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名家文丛 >> 孙丹平文集 >> 正文 | ![]() ![]() |
|
|||||
| |||||
守望巫峡(二)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孙丹平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6 | |||||
明末清初战乱连年,在三峡一带拉锯战。多年后战事终于平息,四川已经人烟稀少。于是清朝政府鼓励附近各省移民,给予“男给水地50亩,女给30亩,开荒不限;可入籍,可考科举”的“优惠政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后来巫山人口中90%是“客家人”。 邹老的祖上就来自湖北黄冈。乾隆八年,他们一家三代、男女老少10人穿过巫峡,来到这个虽然风景秀丽、生存条件却相当恶劣的地方,靠勤劳的双手安家立业。如今这个家族有子孙两三千人,分散在巫山县的各个角落,大部分务农为生。 邹老幼时聪慧好读书,铁匠父亲就着意培植,让他读私塾,解放后又念小学、初中。当时奉节、巫山、巫溪三县只有奉节一个高中,在三县初中的7个班中招两个班的高中生,邹老考了第三。他意气风发念三年高中,1957年毕业,高考时因为无经验,他只填报了清华、北大,落榜后不可能就读其他高校。这就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误。 邹老本打算第二年再考。但这时已进入新中国第一个建设高峰期,人才奇缺,高中生就是大知识分子、抢手货。县人委工交科的科长亲自到家里动员4次,要他参加工作,并说想考学校不给开证明。于是他心不甘、情不愿地参加了地区的工业化验培训班。本来要读半年,三个月后“大跃进”开始,提前结业回到县里,成了巫山县工业化验的第一人。 1960年他又有了一次读书的机会,县里要保送一批在职干部去读书,有他一个。但不久形势变了,由于自然灾害,要精简机构,动员大批干部返回一线,读书又成了泡影。1962年进入调整时期,工业企业大批下马,工业局裁人,调他去下属小报《巫山工作》。但要他爱人回农村,他不服,赌气要回父亲的铁器社。上级不同意,因铁器社是集体组织,埋没他这知识分子。他说自己当时年轻气盛,傲然回到铁器社,当了理事会的副主任。 1965年县工交部又想要他回去,正在调动过程中,“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工交部的一班人都成了“黑班子”。革命派要他站出来揭批走资派,他不肯昧良心说话,就把他调去了衡器厂。这一下就过了十年。 邹老串联亲戚们清明时一起扫墓,一起去祭祖。本想邀请100人,没想到一下子来了160人,锣鼓班子就有4套。但亲戚们平时没有联系,见面后虽觉血浓于水,彼此之间又不了解。邹老就提出整理族谱的想法,建议族人居住集中的乡镇举荐负责人,他自己来为大家整理资料。居住分散的,他就一个乡一个乡地去跑,有时弄一家人的资料要耗费半年时间。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守望巫峡(三) 守望巫峡(一)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8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19003012048号 本站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