;并在某种自然环境中体验特定的人文内涵,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本能的唤起和民族精神历史的回顾。“三个代表”强调新时期的党建工作的价值取向,必须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所谓“文化建设是一切建设的源头”,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又是多元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类各民族的文化势必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巨变、失调和困扰,在这个经历社会转型、中西文化碰撞、新老体制转变的当口,文化的交往、变迁、甚至冲突都在所难免,此刻,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立足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髓,脚踏实地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打开国门入世、准备2008奥运(包括人文奥运,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之际,也正是显示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良机。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对谁都不新鲜,但人文奥运则既是亮点,又是难点。如果说人文奥运是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贡献,那作为在北京的一个生态博物馆所推出的人文生态教育,则应是对“人文奥运”内容增添的异彩)。这一切皆需要我们守望家园、守住心灵,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心态,把握好自己的人文底蕴,兼收并蓄、趋利避害、调适整合,以不变应万变。在凭借丰富的人文内涵进行环境教育的北京麋鹿苑,就能看到这样一副醒世之联:“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三、 麋鹿苑,湿地生态的诗化氛围

  (一) 参观教育游径上的人文内容

  1、 入苑前的宣誓

  进入麋鹿苑之前,几乎所有的学生团体都要经过一个庄严的开营仪式,做自然保护宣誓:“为了地球生命的繁荣灿烂、为了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同在蓝天下,保护大自然,同在蓝天下,共享大自然!”

  响亮的誓言,唤起了多少人深藏于心底的崇高感。

  2、 门口的麋鹿大事记

  1865年、1900年、1985年,三个年代,将麋鹿的科学发现、本土灭绝、“重引入”回归的三次重大事件,醒目地列在门口,让经过这里的人们生发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3、 动物介绍牌

  在圈养动物区,有各种鹿科动物及普氏野马,但我们的动物介绍牌却极富个性化,区别于传统动物园的动物介绍,这里均以动物自白的口吻出现:“我是……我的生存状态……我受到的威胁……”如,在狍子的圈舍前,是这样一块介绍牌“我们狍子是一种小型的、原始的鹿科动物,见于欧亚大陆。可是,一些人一见到我们,就想吃我们的肉,但愿人类的嘴,不要成为野生动物的坟”。

  我们的目的是,让参观者在一笑之后,扪心自问,“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讲故事

  对动物名字,如普氏野马的由来、如麋鹿“盼盼、望望、和和、平平”名字之含义娓娓道来,既引发游客的好奇心,又在陈述事件的过程中展开了理念,传播了观点。

  5、 保护区的警示牌:“非鹿莫入”、“保护核心区,请勿私闯民宅”等均为具有人性化的劝戒语。

  6、 湿地前的一副画框:一个简单的取景,乃是一种情境思维的启示:自然不乏其美,倒是我们有时缺乏审美的眼光。

  7、 “明代燕京十景之一:南囿秋风”及“清代皇家猎苑海子核心地”的大板,立于湿地生态区,以人文内容点缀自然状态,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8、 昆仑石——乾隆诗碑

  这是麋鹿苑内唯一的“古迹”,但厚重的人文内涵,尽在其上,诗碑的四面分别刻有乾隆皇帝书写的春云诗、双柳诗、杂言诗和海户谣。

  9、“麋角解说”及中国古人如屈原、苏轼、李时珍等论及麋鹿的部分诗句:

  在保护区、特别是在麋鹿群前讲解古代先人留下的对麋鹿的文字描述,触景生情,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久远的骑射年代,这恐怕是其他博物馆所无法比拟的独有的人文资源。针对麋鹿之角何时脱落,大清皇帝乾隆曾这样写到:“曾鉴明,鹿与麋皆解角于夏……天下之理不易求,而物不易格者有如是乎”。

  10、 生态游戏区:有从德国学来的听觉游戏、触觉游戏,有自己设计的荒漠沙盘、四不象连线游戏,还有我们编写的环保拍手歌、动物保护行为指南、世界自然保护纪念日。在强调互动的前提下,达到参观中的参与,游戏中的教育。

  11、 “生态足印”概念(可详见本人撰写的文章)

