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编者述评
生我养我的地球,是由各种丰富多彩、令人产生无限遐思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不论是莽莽苍苍、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还是牧草丰美、牛羊成群的美丽草原、抑或是水天一色的无垠海洋,即使那人迹罕至、荒凉严酷的北极冻原、浩瀚沙漠和寂静的高山荒漠,无不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沉,油然而生一种对自然恩赐的无限感激之情。在这万千世界中,湿地可能是一种十分独特、颇具神秘感、同时又孕育了宝贵自然资源、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系统。
由于湿地往往地处荒凉、偏僻,难以进入,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将其看作是孳生污秽、需不断加以改造才能利用的烂泥地,所以,它常常成为我们战天斗地的对象,改造湿地、开发湿地,“变废为宝”,从未停止过。
我们对湿地的认识既古老又年轻,所以我们对湿地的态度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异,为我们对湿地保护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当我们陶醉于将湿地改造为“粮仓”胜利的时候,请别忘记,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早以悄悄地开始,它们逐渐积聚可能给人类致命的还击。
1998年,长江洪水牵动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震憾了世界。
谁是罪逵祸首?
“厄尔呢诺”难逃其责!这是“天灾”,但我们也不能否定“人祸”在其中占据重要角色,“天灾人祸”是造成这次洪灾的根本,这是专家给我们的回答。
“人祸”是多方面的,其中湖泊等湿地大面积减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八百里”洞庭今安在?徒有虚名令人悲。
认识湿地,开发湿地,保护湿地,是我们人类关于湿地永恒的话题。
珍惜仅存的湿地吧,别再让我们的后人慨叹“恨不相识未嫁时”了。
七 读者思考
1 恰当的比喻是认识复杂事物的捷径。如果将湿地形象地比喻为“自然之肾”,那么你能说出“自然之肺”、“自然之血液”是谁吗?
2 事物是复杂多变的,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还不成熟,总是在不断深化。我们对湿地认识既古老又年轻。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目前在你的案头正有一份申请大面积开发三江平原湿地的报告等你批复,你将如何处理?
3 诗言志。“为伊憔悴”、“恨不相识未嫁时”,包含了作者复杂的内心,请仔细体会,作者为什么“为伊憔悴”和“恨不相识未嫁时”?
上一页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