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名家文丛 >> 孙丹平文集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守望巫峡(一)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守望巫峡(一)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孙丹平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6

  巫山移民邹启伦老人的祖上是清代初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如今邹氏后代子孙两三千人,分散在巫山县的各个角落。

  老屋因三峡工程拆迁后,邹老现在的心愿是编写族谱。他说:“虽然我们家族的大多数成员都是无权无势的农民,但我们家族有完整的历史。这个家族史与巫山县的发展史不可分割,是巫山县社会历史的缩影和组成部分。”

  巫山县位于巫峡的入口处,邹启伦老人的小楼就在老县城的边上。按三峡工程的进度,巫山老县城位于二期水位线以下,将全部拆除。邹老的小楼也在这个范围内。

  这座小楼有三层,每层两间房。楼上两层都带有宽宽的走廊,走廊边挂着旧床单改做的布帘,阻挡夏日火辣辣的阳光。走廊里和屋顶阳台上各色花草已经枯萎,石缸中水已干涸,葡萄藤也已凋零,落叶飘飞。处处可见往日世外桃源般的舒适和繁荣,而如今,主人已无心再去维护。房间里堆着一捆捆绑扎好的书籍、箱笼,家具什物等也都收拾打理好,整座房子显得凌乱又空荡。

  邹老早就准备好要搬家,又老是拖着不搬。准备搬家是因为他明白必须服从国家的利益,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明白这个大义。而且在二期水位上来之前,这里必须要修筑一道防洪大堤,他不能耽误了大堤的施工。不搬是因为他舍不得祖传的房屋,他留恋这个终生相守的地方。理智往往对情感无能为力。

  这房子最初是他父亲建的,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原为平房,与渝东山区的多数民居一样,在半山腰一块大致平整的空地上依山而建。他的父母住在这里直到去世。1974年邹老将它翻盖为现在的三层小楼,把自来水接上来,1992年又修缮过一次。房中所有设施均从使用方便的角度考虑而不重装饰,虽不豪华却很实用。

  膝下的四个子女早已长大成人,结婚成家,小楼早就没了当年的热闹。老伴也到天津去带孙子,家里只剩邹老一个人。他习惯于在顶楼的书房中看书,现在顶楼的东西已经打好捆,他的活动场所就主要在二楼。

  楼外东边有一棵梧桐树,不是惯常枝叶舒展的树形,却长得瘦瘦高高。这树是邹老的几个孩子小时候从野外挖来种在这里的,当时房子周围还很空旷,后来逐渐盖满了各色居民楼。小树为了争取生存空间,就拼命往高长,长成这个模样。

  邹老的大女儿是县城某机关带“长”字的干部,她说:“我们也留恋亲手种的梧桐树,也留恋住了几十年的房子,但三峡工程是国家大事,这楼在搬迁的范围内,这个家必须得搬。”孩子们说话的时候,邹老搭拉着眼皮,一声不吭,偶尔嘟哝一句也含糊不清。等孩子们挥手告别后他才说:“他们跟我说话就像在念红头文件。”

■目睹巫山县大半个世纪的变迁

  邹老的家初建时,巫山是个仅有几千人的小城,他家在县城东门外。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巫山县已扩展了很多倍,他的小楼被“圈”进县城的东部。

  邹老家阶下不远,山坡凹处有一眼泉水,古书上称为“圣泉”,又叫“孔子泉”。这条街因此得名“圣泉街”。邹老说当初泉水下是一个大池,两个龙头状的水口长年向外冒水,水质清澈甘甜。“孔子泉”旁有当时县里唯一的私塾,也是他的启蒙之地。老县城有两眼泉,分别位于县城的东西两边,因此这眼泉又叫东井,西边的叫西井,这两眼泉足够全县人的食用。后来人口增长,泉水不够了,县里建了自来水厂。“孔子泉”地位下降,不知怎么水源也日益枯竭,水质变得浑浊,人们也不来挑水了。

  石板铺成的街道两旁是密密麻麻的平房,拥挤得哪怕驶来一辆“长安”车,行人也得赶快贴住墙根。好几处地方正在拆迁,不时有什么东西倒塌,发出“轰”的一声响。邹老站在街口说:下面那里原来是一个大坝子,晚清时武秀才的考场。据说当年每到赶考时,武秀才们在场上比马飞箭,威风八面,引来乡民们围观。

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守望巫峡(三)
    守望巫峡(二)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