  12、 沿途大板凳上的绿色格言(见附)

  13、 动物之家系列:蛛网、蜂巢、蚁丘、鸟笼、兽舍……让人们亲自体验做动物的滋味,并设身处地地得出对待动物态度上的转变和情感上的升华。

  14、 沿途的翻版题,在于调动观众的参与和思考意识。如,翻版漏窗上可见到这样的问题“二十世纪,在中国境内有哪些兽类灭绝?” 动手翻开就知答案。

  15、 绿色地球迷宫,这是孩子们很喜欢的游戏设施,但要告诉他们,在迷宫里共有十个死胡同,分别设有十个“此路不通”的警告牌,其上分别列举了十种不利于环境的行为,“此路不通”乃是双关语。

  16、 “太阳湖”的由来,这既是一处景点的名字,又包含了对保护野生动物而牺牲的英雄索南达吉的纪念。

  17、 湿地解说牌:把湿地的功能用一首小诗“湿地的礼赞”来体现,用文学的形式表现科学的内容,而且是中英文对照,自然与文化的亲和感,略见一斑。

  18、 荒野介绍牌——硕果仅存的概念、诗一般的文字“荒野是生命的源头,荒野是古老的乡愁……”让我们重归荒野,找回自然也找回自我。

  (二) 世界唯一的:世界灭绝动物墓区

  无论称这里为灭绝动物主题公园,还是称其为生态博物馆中的一个主题单元展示,这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都是自然与文化、科学与哲学、知识与意识、象征与写实的融合。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扫墓活动,到“风萧萧兮易水寒,众生一去兮不复还”的湿地背景,都给人一种悲凉之感和自责情结,这是在任何专业书上都接触不到的、包涵强烈人文精神、生态伦理的警示教育场所,其形式包括:

  1、 灭绝多米诺骨牌及衬托其后的工业废物;

  2、 灭绝墓碑及灭绝墓志铭:

  “工业革命以来,以文明自诩却无限扩张、为所欲为的人类,已使数百种动物因过度捕杀或丧失家园而遭灭顶之灾。当地球上最后一只老虎在人工林中徒劳地寻求配偶,当最后一只未留下后代的雄鹰从污浊天空坠向大地,当麋鹿的最后一声哀鸣在干涸沼泽上空回荡------人类也就看到了自己的结局!善恶终将有报,猎天必被天猎!当人为造成的物种灭绝事件就向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自然物种之一的人类(Homo sapiens),你就能幸免于难、在劫而逃吗?” 1999年4月22日(地球日)立

  3、 灭绝原因壁画;

  4、 世界五大洲灭绝动物十字架;

  5、 与十字架相对的“世界著名的灭绝动物壁画”;

  6、 与壁画相配的书籍《灭绝动物挽歌》;

  (三) 东方护生壁画

  同样作为麋鹿苑博物馆的一项主题单元的护生壁画,以弘扬中国传统的护生文思想为主旨,我们在丰子凯先生的多部《护生画集》中精选了三十幅与生态、动物保护及情感教育相关的诗文绘画,让游人在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中,赏析儒、释、道的“好生之德”、“普渡众生”、“天人合一”等的人文内涵,让世人认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学观、生态观和价值取向。

  (可参考本人的文章“以仁为本的东方护生诗画”)

  

  四、麋鹿沧桑展览,强烈的人文取向

  这是麋鹿苑博物馆人文内容的核心所在,既然叫“沧桑”,我们的话题,就要围绕麋鹿的历史展开。这个2001年才出台的展览,共分三个部分:麋鹿的自然史、麋鹿的文化史及麋鹿苑的历史,而其中的文化史部分,正是本文讨论主题,现将该展览提纲摘引如下,文人内涵可见一斑:

  麋鹿与文化

  (一)中国鹿文化

  图腾岩画\瓦当青铜器\传统绘画\甲骨文\山海经中的麋\剪纸、年画

   文字说明:鹿这种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先人主要的狩猎对象,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还作为生命力的象征(一雄多雌及鹿角的脱而复生)和升官发财之吉兆(福“禄”喜寿),屡屡出现在民俗、绘画、器皿、建筑及史籍中。

  (二)“四不象”的由来

  历史上的神兽\麋鹿之四不象\被称为四不象的其他动物\古籍中的麋鹿\名人名言话麋鹿\麋鹿名称的由来\麋角解说\麋角的药用价值\古籍照片\乾隆鉴定过的麋角(实物)

  (三)苑的来历

  承德避暑山庄图\乾隆皇帝行乐图

  文字说明:苑是古代帝王及贵族蓄养禽兽、种植花木的特别风景区,从商之“沙丘苑”〈〈史记〉〉,周之“灵苑”《诗经》到汉之“上林苑”,隋之“西苑”,唐之“芙蓉苑”,清之“南苑”,虽仅为统治者游猎骑射之禁地,但对珍禽异兽的传宗接代从某种程度讲起到了庇护作用。

  猎鹿图\晾鹰台图\威狐猎鹿图\弓、箭、马镫等实物

  文字说明:“王狩”——远古君王守侯麋角脱落,新角滋生,预示了生命力的开始,〈〈诗经〉〉记述:周文王筑灵囿“承天受命,以行王狩”,此后,渐渐演变成仪式化的狩猎,且这种“守时待岁”猎获麋鹿之活动被皇家一直作为保留节目传承下来,直至清代。

  哨鹿图\刺虎图\乾隆大阅图\诏书两幅\纳兰性德诗词\南海子诗碑等三幅照片\团河行宫\御碑亭

  文字说明:作为清代皇家猎苑与行宫所在地的南海子,不仅是皇帝演兵习武、游乐休憩之所,还是处理内政外交(如:曾在旧宫接待达赖与班禅)甚至发生利用春猎活动选皇子的轶事。当年之盛况可从留存下来的诗文及碑刻之遗迹中略见端倪。

  

  到北京,不来麋鹿苑,恐怕就不知道何谓“迷路”;参观麋鹿苑,如果不看“麋鹿沧桑”展览,几乎就等于枉来一趟;而最能彰显这所生态博物馆的人文内涵的,也就是这个展览。本人通过有幸作为这个展览的文字撰稿,不仅对作为自然与文化活的载体的麋鹿,刮目相看,而且对这个昔日汪洋成海的湿地、麋鹿这个物种的模式产地、三朝皇家猎苑之故地的南海子,情有独衷,由此,在展览的第二视觉:一本名为《城南旧事》大书中,我对本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掌故作过细致描述,本处恕不赘述。在麋鹿苑的彩色折页上,为纠正人们的误解,我还特意编写了这样的文字:

  “这不是动物园,但能看到很多种动物。

  这有各种各样的鹿,却不是养鹿场。

  这里有当年皇家猎苑湿地景观的生动再现,

  这里一直演义着麋鹿失而复得的传奇故事。”

  当然,我们作为一家以户外环境教育为主旨的生态博物馆,最需要传达给公众的不仅是生态知识、动物故事,更包括一系列的科学精神、哲学观点以及具有强烈人文取向的指点迷津的劝世之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 我想,从麋鹿沧桑展览最后的寥寥数语中,大家也许会对我们的苦心孤诣有所领悟。那么,就请允许我权将这段原由我杜撰的“麋鹿沧桑展览结束语”,也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麋鹿,以其择水而居的阴柔之美,遗世独立的身姿与分类地位,顽强的传宗接代能力,温驯而羞怯的性情,呈现在您的面前。其兴衰历程竟与国家大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故曾有人发出"国家兴,才有麋鹿兴"之感叹。

  “萧瑟秋风今又是”。现在,徜徉于麋鹿苑的群鹿仍在以沧桑多舛的命运和迷途而返的余悸告诫着行色匆匆的世人:人们称我为“麋鹿”,但愿人类不要“迷路”!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科普考察新西兰
    从人类养禽史,审视“禽流感
    格物致知——“白麻雀”
    食素与环保漫谈
    动物的保护与利用,是堵,还
    从为烟囱美容谈起……
    世界上的大型"走禽"
    孙中山与植树节之渊源
    沙尘的警报,羊年的反思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